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對拍攝《默默無聞張富清》沒提任何要求丨《功勳》系列採訪

河北 86℃ 0
摘要:在地圖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到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的距離是719.2公里,如今駕車前往僅需要十來個小時。但對於張富清一家來說,這條回鄉的路卻走了那麼久,久到鄉音已改,他們已經從漢中的靚女小夥,變成荊楚地的耄耋老人。日前,電視劇《功勳》之《默默無聞張富清》便向觀眾們講述了首批“共和國勳章”得主之一張富清樸實無華的一生。《默默無聞張富清》每一場戲都經過精心設計。

在地圖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到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的距離是719.2公里,如今駕車前往僅需要十來個小時。但對於張富清一家來說,這條回鄉的路卻走了那麼久,久到鄉音已改,他們已經從漢中的靚女小夥,變成荊楚地的耄耋老人。

日前,電視劇《功勳》之《默默無聞張富清》便向觀眾們講述了首批“共和國勳章”得主之一張富清樸實無華的一生。自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捨生忘死,多次立下軍功,到和平建設時期,主動前往貧困山區奉獻一生,六十餘年來,張富清始終塵封功績,默默地踐行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該單元導演康洪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默默無聞張富清》雖然只有六集,但每一場戲都經過了精心設計,每一場戲都值得讓觀眾為張富清的人格魅力所感動。“他把黨的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而且一做就是一生。這足以讓我們感到震撼,讓我們充滿敬意。”

《默默無聞張富清》每一場戲都經過精心設計。

功勳人物簡介

張富清,1924年出生於陝西漢中洋縣馬暢鎮雙廟村一個貧農家庭。24歲時成為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在歷次戰鬥中都是衝鋒在前。解放戰爭中,張富清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當公社班子成員分配工作片區時,張富清搶先選了最偏遠的高洞片區,那裡不通路、不通電,張富清就帶領社員們投工投勞,一起打炮眼、開山修路。

離休後,張富清依然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傢俱、過老生活。60多年裏,張富清將赫赫戰功深埋心底,他的兒女都不知情。2018年底,國家開展退役軍人資訊登記,張富清隱藏半個多世紀的戰功才得以發現。

不故意拔高,故事足以動情

在接到《功勳》的拍攝任務後,康洪雷和陳枰幾乎是同時選中了《默默無聞張富清》這個單元。“因為我們覺得,這個人物是特別貼近我們生活的。”陳枰坦言。

該劇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靠細節感染觀眾。

陳枰的父親參過軍,打過仗,而後轉業到地方,繼續為國家、為人民奮鬥。在陳枰看來,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張富清,和他們這一代人的父輩是同齡人。他所做的一切,所說的一切話,對陳枰而言都不“夾生”。“我父親也經常說一些現在年輕人覺得是‘口號’的話,但實際上他們心裡就是這麼想的。所以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內心就相信。”

例如劇中呈現了這樣一段故事:2012年,張富清因病左腿截肢。為了不影響子女“為黨和人民工作”,88歲的他裝上假肢,繼續頑強地站了起來。這是根據張富清的真實經歷還原而來的。“截肢,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是多大的考驗。站不起來了,你還能不能做一些什麼?一般人肯定不做了,但是張富清的精神不倒,他還在做,他所做的事,都已經下意識地融入到血液裡面了。”陳枰寫這段故事時,被張富清深深感動著,“所以寫的時候,我沒有故意拔高度,但是真寫到那的時候,你就會動情。”

直到2019年12月左右,康洪雷、陳枰真正見到了95歲的張富清。那時湖北已是寒冬,屋裡比外面還冷不少。每次見到陳枰和康洪雷,老人總是關切地問“冷不冷?”然後把棉簾子蓋在兩個人的身上。“老爺子特別和藹、慈祥。”陳枰說。

對於《默默無聞張富清》這部劇,老人沒有任何囑託,言談間只是分享自己的故事;每次分別時,老人還總是說,“謝謝你們,辛苦了”,從沒有提過任何的要求。

插秧、抬石頭、爬峭壁……演員沒替身

“如何把這樣一比特功勳人物事蹟變成一個故事,有人物,有情節,有事件。通過事件、人物和情節,再把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變成大家可視、有感情的,有溫度的,甚至是能觸摸到這樣一個鮮活的人。”這是康洪雷和陳枰遇到的最大挑戰。

真實體驗,成為《默默無聞張富清》的劇本底色。拍攝時,創作團隊曾深入張富清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湖北恩施下轄的多地實地取景。其中,來鳳縣曾是湖北最偏遠的貧困縣之一,礙於懸崖峭壁、高山林立的地勢,當地羣衆多年面臨出行難、吃水難的問題。直到如今,想要前往該地,開車到山頂後,還要步行一小時左右,所有攝影器材只能靠人力扛上去。“但那些年,張富清都是帶著大家扛著工具、扛著石頭,往山上走。”陳枰說。

《默默無聞張富清》對演員來說,從精神到肉體都是一次歷練。

那時,50多歲的張富清常年腰系長繩,下到天坑底部找水;帶著社員修路,與社員一起在絕壁上掄大錘打炮眼。1961年至1964年期間,張富清主導修建了三胡區老獅子橋水電站,供附近的兩個生產隊照明。這是三胡區歷史上第一座水電站。而拍攝時,康洪雷也帶著團隊前往三胡區、百福司、高洞大山深處。

來鳳縣氣候多樣,雨量充沛,《默默無聞張富清》拍攝的42天內,幾乎40天都在下雨。每天演員收工後,回到住處必須立即脫下所有的衣服、鞋,在地上烤幹。直到第二天一早6點出發上山,衣服也只能烤幹一部分。“(環境艱難)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麼。我不懂什麼叫艱難,我只知道怎麼樣把真實感拍出來。”康洪雷坦言。

不僅拍攝真實,演員也全部真實體驗,說得少,幹得多。談及在劇中飾演張富清的郭濤,康洪雷表示,《默默無聞張富清》對他而言,是從精神到肉體的一次歷練。劇中無論是插秧、修路、打石頭、抬石頭,還是在懸崖峭壁上攀爬,全部沒有替身,一鏡到底,都是演員自己來幹。現場,康洪雷和郭濤探討最多的,也是如何把注意力從表演,轉移到“工作”中。“我們現在很多作品,演戲都集中在臉上。但這次我們想集中在事上。如何讓演員不像演員,而是轉化為像人物,這樣一個過程,我覺得郭濤是做得非常好的。”

減員先减家人,對很多黨員都是真事

張富清塵封功績、默默無聞地奮鬥了一生,其故事並沒有所謂驚心動魄的反轉,更多是樸實無華的奉獻。“寫不好,就會變成一個特別空洞的故事。”陳枰坦言。

拍攝前,陳枰和康洪雷採訪了張富清的親屬、同事、當地老百姓,特別是曾受惠於張富清的老農民。劇中也呈現了不少感人的細節。例如,張富清下村路上遇到孤寡老人,心中掛念,回到家中硬著頭皮問妻子“還有沒有多餘的口糧”。從不往家裡帶,還總是問家裡要,這是張富清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體現。而一條補丁摞補丁,年歲比兒子還大的黃色褲子;一碗沒有油的“油潑面”,無一不在彰顯這位外來幹部個人生活的緊巴窘迫,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張富清還是一干就是大半輩子,無怨無悔。

“通過這些採訪、采風和瞭解,你會發現,其實在我們的基層,有很多很多像張富清這樣的人,默默無聞在一方土地上,為黨和國家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些其實是最感動我們的。”康洪雷表示。

而《默默無聞張富清》不僅講述了張富清的奉獻,同時也讓觀眾們看到了那些“藏於功勳背後”的中國女性的偉大與堅韌。張富清的妻子孫玉蘭本在供銷社工作,炒魷魚後,丈夫又被派去了別的村。孫玉蘭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找各種活賺錢貼補家用,用化肥袋給越長越高的孩子做褲子。孩子們割猪草、撿柴、拾煤核、捉泥鰍,幫母親撐起這個家。而孫玉蘭雖然也埋怨丈夫不管家事,卻仍拿出省下的口糧救濟老人。

孫茜飾演張富清的妻子孫玉蘭。

在康洪雷看來,功勳人物也有家庭,也有兒女,家庭生活和事業往往也存在衝突。那麼兩者衝突之間,觀眾可以看到張富清用怎樣的管道去平衡處理。例如1965年,張富清響應精簡政策號召,想讓妻子孫玉蘭(孫茜飾)作為幹部家屬主動炒魷魚。孫玉蘭不同意,何况家裡這麼困難,炒魷魚就又少了一份收入。但張富清還是覺得黨員要起帶頭作用,孫玉蘭最終點頭辭去了供銷社的工作。

“這個細節特別可信,因為那個年頭,我爸就讓我媽辭了工作。”在陳枰看來,她寫這段故事並不是為了拔高,而是以真實經歷展現一件普通黨員都會做的事情。

新京報資深記者張赫

資深編輯佟娜校對李立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