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追求
--介紹晉劇旦角演員桑桂香
李春芳
晋中晉劇團的旦角演員桑桂香,高個子,大眼睛,嗓音纖細圓潤甜美,行腔細膩纏綿,幽怨委婉,靈巧多變,聽了她的大板唱腔,會使你肅然起敬。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小旦、刀馬旦,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桑桂香是榆次王湖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11歲考入晋中專區劇團訓練班。晋中藝校成立,被保送到學校接受全面正規的訓練。!啟蒙師王增山(藝名“北田旦”)、張桂娟對她要求十分嚴格,為她的唱、念、作、舞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貧寒的家境,培養了她吃苦耐勞的性格。不論是寒風刺骨的嚴冬,還是炎熱的盛夏,她總比別的同學早起個把鐘頭。在開門戲《打金枝》中,她飾演了升平公主。繼而飾演了《破洪州》中的穆桂英,《贈劍》中的百花公主,《喜榮歸》中的崔秀英,《明公斷》中的皇姑等,成為晋中藝校出類拔萃的尖子生,學校除上課排戲外,還不斷實習演出。變聲期使她難以勝任繁重的唱功戲,於是在《殺官》中扮演西宮,《遊西湖》中扮演“救裴”的李慧娘。她功底扎實,身段優美,一些高難度動作她完成極好。
有一次在太谷大郭村演出,正值二月二廟會,熱鬧非凡,但西北風激烈、由於缺乏經驗,就在“救裴”一場,桑桂香站在高桌上高吊魚噴火,噴出的松香沫隨著火焰被強勁的北風頂了回來,撲在臉上,行頭也燒壞了,桂香的臉也燒成墨黑,就這樣她忍著劇疼堅持演完。急壞了在場的老師們,趕快護送到醫院、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以及本人密切配合,三個月以後,居然還是一個白白淨淨的臉龐,沒有留下半點疤痕。對一個13歲的孩子,要用多大的毅力去忍耐這次“血與火”的考驗,是可想而知的。70年代,在晋中晉劇團恢復上演《遊西湖》時,不枉當年奶奶功,她演得毫不遜色。
桑桂香的唱腔板眼尺寸工穩,真假聲結合好,師承程玲仙老師的唱腔風格,神韻皆備。雖未正式拜師,但社會上公認她是程玲仙的徒弟。每場演出,都深得觀眾普遍讚譽。60年代。程玲仙演出的《蘆蕩火種》、《南海長城》、《遊西湖》等,她看過數遍,對那委婉跌宕,纏綿動聽的演唱風格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晋中劇團後,她們接觸的機會多了,硬是她處處在意,時時留心,如癡如醉地學習,因而能學得惟妙惟肖,贏得了“小程玲仙”的美稱。
在晉劇《金鱗記》中,程玲仙扮演鯉魚仙子,桑桂香扮演金牡丹,她倆的唱腔同聲同調,同招同勢,使人撲朔迷離,難辨真假,那珠聯壁合的精彩表演令人叫絕。
1975年,地區藝校恢復,桑桂香被聘為唱腔教師。她隨同其它教師赴中國戲校、天津、大連戲校,觀摩教學,認真取經。除了學習兄弟戲校的教學方法外,還注意吸收國劇、評劇、河北柳子等別種的唱腔風格和科學的發內位置與真假聲結合的方法.她授課中強調以普通話的字,中路梆子的韻、作到字清、音準、腔鎮,每句唱她要自己先練好,找到準確的邏輯重音,依據人物性格,把握分寸,使唱腔入情入理。
在教學中,她發現史佳花的音質條件,適合王愛愛圓潤挺拔的唱腔,於是注意引導她追隨學習“愛愛腔”的風格:而崔建華中音區飽滿,高音區稍遜色,教學重點則去提高建華的高音區,使這兩比特同學奮鬥目標明確,揚長避短彌補不足,進步很快。她們倆能成為晉劇舞臺上的青年新秀和學校老師們的訓練不無關係。
在教學的同時桑桂香也提高了自身的藝術修養。1979年晋中地區戲劇調演,桑桂香示範演出的晉劇《斷橋》,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稱讚,於1980年再度調回晋中晉劇團。並在劇團赴京演出中,做為王萬梅《下河東》的B角,輪換演出。她的演唱得到專家和首都觀眾的讚賞。1982年地區調演以《斷橋》獲優秀演員獎。後來在《祥麟鏡》中扮演了李月英,在《喜榮歸》中扮演了崔秀英,在《打神告廟》中扮演了敫桂英,《獄卒平冤》中扮演了荊氏,《雙靈牌》中扮演了許月娘。在1987年晋中地區“振興杯”調演中以《明公怨》獲主演二等獎。她集青衣、小旦、刀馬於一身,使人物有血有肉,各具風采。
桑桂香憑著自己鑽研好學,硬是唱出了自己的風格。她的演唱有程玲仙的唱腔風韻,但沒有亦步亦趨、死唱死學,而能根據對人物的理解,自己譜曲,親自設計唱腔,做到為我所用,這是最難得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