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後,劉備令劉封、孟達率軍奪取並控制了東三郡。
以劉封坐鎮東三郡,對劉備集團來說意義是極為重大的。
東三郡:閉塞、貧瘠,幾乎被群雄“忘卻”的地方東三郡,即西城郡(今陝西安康一帶)、上庸郡(今湖北竹縣一帶)、房陵郡(今湖北房縣一帶),大致包括今天陝西安康、湖北十堰等地區。
這一帶,多為山區,古代時是閉塞、貧瘠之地,也是流放之地。
末代趙王趙王遷、曾經的被廢的唐中宗李顯等人都曾被流放至此。
由於貧瘠、閉塞,囙此,漢末時期,很長時間內,群雄沒有非常重視此地。
當時,申耽、申儀兄弟聚眾控制上庸等地,張魯時”通張魯“、張魯投降曹操後”詣曹公“,但張魯、曹操都沒有直接管理,只是讓他們自己管理。
可以說,當時的東三郡,幾乎就是被群雄“遺忘之地”。
可是,漢中之戰後,此地對劉備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雖閉塞、貧瘠,但經濟、兵源價值對劉備來說很大這裡雖然閉塞、貧瘠,但對當時的劉備來說,卻是難得的基地!
劉備當時的地盤主要分為三塊:西川、漢中、南郡。
漢中,原本是富庶之地。但是,曹操撤走時遷徙走了絕大部分人口,劉備得其地不得其民,該基地的經濟已經被曹操摧毀。
關羽所在的荊州部分地區,自215年呂蒙襲取南三郡後,已失去大片農業區,所領地盤狹小,且國防壓力重。
所以,劉備雖然地盤已經多了,但其實經濟上可靠的只有西川一地。
這種情況下,原本貧瘠的東三郡,其意義重要起來。
亂世中,“沒人搭理”是好事,使該地躲過了戰亂破壞,也使不少流民遷徙而來,帶來了寶貴的人口。
事實也證明:東三郡的經濟、兵源價值在當時是的不容小視的。
9年後,228年,已經投靠曹魏的孟達反正,司馬懿率軍平叛。
平叛後,司馬懿“徙孟達七千餘家於幽州”。
當時,申耽、申儀等本地勢力是站在曹魏一邊,反對孟達的。
囙此,這七千餘家,至少是不包括申家兄弟的人口的,主要是孟達本人在上庸等地收攏的人口。
據《魏略》記載,申耽當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千家。
當初起事時就聚眾數千家,上庸多年沒有大戰,人口應當是繼續新增的。
即便只是孟達七千餘家與申耽起家時的數千家,當時東三郡人口接近2萬家是很有可能的。
三國時期的人戶比在5:1左右,即差不多1家5人。
以1家5人計,就是接近10萬人。
試問,劉備集團總共才多少人口呢?
而且,孟達叛亂時,城中儲糧可支一年。
可支數萬人一年之計的城池,放眼天下,當時又有幾座呢?
囙此,即便不考慮地緣、政治因素,當時,東三郡的經濟意義已經非常寶貴。
連接荊益,“隆中對”的連接器在《隆中對》中,劉備奪取漢中後,下一步是:劉備自率軍出秦川,另派上將(應為關羽)自荊襄以向宛洛。
兩路出軍,東三郡是其中唯一的連接器。
益州與荊州,只有兩條主要通道:一為由三峽進入西川後再到漢中,一為由秭歸到上庸,直到漢中。
其中,東三郡,是唯一可以將漢中、荊州戰場直接聯系的通道。
顯然,走東三郡方向,距離最近、效率最快。
囙此,有了東三郡,兩路北伐,可以做到東西呼應,而沒有東三郡,或者東三郡不發揮作用,則彼此救應不及。
後來,關羽進行襄樊之戰時,曾呼東三郡的劉封、孟達支援。曹真、司馬昭伐蜀,也曾以魏興(西城)為一路。
可以說,無論是在漢中戰場,還是荊州戰場,東三郡都是唯一有條件“快速回應”的地區。
北伐靈活性的關鍵自漢中北伐,無論翻越秦嶺入關中還是西北入隴右,後勤壓力都很大。
囙此,蔣琬曾吸取教訓,企圖改變路線,自沔水下上庸等地,直攻荊襄、中原。
不過,還未成行,就被費禕、薑維等人以“如不克捷,還路甚難”為由勸阻。
沿沔水東進,河流彎曲湍急,如果攻過去沒有奪取據點,回路困難。
不過,如果東三郡在手,大軍有牢固據點,則“如不克捷,還路甚難”的問題就不足為慮了。
東三郡在手,則蜀國至少多2處進攻選擇。
1、自秦嶺、巴山之間的缺口進入西城(後人稱“西城道”),循水至勳關,走陸路可直接威脅宛城。
2、自勳關走走水路,可以直達襄陽。
顯然,在關羽江陵不失的情况下,這是兩路夾擊,效果非常好。
在江陵遺失後,如果仍然能選擇這樣的通道,則蜀漢的北伐選擇豐富,更加防不勝防,甚至可以和東吳可好的配合作戰。
遺憾的是,關羽襄樊之戰時,劉封、孟達“山城初附”,未加支援,隨後江陵、東三郡先後遺失,這種設想也就永遠只能是假想了。
諸葛亮、薑維們,也就只有來來回回苦哈哈地翻山越嶺北伐了。
劉封坐鎮東三郡的戰畧意義進攻東三郡時,孟達原本進展順利,但劉備擔心孟達不能獨自承擔此任,遂讓劉封前去作戰。
從此,劉封便承擔起了坐鎮東三郡的戰畧任務。
劉備非要劉封前去,其專業上有三個原因。
1、相對獨立環境,需要將領忠誠度。
孟達作戰,一路都很順利,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能力不足,劉備當然知道這點。
不過,東三郡相對封閉環境,將領在此宛如獨立王國,需要相當忠誠度。
劉封畢竟是自己義子,再怎麼樣不至於叛變。
事實證明,劉備看人還是比較可靠的,孟達後來叛蜀歸魏又叛魏歸蜀,反復無常。而劉封,雖然後來舉措失常,但畢竟忠於劉備。
2、劉封已經成為當時軍中難得的將才。
即使只考慮勇武之才,當時的劉封也已經是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了。
經過入川之戰、漢中之戰的鍛煉,劉封已經具備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
漢中之戰中,劉封奉命率軍挑戰示威,可見劉封勇武在軍中已是佼佼者。
顯然,無論是支援漢中還是支援荊州戰場,劉封的軍事才能看起來都可以使他完成任務。
3、劉封的特殊身份,有利於統一管理當地事務。
由於東三郡人民與申家兄弟關係的特殊性,申家兄弟依然事實上在當地影響巨大。
申耽為上庸太守,申儀仍為西城太守。
同時,孟達本人性格也是自負才幹,比較自高的。
劉封畢竟為劉備義子,其特殊身份,有助於他搞定孟達、申耽等人,儘快安定、建設地方,使之成為真正的戰畧要地。
嗣比特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劉封坐鎮東三郡,除了專業上的考慮,在政治上另有深意。
劉封領兵去東三郡不久,劉備稱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
如此,去東三郡,對劉封來說,多了一層政治意義。
劉封,劉備義子。
雖然只是義子,但在古代宗法制中,入了劉家宗族,就是有家族繼承權的。
而且,劉備的正妻是吳氏(吳懿妹妹),劉禪的母親甘夫人當時已經去世,且名分也是妾(後來才追封夫人、皇后),所以,劉禪也不是嫡長子。
囙此,劉封是有繼承權的。
如何處理好劉禪、劉封的關係,是當時劉備集團需要處理的問題。
閉塞,近似獨立王國的東三郡,顯然是理想的安置之處。
在這裡,劉封遠離成都中心,已被定位為地方將領,同時,這個地方將領在閉塞之處,既能保持相對獨立,也不至於有造成威脅的實力。
這也算是給彼此留下一條活路吧!
總的來說,東三郡對當時的劉備來說,意義是極大的。
劉備以劉封負責此地,也是一片苦心。
一方面,東三郡經濟、地緣上的價值,為用勇武之才的劉封提供了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相對閉塞的環境,也為失去嗣比特的劉封提供了一片容身之所。
無論對全域,還是對劉封本人,這都是不錯的安排。
只是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劉封先是不支援關羽,後又與孟達翻臉,導致東三郡遺失。
於公,遺失東三郡的過失影響很壞,於私,劉封失去了唯一的容身之所。
所謂東三郡的意義,全部都沒有意義了。
劉封,也死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