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夏季,湖南寧鄉縣的一座古刹內,毛主席和同學蕭子昇見到住持後,老者直接叫出了兩個人的名字,在之後的談話中,住持對毛主席和同伴蕭子昇說出了兩個預言。其中一個是關於蕭子昇的,後來精准地成為了現實,另一個是關於中國發展的,也已經被成功證實。在
這次會面中,古刹的住持到底說了兩個什麼預言,這次談話過後究竟發生後了什麼,為什麼有一件竟然成為了毛主席的心中憾事呢?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强烈點贊。並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少年遊學,毛主席和蕭子昇誤入湖南古刹
俗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中國傳統教育中也有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可見對於學子來說,外出遊歷有多麼重要。1917年毛主席也是這麼想的,這年暑假,毛主席跟知交好友蕭子昇說出了自己想趁著暑假外出遊學的想法,蕭子昇在知道毛主席的打算後深以為然,覺得這個想法真是太好了,立即提出想和毛主席同行意見,毛主席當即同意,兩個有志青年即將開啟了改變他們一生的旅行。
(影視作品中的蕭子昇和毛主席)
暑假開始後,他們剃光了自己的頭髮,身上不帶一分錢,從長沙出發,開始了為期幾個月的遊歷生涯,兩人風餐露宿,一路走走停停,沒錢吃飯了就給大戶人家寫文章做對聯、做臨時短工,窮遊之路十分灑脫,這一路上果真見識到了和校園內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這一天他們到達了寧鄉縣的一座大山中。
時至傍晚,兩人一路談天說地錯過了時間,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早就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了,而兩人的肚子也適時的餓了,山裡還是很危險的,在黑暗來臨前必須找到安身之處,毛主席和蕭子昇只得加緊了脚步,在大山中尋找是否有獵戶人家收留一晚。
不久後,蕭子昇突然興奮地叫住毛主席指了指遠處的,一團青烟嫋嫋升起,在夜幕下不仔細看很容易就錯過了,兩人心中大喜,向著炊烟大步行進,等都到近處才清,這根本不是什麼人家,而是一座看起來年頭甚久的寺廟,兩人沒有多想,連忙走上前扣了扣門環,很快山門就打開了一個縫隙,一個小和尚走出來念了一句佛號,詢問兩人因何扣門。
蕭子昇連忙回答:我們是從長沙出來遊歷的學子,白天沒注意錯過了宿頭,時間太晚了想問問能不能在寺廟中借住一晚,順便看看能不能再這裡討碗飯。待蕭子昇說完後,小和尚回話,說要去告訴一下住持,不過片刻,小和尚再次打開了大門,將兩個人都邀請了進來,直接引到了厢房,安頓好二人後,小和尚正要出去給兩人拿晚飯,不料毛主席和蕭子昇再次叫住了小和尚,不好意思的詢問是否可以見見住持。
小和尚聽完二人的請求,有些犯難,只得如實告知,此時的的方丈正在打坐,恐怕暫時沒有時間和二人見面。毛主席和蕭子昇兩個人聽完後也不氣餒,又跟小和尚說:既然見不到住持,我們給住持傳個口信吧,也算是尊禮了,說完便拿出了紙筆,將兩個人的名字寫在了上面。
晚飯過後,毛主席和蕭子昇正要休息,小和尚敲響了房間的門,隨即傳達了方丈想要見見他們的資訊,二人喜出望外,連忙整理衣裝,跟隨小和尚的脚步,前往住持的禪房。
古刹內,住持透露玄機
這是一比特慈眉善目,50多歲的中年方丈,他看到兩人後,面目和氣,房間內也是古樸整潔,佛家典籍整整齊齊地碼在書架上,方丈一看到兩人就連忙招呼就坐,在這過程中更是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兩人還沒等說話,方丈就直接準確的將兩個人的名字對上了。
毛主席和蕭子昇大為吃驚,連忙問方丈是怎麼分出來他們兩個具體是誰的。方丈笑了笑,向二人解答:
正所謂人如其名,字如其人,
這不一看見兩個人就分清楚了,並不是你們想的神算。
方丈的這番解釋,很是令二人折服,連忙認真起來。隨即方丈詢問二人為何選擇這種管道出來遊歷,毛主席回答:
只有設身處地的深入到人們中間生活,才能看到社會的真正一面,才能有更加真實的體驗。
老方丈對毛主席的話很是滿意,他看到這名青年,雖然年齡不大,但卻有一種飽經閱歷的沉穩態度,眉宇間更是自然大氣,沒有任何的拘謹和不自然,隨即又看向了蕭子昇,同樣是意氣風大的青年,今後都會有自己前途,只是……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內,三人相談甚歡,甚至模糊了身份油然生出一種往年交的感覺,尤其是毛主席,在講到佛法時,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沉穩且具有說服力,此時的方丈也放鬆下來,終於沒忍住,
看向了旁邊的蕭子昇:蕭施主,你可願意現在就留下來,常伴佛前過完這一生?
方丈的話一出,蕭子昇和毛主席兩人都愣住了,他們是接受教育的新時代青年,對於迷信的話當然並不算感冒,雖然在剛一見到方丈後,老者就給兩人露了一手,可這種信服也不會再多了,此刻方丈說出了這麼一番話,二人都有點搭不上話。
(《恰同學少年》中的毛主席)
過了片刻,蕭子昇反應過來,婉言拒絕了方丈的好意,直言自己還沒成家,也沒看破紅塵,還不想現在常伴青燈古佛。方丈聽到蕭子昇的話後,長歎一聲,眼裡淨是惋惜:
只怕你現在不留在山中,以後也在國內留不住的。
二人更是疑惑,只得連連追問方丈到底什麼意思,此時的住持只是一笑而過,再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隨後,方丈又將眼光轉回毛主席身上,直接問道:你認為什麼是宗教?毛主席答曰:不過是古代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方丈又問:那為什麼有人信它?毛主席回答:或許是天性,嚮往更好的生活。
方丈點了點頭,又問道:你覺得佛教,或者說儒釋道三家為什麼在中國歷經千年不衰?毛主席想了想:當然是有人信仰,有人寄託,而且中國沒有因為宗教發生過戰爭,他們之間是一種和諧共存的關係,對於國家而言從來都不是一種壞事。方丈目光灼灼地看向毛主席:希望毛施主記住這句話,以後不要忘了,以後中國的宗教能不能繼續留下來發展,或許就要看你了。
這句話說完後,方丈再不解答兩人的詢問,只是以時候不早了,催促兩人回去休息為理由,結束了這次的談話,毛主席和蕭子昇雖然心中還有疑惑未解,但方丈執意不說,兩人也不是烦乱之輩。在結束遊歷回到長沙後,很快就有更重要的事去做,直到幾十年後,方丈的話竟然一語成真,兩人才恍然大悟。
預言成真,二人如夢初醒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國內局勢按照預定的估計,逐漸向前發展,兩個本以為可以一輩子相交默契的人也避免不了分道揚鑣。毛主席和蕭子昇、蔡和森都是楊昌濟的弟子,三人的關係都很密切,尤其是和蕭子昇,有了共同遊歷的經歷關係更進一步,可時代和思潮並不會因為關係的密切而變得和諧,在那個新思潮迸發,各種思想共存的年代,毛主席和蕭子昇因為理念的衝突越走越遠,反而和蔡和森更加志同道合。
(蔡和森)
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外有強敵,國家一片水深火熱,毛主席正在之後各種解放思想的運動中,逐漸向馬克思主義靠攏,他認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新時代必將來臨,而蕭子昇因為有著在法國留學的經歷,逐漸走上了信仰無政府主義的道路,可以說這兩種思想簡直是背道而馳,毛主席和蕭子昇兩人也曾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最終誰都沒有說服誰,裂痕越來越大,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又過了幾年,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駁斥“荒謬”,蕭子昇也逐漸醒悟,但此時的毛主席和黨迎來了最關鍵的發展時期,他並不知道,自己的這位老同學已經投身到了國民黨的陣營,待到反應過來時,已經錯過了可能再續革命情誼的最佳時機。
毛主席在之後的很多年每當想到蕭子昇,心中盡是惋惜,感歎蕭子昇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如果他當時也能信仰馬克思主義,如果能一起革命,現在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1949年國民黨戰敗,蕭子昇跟隨國民黨政府前往臺灣,之後又相繼去了法國、瑞士,最終停在了烏拉圭,
此時的他才最終醒悟,原來當初老和尚的一句話竟然真的應驗了,自己這不正是漂泊在外,無法回國嗎?
1959年蕭子昇在海外出版了自己和毛主席早年在湖南遊歷的的經歷以及關於預言的傳奇故事
,他應該是懷念故土,也懷念和毛主席在年少時的情誼吧。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蕭子昇也沒有回到那片自己生長的故土。
1976年毛主席逝世,消息傳到海外,蕭子昇心中十分悲痛,過去就是過去了,就像他們各自的選擇一樣,再也回不去了,兩個月後蕭子昇在烏拉圭去世,享年82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