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築牢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制度保障

青海 87℃ 0
摘要:青海對這份野性之美、純淨之美、震撼之美的守望,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江源平

1

昆侖山上冰川雄渾壯闊,三江源頭辮流縱橫交錯,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愜意漫步。

青海對這份野性之美、純淨之美、震撼之美的守望,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保駕護航。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黨的十八大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届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沒有準繩,不知平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在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領域推動革命性變革,不僅需要理念和行動的綜合,還必須要有制度和法治的保障。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近年來,青海肩負責任、立足優勢、探索路徑,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搭建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完善了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出臺了許多政策規定,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青海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在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創新制度舉措,新增制度供給,强化制度執行,讓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樹立“青海範例”,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2

理念沒有制度會馳於空想,行動沒有制度會失去方向。建設生態文明,建章立制同樣是重點。

立足青海省情實際,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制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其中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會以來,我省牢牢抓住了制度建設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牛鼻子”,青海作為三大“國字型大小”改革的試點省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試點各項改革舉措開始先行先試並全面有序推進,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

2014年6月,青海省委省政府製定印發了《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規劃了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强化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國家公園制度、建立生態文明評估和考核機制等重點領域任務,我省生態領域改革的“設計總圖”正式出爐,並強調以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為重要平臺,基本建立比較系統完備、可供複製推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2015年3月開始施行《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在製定實施省級層面的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上我們走在了前列。

2016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正式印發,作為中央深改組審議後由中辦國辦印發的首個方案,開啟了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真正開端,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8年年初,《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公佈。在體制試點建設階段,又陸續編制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規劃和生態保護、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產業發展和特許經營、社區發展與基礎設施等5個專項規劃,製定印發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科研科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預算管理、項目投資、社會捐贈、志願者管理、訪客管理、國際合作交流、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等10個管理辦法,頒佈施行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體制機制的從無到有,再到主體框架的全面確立,我們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係,祛除了“九龍治水”“多頭規劃”的頑瘴痼疾,不斷完善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制度體系、標準體系、機构運行體系、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多元投入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監測評估考核體系、項目體系、生態保護體系和文宣教育體系等建設,打造了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青海模範”,輸出著“青海經驗”。

三江源國家公園如今即將正式設立,它的美麗引人入勝,背後少不了制度的支撐。這是青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一個縮影。為了讓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我們建立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青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逐漸搭建起來、羽翼逐漸豐滿起來,撐起青海更加靚麗的藍天——我們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實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嚴格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印發了《青海省省級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印發實施《青海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將協力廠商環境服務機構納入評估範圍;

我們健全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制度,製定印發了《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範圍、權利義務主體和損害賠償解决途徑等;

我們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印發《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明確了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定位,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有機銜接、形成合力;

我們强化國土空間環境管控,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印發《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通知》,建立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推進高品質發展提供清晰“界限”。

……

如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在勇往直前的探索中被納入了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我們要繼續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推動生態保護體系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

3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動真格”的執行和落實,只能變成“沒有牙齒的老虎”,起不到作用和效果。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堅持在制度執行與落實上狠下功夫,堅決防止讓生態環境保護“雷聲大雨點小”。

2018年11月20日,由玉樹市人民檢察院起訴的達某等三人非法獵捕、殺害馬麝一案開庭審理,經查明,2017年12月,達某等三人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附近山區,用鐵絲陷阱非法捕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母馬麝三只,因母馬麝不能選取麝香,遂將母馬麝屍體埋於現場附近,構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最終判決三名被告刑事責任外,賠償因非法獵殺導致三只馬麝死亡所造成的國家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90000元,並公開向社會公眾道歉。

一件件生態領域案件的審理,讓違法者受到嚴厲懲罰、付出應有代價,讓全社會看到生態環保違法違規成本不斷提高,違法者將“吃不了兜著走”,用執法的震懾力讓法律和制度成為剛性約束與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製定《關於貫徹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幹規定(試行)〉的實施細則(試行)》《關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定司法確認案件審理規則(試行)》,青海省人民檢察院製定《檢察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確定生態損害與修複費用的指導意見(試行)》,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賠償行政和司法保障工作機制,截至2020年底,全省啟動20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9起生態環境損害案件完成賠付。

去年省檢察院首次公開發佈《2019年度青海省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白皮書》,其中指出我省探索形成了“建立低成本定損索賠機制、構建融通合力的公益訴訟銜接機制、鍛造複合型公益訴訟檢察官隊伍”的公益訴訟檢察“青海模式”。通過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等,也會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推進全社會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青海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嚴懲重罰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全黨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守法意識顯著增强。我們將繼續强化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加强對生態文明制度執行的監督,讓全社會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切實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成果更好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讓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的後勁不斷增強。

4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在我省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中,科技創新承擔了大量任務,作出了很多貢獻。

拿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制度來說,這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服務於生態環境的管理決策、責任考核、依法行政等。對於傳統監測和評估機制來說,有許多的不足需要彌補,要有效提高精確性和科學性,就離不開科技手段。

利用大數據、5G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我省率先在全國初步建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建成“遠距離、大範圍、全方位”精確觀測的“青海生態之窗”,通過衛星遙感、衛星通信、遠程監測、無人機、紅外觸發攝像等等,基本實現青海五大生態功能區的全覆蓋,建造起守護無數生靈的全方位、全天候“觀測圈”,為高品質維護生態安全打下堅實基礎。如今只要動一動滑鼠,就能“近距離”觀測到雪豹在山岩間活動、黑頸鶴在隆寶灘雙雙起舞、歐亞水獺在巴塘河裡露出肚皮仰泳……

科技創新還不斷為我省綠色發展賦能加力,青海在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戰畧引領下,構建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平臺,實現了集草地生態畜牧業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生產和管理為一體的智慧生態畜牧業科技平臺的研發及應用,更加科學高效地破解人、草、畜之間的衝突,推進我省生態畜牧業“減壓增效”。

面向未來,我們有著新的憧憬和展望,將更加注重制度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推動科考成果轉化應用,打造全球重要生態環境科技學術創新地,加强綠色有機農牧業、清潔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技術攻關,支持在生態與高原農牧業、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儲能科技、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打造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更深層次推動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更高水准推動先進適用科技研發創新,全方位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充分彰顯支撐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引領作用。

5

制度的保障和科技的創新,帶來的是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和質量的提升。

正因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三江源、祁連山等區域重點生態工程成效明顯,我們翹首以待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正因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畫圓滿完成,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

正因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可哥西裡申遺成功,藏羚羊由最少時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只左右;普氏原羚由上世紀末的300多只恢復到2700多只;青海湖水域面積逐年擴大,裸鯉資源蘊藏量較實施保護前增長38倍;

正因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紮陵湖、鄂陵湖面積分別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濕地面積新增104平方公里,湖泊數量新增到5849個,“千湖美景”重返人間,我省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

正因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從305天新增到354天,五級河湖長體系全面建立,2020年全省1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 %;

正因為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青海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生態資源總價值18.39萬億元,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我們更有信心致力於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從國土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再到環境治理體系、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搭建起的是生態環境的堅強堡壘,啟示的是生態保護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帶來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深刻的進步和生態治理效能更加突破的提升。

6

看今日青海大地,雄壯遼闊,自然天成,風光迤邐,氣象萬千,令人心嚮往之、魂牽繞之。

生態之美由制度之力支撐,也彰顯出制度之美。

今天的我們,在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制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發生質的變化,促進了發展理念和發展管道的深刻轉變。

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制度的力量,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强化制度執行,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貢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本文執筆/秦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