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强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覈心地位,鮮明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准的自立自强,全面發出向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進軍的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訓示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是全國科教大省、軍工大省,創新資源豐富,創新基礎扎實。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考察時指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畧,被賦予了“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前所未有地打開了四川發展空間。2021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會對創新發展作了專門部署,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决定》;省政府配套製定了“科技創新十條”政策。四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升科技創新牽引力、原創力、支撐力、競爭力、聚合力、保障力為抓手,在“振芯”上創新突破,在“鑄魂”上砥礪精神,在“固根”上厚植土壤,堅決扛起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畧使命,堅決扛起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的時代重任。
以强化戰畧科技力量建設提升科技創新牽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畧科技力量。四川擁有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3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183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8所。
四川將發揮這些大院大所大學優勢,堅持“四個面向”,聚焦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需突破領域,系統謀劃戰畧科技力量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力打造“排頭兵”,發揮軍工優勢,爭創國家實驗室,大力支持國防建設;建好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加快建設大型低速風洞、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著力打造“預備隊”,聚焦電子資訊、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領域組建天府實驗室,建强服務國家戰畧科技力量建設的生力軍。大力打造“集團軍”,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高水准打造西部(成都)科學城,高效率推動中國(綿陽)科技城突破性發展;推進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圍繞生物醫藥、現代交通等領域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網路安全、生物育種等領域建設省重點實驗室,不斷構築戰畧科技力量的堅實支撐。
以加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原創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以毛澤東衕誌為覈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果斷作出了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聶榮臻、錢學森等帶領老一輩科學家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自力更生造出了“兩彈一星”。今天,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被別人卡住“脖子”。
四川將傳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繼續為國家爭光爭氣,既解决“卡脖子”又鍛造“殺手鐧”,練就更多“獨門絕技”,打造更多“國之重器”。一方面,持之以恒加强基礎研究。過去很多科研走的是跟踪模仿道路,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够,現在需要更加注重正向設計,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允許“十年不鳴”,爭取“一鳴驚人”。我們將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圍繞量子科學、物質結構等開展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加强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應用基礎研究,推出更多有價值、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堅持不懈開展集成攻關。四川產業基礎扎實,農業“10+3”、工業“5+1”、服務業“4+6”體系完善。我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聚焦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航空與燃機、釩鈦稀土資源、智慧裝備等領域重大科技需求,組織實施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編制重點產業鏈圖譜,製定“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清單,構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體系,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以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020年,四川擁有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160家,是2015年的3倍;企業投入研發經費547.4億元,是2015年的2.3倍,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目光投向創新。
四川將進一步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一方面,正向激勵企業創新。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以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綜合運用後補助、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管道引導更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支持。實施首臺(套)裝備、首批次資料、首版次軟體應用獎補政策,促進重大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加强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持企業加强技術成果孵化及產業化,實現就地轉化利用。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推動企業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另一方面,反向倒逼企業創新。以“畝產論英雄”為導向,結合企業單位投資强度、營收產出率、產值能耗等名額,促使企業在優勝劣汰中提高創新能力;健全園區企業退出機制,在環境容量、用地用電等方面製定差异化配寘政策,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徹底整治“散亂污”企業,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離不開富有科學家精神的企業家。我們將大力吸引培育具有科學家精神的企業家隊伍,始終重視核心技術研發、創新隊伍培育、專利技術維護,引領企業向創新高峰攀登。
以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我國要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准創新人才。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人才强省戰畧,全省技能人才總量突破1000萬人,專業科技人才總量達371萬人。
四川將緊緊抓住把人才“育出來、引進來、用起來”三個關鍵環節,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以人才“智高點”搶佔發展“制高點”。以更實舉措培育人才。實施“天府峨眉計畫”“天府青城計畫”,增設國防科技領域人才專項,對國家實驗室、天府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和國防科技領域等重點用人單位給予人才計畫配額。加强青年人才培養儲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設立博士後創新人才項目。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加大天府工匠培養力度,拓寬高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以更好服務引進人才。實施國家高端外國專家引進、天府高端引智計畫,優化外國專家來川工作服務,落實外籍高層次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便利政策。拓展“天府英才卡”服務事項,完善人才安居就醫、子女就學、家屬就業等服務措施,讓來川人才安心創業、順心工作、舒心生活。以更大力度用好人才。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强化用人單位評估主體地位,推行代表性成果評估制度。採取“一事一議”管道,解决創新團隊的科研立項、經費支持和團隊核心成員的職務職稱、薪酬待遇、服務保障等事項。發揮“雙創”示範基地引導作用,大力培育創新創業集聚區,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廣闊舞臺。
以推進全方位開放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聚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亯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畧。四川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是我國西向南向開放門戶。中央把成渝地區列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四極”之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讓四川更好暢聯“一帶”和“一路”。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31條,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運,實現“兩場一體”運營,架起了與全球更好開展科技交流合作的“空中絲綢之路”。
四川將牢固樹立世界眼光,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構築高效能開放通道樞紐、培育高能級開放市場主體、建設高層次開放合作平臺、營造高標準開放發展環境製定“開放發展十條”政策,大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更好對接全球創新網絡,集聚國內國際創新資源。緊盯“點”。下好創新“先手棋”,支持省內企業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在國際樞紐都市落子布點、搶灘佈局。發揮中國—歐洲中心對歐綜合合作平臺作用,依託成都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打造國家層面中歐創新合作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中歐合作合作網絡。抓住“線”。爭取開通更多國際航線,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合作朋友圈,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加强與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地區)科技合作。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的科技合作,聯合重慶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拓展“面”。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跟進研究世界前沿科技,鼓勵市州參與進博會、服貿會、高交會等國家級展會,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人員參與省級科技計畫項目。依託國際合作園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平臺載體,打造高端創新資源承載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促進科技合作向更高水准發展。
以機制創新突破體制障礙提升科技創新保障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四川作了一些探索,以“小切口推大改革”進行機制創新。比如,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了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全省45家試點單位已完成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634項,作價入股創辦企業100餘家,吸引企業投資近70億元。這項改革被譽為科技領域的“小崗村”改革,經驗做法在全國複製推廣。
四川將深耕機制創新“試驗田”,為國家作出更多示範、探索更多經驗。摒弃“等靠要”。主動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以觀念更新走出發展新路。小切口、大縱深推進科研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生產回報設計研發的合作機制、以利益分配為覈心的激勵機制和以權益保障為紐帶的轉化機制,形成探索、預研、研製、生產的良性迴圈。奮力“比學幹”。對標一流,取長補短,對看准的科技專案和創新技術,簡化程式、優化機制,咬定青山不放鬆。幹“點穴位”的事,抓住關聯性强的重大科技專案,建立聯合爭取、協同實施機制,力爭落地一個就帶動一片。勇於“闖創試”。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試點,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建立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勇闖創新“無人區”。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開展經費使用“包乾制”試點,讓有真才實學的科研人員脫穎而出。完善盡職免責的容錯機制,提高創新失敗容忍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百年風華正茂,百年奮鬥不止。我們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接續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楷模為國建功的無上榮光,强化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堅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意識,引導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高峰。培育崇尚科學的創新文化,深入實施全民科學貭素行動計畫,大力推動科學普及,廣泛宣傳科技工作者勇於探索、獻身科學的生動事蹟,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