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監測到超過40萬只候鳥,較2020年同期新增10萬只左右;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發現的東方白鸛數量最高峰約4000餘只,較2020年同期新增2400只左右;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的候鳥總數為65000餘只,較2020年同期增長20%左右
每年冬季有超過1萬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遺鷗在我市沿海灘塗棲息越冬,數量約占全球總數的90%以上
我市現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其中鳥類26種、獸類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2種(其中鳥類67種、獸類4種、爬行類1種)。截至目前,我市共觀測記錄鳥類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新增了36種
每年有大量的紅嘴鷗在海河城區段越冬,已成為海河一道靚麗新風景;連續幾年,在市區湖泊中觀察到極危鳥類青頭潛鴨……野生鳥類與人們的距離日益拉近。綠色生態屏障工程建設實施以來,大量植樹造林,修復碎片化的生態,“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大寫意生態場景已經顯現,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日前,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委召開天津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新聞發佈會,通報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和成效。
“近年來,天津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頒佈實施《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天津市濕地保護條例》《天津市綠化條例》《天津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等多項條例,修正《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天津市植物保護條例》,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發佈會上,市生態環境局二級巡視員、自然處處長祁磊說。
自2017年以來,我市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機制試點,探索生態空間監管“天津模式”,緊盯自然保護區疑似生態破壞重點問題,狠抓整改落實,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特別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有力推進,使我市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
記者從發佈會上瞭解到,我市野生鳥類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按照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2021年2月1日公佈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我市現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其中鳥類26種、獸類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2種(其中鳥類67種、獸類4種、爬行類1種)。根據天津師範大學專業團隊監測數據,截至目前,我市共觀測記錄鳥類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新增了36種。”市規劃資源局森林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介紹說。
隨著我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經臨我市遷徙和停歇。今年春季,我市各主要濕地均迎來大量遷徙候鳥,其中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監測到超過40萬只候鳥,較2020年同期新增10萬只左右;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發現的東方白鸛數量最高峰約4000餘只,較2020年同期新增2400只左右。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的候鳥總數為65000餘只,較2020年同期增長20%左右。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有超過1000只的東方白鸛、灰鶴、白琵鷺、天鹅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和3萬餘只雁鴨類候鳥過境。此外,每年冬季有超過1萬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遺鷗在我市沿海灘塗棲息越冬,數量約占全球總數的90%以上。
同時,野生鳥類居留類型和棲息區域也在不斷擴展,一些鳥類從最初的“匆匆過客”到後面選擇留下來越冬或繁殖。2020年,北大港濕地越冬未走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多達1000多只,雁類等更是高達3萬多只。截至2020年底,東方白鸛在北大港濕地累計築巢33個,成功繁殖幼鳥35只,今年春季又有16對東方白鸛在北大港濕地築巢。野生鳥類恢復到200多種,哺乳類動物恢復到10多種,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
據介紹,我市哺乳類野生動物主要分佈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以食肉目和嚙齒目物種為主,我市哺乳類野生動物種群正逐步恢復。在食肉目野生動物方面主要以中小型食肉目物種為主,例如豹猫、豬獾、亞洲狗獾等物種的數量近年來有所增加,活動區域範圍不斷增大。在嚙齒目物種方面,數量最多的是松鼠、岩松鼠,近年來區域擴散速度較快,幾乎遍佈天津各森林生態系統。在偶蹄目物種方面,經天津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天津薊北山區長達8年的紅外監測,成功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斑羚的成年和幼體個體,不僅科學證實了天津存在野生斑羚種群,並且有效說明該物種可以在自然環境下成功繁育,種群數量可以維持自然增長。
此外,野生植物多樣性豐富,根據2018年《天津市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報告》,天津市共有維管植物約1049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種,主要集中分佈在天津北部山區,特別是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强和人們保護自然意識的提高,我市各種保護植物的種群數量均呈現上升的趨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