山西遭千年一遇大暴雨,我們將開啟“北澇南旱”的振盪週期?

山西 77℃ 0
摘要:最危急的時刻終於過去。10月7日10時,山西省氣象局解除持續了近90個小時的豪雨四級應急回應。由於數天豪雨肆虐,山西多地成灾,轉移近12萬人。7月河南那場豪雨“千年一遇”,眼下山西這場豪雨又是史上罕見。因天氣造成的灾害超過11000起,死亡人數超過200萬,損失3.64萬億美元。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頻發的大背景下,國慶期間的山西豪雨洪澇更像連鎖反應中的一環。

最危急的時刻終於過去。

10月7日10時,山西省氣象局解除持續了近90個小時的豪雨四級應急回應。

可大家的心還是放不下來。

由於數天豪雨肆虐,山西多地成灾,轉移近12萬人。眼下正值北方秋冬之交、天氣寒冷,這無論是對災民安置還是抗洪救災,都新增了難度。

圖源:中新社

山西還是產煤大省,有很多采空區,極端天氣後可能伴隨次生灾害,救援人員需格外小心。

儘管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人們還是有餘悸。7月河南那場豪雨“千年一遇”,眼下山西這場豪雨又是史上罕見。這老天爺究竟是怎麼了?

大自然面前,人類悲喜相通。此前紐約同樣被豪雨搞得全城癱瘓,西海岸肆虐的山火更是至今都沒撲滅。

聯合國與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發佈報告顯示:過去50年,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導致自然灾害激增5倍。因天氣造成的灾害超過11000起,死亡人數超過200萬,損失3.64萬億美元。

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頻發的大背景下,國慶期間的山西豪雨洪澇更像連鎖反應中的一環。在這場無人能置身事外的氣候大變局中,中國該如何趨利避害、順勢而為?

用南方“火熱”、北方“水深”,形容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恐怕再適合不過。

圖源:中國氣象局

無數南方人度過了可能是記憶中最熱的一個國慶假期。北方則是寒潮與豪雨齊發,於是有了讓我們揪心的山西灾情。

山西的雨多到什麼程度?

10月1日-6日,太原降水量比全月平均偏多了8倍。受持續豪雨影響,10月7日8時,黃河潼關水文站出現83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創同期最高紀錄、且為1982年8月以來最大洪水。

圖源:中國氣象愛好者

這已經不是北方第一次見識豪雨的威力了。7月那場“千年一遇”的豪雨給河南造成的傷痛,很多至今沒有被治癒。

中國氣象局專家表示,這輪山西豪雨洪澇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异常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先西伸北抬後穩定維持在黃淮地區,與西風帶低值系統在山西形成穩定的東高西低的環流形勢,導致長時間降水。

其次,副熱帶高壓西側的偏南氣流和低層西南急流將南海、印度洋水汽,為山西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

最後,山西呂梁山、太行山複雜地形對降水增幅作用,導致山西極端强降水的出現。

圖源:中國氣象局

如果把視野放遠,不難發現山西、河南的極端天氣絕非孤例。

今年6月,東北降水异常偏多,導致黑龍江、嫩江等12條幹支流超警戒水位,出現特大洪水。

光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今年就遭遇了4次特大豪雨,有的甚至引發洪澇。要知道這裡可是沙漠!

之前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北方降水增多,華北缺水的窘境或將一去不復返,西北沙漠更能成為綠洲。如此一來,盛唐重現。

怎奈天不遂人願,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南方“火熱”、北方“水深”不是調侃,需要嚴肅對待。

在氣象專家眼裡,新一輪“北澇南旱”週期或將開啟。

而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圖源:中國氣象愛好者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北方乾燥、南方濕潤。

其實,曾經的北方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上古時期,河南、河北、陝西均有野生大象群分佈。當地一些商周時期墓葬中,出土過大量有關於象牙的文物。河南簡稱“豫”,本意正是“象之大者”。

這些都是北方曾經溫暖濕潤的佐證。

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地球的溫度變化並非一成不變。

約11000年到12000年前,三個大冰期結束,地球進入全新世時代(又稱全新世大暖期)。距今5000年到2000年前,地球再度進入小冰期。直到工業革命後排出大量溫室氣體,扭轉了變冷的趨勢,氣候進入變暖的通道。

地球溫度波動也與地球本身運動狀態有關,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

地球像一個陀螺,自傳時自轉軸存在輕微擺動,進而造成回歸年與恒星年的差异,天文學稱為“歲差”。這個週期約為26000年,也就是26000年地球自轉軸完成一次擺動週期。

大氣候波動會影響區域氣候“振盪”,與降水聯系最緊密的莫過於攜帶水汽的夏季風。

當夏季風處於弱勢週期,太平洋輸送來的水汽大部分只能抵達長江流域,造成南方降水偏多。

當夏季風處於強勢週期,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就越過長江,直接推到北方,造成北方降水偏多。

這種南北降水的週期性變化,被稱為振盪週期理論。

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的錢維宏教授,通過分析對比近120年的降水數據,發現1910-1940年,夏季降水南多北少;1940-1980年,夏季降水南少北多;1980年-2010年,夏季降水又是南多北少。

1910-1980年、1940-2010年,振盪週期恰好都是70年。

製圖:地理公社丨杜卓异

不過劃分振盪週期存在細微出入,但又大致相同。另一種觀點認為:1950-1980年,夏季降水南少北多;1980-2004年,夏季降水南多北少;2004-2030年,夏季降水又是南少北多。

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的已故教授王紹武,在其氣候變化專著中指出:過去500年中,中國降水出現過5次振盪週期。也就是說,雨帶在南方與北方間“漂移”了至少5次。

除了季風,氣壓也會造成降水的“漂移”。

比如今年美國、加拿大曠世高溫的誘因之一,就是原本位於夏威夷的副熱帶高壓被紊亂的西風環球逼到了美加兩國西海岸。

與此同時,原本該待在中東沙漠的副高,居然北漂到莫斯科,一舉重繪了俄羅斯乃至整個北極圈的高溫記錄。

中國的氣候也是類似道理。北半球大氣中存在一個南北向低頻振盪,氣象專家稱之為“北太平洋濤動”。這個濤動就像一個蹺蹺板,“蹺蹺板”高低起落,南方與北方降水與之同步。

看來“蝴蝶效應”真是無處不在。

也有一種擔心,認為振盪週期假說是建立在自然循環往復的基礎上。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的過度干預,氣候變化或進入一條不可逆的直線通道。

德國波茨坦大學海洋物理學教授拉姆斯托夫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眼下天氣模式是天氣偶然性和大氣中溫室氣體大量新增,所造成的邊界條件變化的組合。然而對一些極端天氣而言,如果沒有全球變暖,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正常情况下,溫帶大氣環流是從西向東移動的,現在這個‘引擎’被削弱了。當大氣環球變得不穩定,往往意味著乾旱(與高壓系統有關)和豪雨(與低壓系統有關)都會變得更加嚴重。”

氣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極端天氣。其中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會帶來多大影響?一直是問題的重點。

儘管北方重歸濕潤,能為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帶來一定改善。但這些轉機背後,離不開氣候變化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更大。

新疆氣候中心專家強調:近年新疆降水日數並未顯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為單場降水變得更強。

哪怕北方一些地區單日降水能達到正常年份一兩年的總量。但由於降水絕對值低,依舊無法扭轉乾旱氣候。

反而由於北方河道的土質以沙土和石塊為主,穩定性差。一旦發生大洪水,河流容易改道、淹沒良田。

此外,這種不規律的極端降水往往不是出現在農業生產最需要的時候。比如有些作物的收穫需要天晴,下雨反而耽誤事,讓農民欲哭無淚。

我們深知,人定無法勝天。但不管氣候往哪個方向轉變,逆來順受亦不是出路,唯有積極應對、興修水利、提高人們防灾意識與應急能力。

美國政治哲學家卡爾·魏特夫認為,古代中國是典型的“治水社會”。“治水社會”的使命,至今影響著中國。

與水打交道的不止南方。隨著極端天氣頻發,北方也開始未雨綢繆。去年5月,歷時9年建設的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竣工,標誌著葉爾羌河徹底告別千年水患。

除此之外,尼雅水利樞紐、魯瓦提水利樞紐、玉龍喀什水利樞紐、車爾臣河大石門水利樞紐、奴爾水利樞紐、阿克肖水庫等一批水利工程正在加緊推進。

河南、山西接連兩場大暴雨提醒我們:北方水利工程的防洪標準,緊急情况下的抗洪調度,以及當地居民的防灾意識,都需要抓緊時間做相應陞級。

與之對應的南方地區,近幾十年來以防洪為主導的减灾工程,可能也需要適當兼顧抗旱功能。

氣候變化、極端天氣頻發,或在一定時期內成為新常態。山西豪雨洪澇之後,再次證明了我們不能一心指望“北方變濕”帶來的種種利好。

面對氣候變化,尊重客觀規律,科學理性尋找解決方案,更為關鍵。

标签: 豪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