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物種基因庫。調查資料顯示,我省陸生脊椎動物有499種,占全國數量的10.26%。近年來,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等青藏高原特有稀有動物棲息環境得到不斷改善,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其中,可哥西裡一帶藏羚羊數量從最低時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現時的7萬多只;普氏原羚數量由上世紀末的300多只恢復到現時的3000多只;雪豹活動踪迹遍佈全省兩市六州。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及濕地保護行動,提升林地、草地等植被覆蓋度,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統計資料顯示,我省368萬公頃天然林、496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814.36萬公頃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其中,濕地資源全國第一。
現時,我省90%的國土空間規劃為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在全國率先開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如期完成、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成型。
為織牢織密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我省實施林業和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創造了條件,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濕地保護、封山育林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保障了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組織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動,禁止濫捕亂獵、禁止非法經營利用野生動物及其產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管道最大面積地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避免野生動物遭到毀滅性打擊。
隨著我省各生態系統類型變化趨於穩定,水域和濕地面積逐年增加,濕地生態環境轉好,森林面積減少趨勢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蓋率新增明顯,代表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新增,提供給野生動物的食物和活動空間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動物數量的逐步恢復和新增,為我省生態系統的恢復發揮了關鍵作用。
從源頭保護長江、黃河、瀾滄江,再到投入80億元改善湟水河水生態環境;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青海全力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豐富世界生物多樣性作出青海貢獻。(趙俊傑)
青海——野生動物的樂園
放眼全國,我省是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全省分佈有脊椎動物605種、野生植物3000多種。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祁連山、環青海湖地區等重要生態板塊擁有代表性的訓示物種種群數量增長趨勢明顯,從不同程度反映出我省生態保護取得良好成效。
訓示性物種數量創新高
2000只、2500只,再到現在的3000餘只,在“普氏原羚的故鄉”環青海湖區域,普氏原羚的數量逐年增長,為環青海湖區域增添了生命的樂趣。
深秋時節,草木漸黃,青海湖北岸一塊狹長的區域裏,一群普氏原羚時而覓食,時而奔跑,享受著秋日的美好時光。
環青海湖地區是普氏原羚的棲息地。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現在是藏羚羊遷徙的季節,懸掛在塔頂的“生態之窗”攝像機陸續拍攝到不同數量藏羚羊遷徙的場景。工作人員從截圖的錄影資料裏統計發現,有近百只普氏原羚出現在視頻監控範圍內。
隨著對普氏原羚保護力度的加大以及環湖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新增明顯。最新監測資料顯示,環青海湖地區共監測到普氏原羚3000餘只。
可哥西裡,是藏羚羊的家鄉,也是我省藏羚羊的主要分佈區。經過無數人的不懈努力,可哥西裡一帶藏羚羊種群數量恢復明顯,從保護初期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現時的7萬多只。
為防止跨區域流竄盜獵等作案形式的出現,從2009年9月起,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哥西裡三大相鄰的自然保護區達成聯防合作協定,徹底打破執法區域界限,對盜獵藏羚羊等非法行為形成合圍之勢。在執法和輿論的高壓態勢下,2009年至今,可哥西裡沒有發生過一起盜獵藏羚羊案件。
2020年,西寧、海東兩市發現雪豹活動足迹。至此,我省兩市六州都記錄到雪豹活動。資料顯示,我省有一半數量的縣域內有雪豹分佈,是雪豹分佈面積較大的省份。現時,發現雪豹踪迹的區域不斷增加。
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反映我省生態建設成效的“晴雨錶”。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說,近年來,我省境內的雪豹,無論數量還是發現地都明顯增加。雪豹頻繁現身,說明我省生物數量新增,棲息環境進一步改善,成為我省生態改善極為重要的一個標誌。
稀有鳥類年年到青海做客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前往我省做客的鳥類越來越多,一些平日鮮見的鳥類不僅出現在自然保護區,還到了居民生活的地方,上演了一幕幕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生動畫面。
紅鸛,也稱火烈鳥,是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一種珍稀鳥類。
今春,攝影愛好者在化隆黃河濕地拍到火烈鳥。與上次不同的是,此次發現了一對火烈鳥。火烈鳥對棲息地要求極高,以前在化隆乃至海東地區鮮有監測拍攝記錄。
近年來,同為鸛形目的黑鸛也頻頻現身青海。
2020年4月,攝影愛好者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有30多只黑鸛的種群。這是我省自開展鳥類監測以來,監測到的黑鸛最大種群。
黑鸛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由於近年數量急劇减少,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猫,被稱為“鳥中大熊猫”。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說,紅鸛、黑鸛等珍稀鳥類頻繁現身,說明我省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吸引越來越多的鳥類前往青海過境、定居。
大麻鳽(jiān)、雕鴞(xiāo)、白背磯鶇(dōng)、鳳頭鸊鷉(pìtī)、黃頭鶺(jí)鴒、長耳鴞……這些平日難覓的野鳥也在我省頻繁現身。
它們的名氣雖然沒有火烈鳥、黑鸛大,但它們是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物種。它們的存在和發現,也從側面反映出我省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
隨著濕地、林地的增多,以及羣衆愛鳥、護鳥意識的提高,我省鳥類生存環境得到改善,鳥類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現時,在我省常年或季節性生活的以黑頸鶴為代表的鳥類有近300種,占全國鳥類物種的四分之一,鳥類已成為我省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植樹種草為野生動物建家園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一員,它們依賴茂密的森林、沼澤地、草地。野生動物專家表示,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保證覓食,有食物生產的植被、土壤、氣候條件,還要有安靜、安全、隱蔽的築巢環境。
近年來,我省植樹造林行動開始大規模從河湟谷地向三江源、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脈延伸推進。近三年來,按照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畫,我省實施河湟綠色屏障構建行動,大幅提升青海綠色顏值。以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長江流域防護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為依託,實施重點工程造林綠化行動;以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戰場,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修復行動。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7.26%,森林蓄積量由2010年的4589萬立方米提高到5010萬立方米。
草原是我省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我省加大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先後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共修復退化草原120萬公頃。經過多年努力,我省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呈現穩中向好趨勢,2020年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比2015年提高3.82個百分點。
植被,對野生動物很重要,不僅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沙塵,還對野生動物的生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中有很多食草動物,往往需要各種植物來提供能量,豐富的植被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趙俊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