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說,而且它所涉及的內容非常的廣。看過原著的人就知道,要想寫西遊記,起碼得初通下麵幾方面得知識:語文、古代煉丹學、數學、醫學、地理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等等。所以吳承恩老爺子寫出來的《西遊記》才會面面俱到,比如朱紫國悟空行醫,還有原著當中大量的古代煉丹學術語,講得神乎其神。
說實話,現代人想要再寫出這樣的著作已經很困難了。因為現代人大多都是專業人才,卻很少有全面的人才。譬如我們現在寫小說,肯定不會仔細的寫“懸絲診脈”這種細節,因為不懂,沒辦法寫;我們的玄幻小說,也不敢像吳承恩那樣寫一大堆的煉丹歌訣,因為確實不會;我們更難以像吳承恩構造“水簾洞”一樣構造一個惟妙惟肖的“洞天世界”。
不過,學問如此全面的吳承恩先生卻也不能够在自己的著作當中做到面面俱到。《西遊記》一直以來就被許多人發現了各種“漏洞”,不過大多數卻是可以圓過去的。唯有一個漏洞,卻是如何“圓”都“圓”不動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杭州小學生指出西遊記漏洞,專家:確實無法反駁!一般人真想不到。
現代社會是一個講究效率的社會,也正因為如此,比較低效率的書本閱讀被更高效率的視頻和短視頻所取代。《西遊記》原著如果看書本的話,一般人至少要花幾天才能够看一遍,如果要看出點兒門道來,那起碼得幾個月才能做到。但是看視頻的話,幾天就可以在人的腦子裏構造整個“西遊世界”,所以現在看西遊記原著的人已經很少了。
而浙江杭州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馬思齊就是這少數喜歡看原著的人之一。因為四大名著是小學生必讀課外書籍之一,所以她在自己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就不小心發現了一個西遊記的“漏洞”。常言道:童言無忌。小孩子看事情的時候往往更加的單純和純粹,所以有時候比成年人看得還要深刻一些。
馬思齊看了西遊記之後,提出了吳承恩的一個巨大漏洞:西遊記原文當中中國和西域的飲食居然都是一致的。我們都知道,唐僧西遊是從唐朝前往天竺,而天竺(也就是印度)與我國的飲食習慣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的印度人吃飯不論是食材還是食具,或者是烹飪管道,都完全與我國不一樣。但是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哪裡都是吃飯做菜,如朱紫國那裡:
“正說處,有管事的送支應來,乃是一盤白米、一盤白麵、兩把青菜、四塊豆腐、兩個麵筋、一盤幹笋、一盤木耳。三藏教徒弟收了,謝了管事的,管事的道:“西房裏有乾淨鍋灶,柴火方便,請自去做飯。””
朱紫國應該已經是現在的印度地區了,可是這朱紫國管事的人居然給孫悟空送來了青菜、豆腐、幹笋、木耳這些菜。其他的我們不知道,這個豆腐,印度那時候有麼?這恐怕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的。而且豆腐這樣菜在《西遊記》當中出現還不止一次,在很多西域國家,吳承恩都寫到了豆腐。如:
“老者聞言,回嗔作喜,安坐待茶,又叫辦飯。少頃,移過桌子,擺著許多麵筋、豆腐、芋苗、蘿蔔、辣芥、蔓菁、香稻米飯、醋燒葵湯,師徒們盡飽一餐!”
“那婦人越發歡喜,跑下去教:“莫宰,莫宰!取些木耳、閩笋、豆腐、麵筋,園裡拔些青菜,做粉湯,發麵蒸卷子,再煮白米飯,燒香茶。””
此外,西遊記當中還大量出現“米飯”這種食物,而唐僧要從大唐前往印度,必須經過一些高寒地區,這些地方肯定是沒辦法生產大米的,唐僧吃到大米飯也就很假了。馬思齊將她的這個發現發佈到了網上,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議,有的人說是孫悟空翻跟頭化來的,還有的人則說是他們帶在身上的乾糧,不過這樣的解釋都比較牽強了。
馬思齊的這個發現還引起了一比特研究西遊記的專家的關注,他看了之後也免不了為這位小女孩的發現豎起了大拇指,因為這確實是一個我們普通人都想不到的漏洞,而且還沒法反駁。不過,這個漏洞也不能怪吳承恩,因為吳承恩本人是淮安人,並沒有“出國”過,所以他也不知道西域或者天竺那裡吃的啥,所以他只能按自己的習慣來寫了。
再者,要是真在《西遊記》裡面寫個“咖喱飯”啥的,只怕會引起當時的讀者集體吐槽:啥是咖喱飯?所以吳老爺子還是寫中國的飯菜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像筆者這樣的吃貨,看著看著就肚子餓了,然後改成一邊吃火鍋一邊看了。最後,咱們再把西遊記裡面最盛大的大餐食譜給拿出來,與讀者一起過一下眼癮:
“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薑辣笋,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幹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幾盤素品還猶可,數種奇稀果奪魁。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棗,江南銀杏兔頭梨。榛松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橄欖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楊梅。”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