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22日,西柏坡給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指揮部”發來急電,要求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貫徹平津戰役“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戰畧方針,以有力部隊迅速攻克塘沽港,切斷駐天津之敵陳長捷所部的海上逃路,並在電文中給出了詳細的戰役指導,然而司令員林彪接電後卻深感為難。
確實,平津戰役的戰場形勢要求先打塘沽,而軍委的訓示也是要求先打塘沽,沒有討价還价的餘地。塘沽距離當時的天津市區約60公里,是蔣軍在華北最大最重要的港口,第十七兵團侯鏡如兼任司令的“津塘警備司令部”就設在那裡,陳長捷也不過這個機构的副司令(兼天津警備司令),可見其重要程度。侯鏡如直接指揮的部隊不算多,有第87軍等部隊約50000餘人,按理說不足為慮。
林彪之所以犯難,是因為塘沽地形非常特殊,它一面臨渤海,另外三面都是無遮無攔的鹽鹼地,即使冬季也不結冰,非常不利於我軍隱蔽調動和發起進攻。而且,侯鏡如已經把他的指揮所、重要物資和通訊中樞早早搬到了停泊在港灣的軍艦上,一旦發現守不住就會從海上開溜,東野部隊很難抓住和全殲該敵。
考慮再三,林彪還是下定了攻取塘沽的决心,决定以第2縱隊、第7縱隊和第9縱隊共計十個師的兵力,由7縱司令員鄧華統一指揮,首先奪取塘沽和大沽,攻殲侯鏡如的50000餘人,然後再去天津。結果鄧華和政委吳富善率部兵抵塘沽週邊後,也發現塘沽確實不好打,傷亡肯定會很大不說,敵人隨時還會溜走,遂急電林羅劉說明實際情況,請求延后攻擊時間再做認真準備。
林彪接電後又反復看了地圖,然後對羅榮桓和劉亞樓說:“塘沽、天津兩地之敵,都要在很短時間內加以徹底殲滅,這是含糊不得的,也是不允許含糊的。延后攻擊時間,軍委不一定同意,就是同意了,塘沽的地形也是改變不了的,也還是很難把敵人殲滅”。羅榮桓表態說:打塘沽是我們入關後的第一個大仗,如果打不好,勢必影響整個平津戰役。
旁邊的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看明白了,司令員站在軍事角度上其實是有些猶豫,而政委站在全域高度堅決主張强攻,於是主動請纓:“我去一趟塘沽前線,再看一下地形,與鄧華、吳富善同志進一步研究一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打好這一仗”。林彪表示同意,同時囑咐劉亞樓帶上肖華一起去,東北野戰軍新任特種兵司令員。
1948年12月26日,劉亞樓、肖華到達第7縱隊的前沿指揮部,首先聽取了鄧華的情況彙報,鄧華指著地圖說明:“塘沽東為渤海,南為海河,我們無法四面包圍,炮火也很難封鎖海口,敵人可背海頑抗,實難斷敵退路全殲敵人。我進攻部隊雖可利用鹽堤做衝擊出發陣地,但發起衝鋒後就進入平坦的鹽田,完全暴露在敵人的密集火力下,那代價就太大了”!
劉亞樓回頭問政委吳富善,已經發動的試探性攻擊效果怎樣,吳政委回答說:“我們用少量部隊進行了試探性攻擊,雖佔領了幾個村鎮和一些鹽灘地,但傷亡較大,第20師攻擊海灘車站,殲敵600餘人,自己傷亡700餘人。2縱的情况跟我們一樣,他們的部隊攻擊塘沽西北的新河鎮,殲敵140多人,自己卻傷亡400餘人,我們只好命令部隊暫停攻擊”。
之後幾比特首長一起到了前沿陣地,劉亞樓在回憶中寫道:“看見了無遮無攔的平坦開闊地,縱橫交錯的溝渠和未結凍的綿延鹽田,還有遠處停泊在海面上的敵艦”,情况確實如同鄧華司令員所介紹的那樣。晚上開會時,劉亞樓先是傳達了軍委要求先打塘沽的命令,同時也根據實地觀察的情况,談了自己的意見:
“現在看來,以三個縱隊打塘沽和大沽,難以速戰速決,且要付出很大代價,如果堅持打下去,攻佔塘沽有把握,全殲守敵則不可能,最大可能是殲滅一部,而大部逃竄,結果是得失不划算,更重要是費時費力,將拖延解放平津、解放華北的時間”。其他幾比特首長也都同意參謀長的看法,但是軍委有嚴令、林總有訓示,問題怎麼解决呢?
作戰會議一直開到深夜,劉亞樓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後,突然試探地問鄧華和吳富善:“如果我們把先打塘沽改為先打天津,你們看怎麼樣”?鄧華擊掌稱是:我們想到一起了!先打塘沽得不償失,先打天津是有把握的!吳富善也說,曾經跟2縱劉司令、9縱詹司令商討過,大家都認為:如果先打天津,可以爭取時間,不僅天津守敵跑不了,對切斷北平之敵東逃的去路,也更為有利。
劉亞樓笑了,看來前線指揮員們的想法跟自己是一致的,只是礙於上級的命令,不好貿然提出反對意見罷了。於是次日淩晨匆匆趕回孟家樓的野戰軍司令部,向林彪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先打天津,同時也不放弃對塘沽的包圍,即使最後塘沽的守敵一部分跑了,也扭轉不了華北敵軍覆滅的命運”,此時羅政委已去西柏坡開會,林彪聽完建議頓時陷入長考。
輕易改變西柏坡的戰役部署,這不是鬧著玩的,林彪獨自思考了兩天后“方下定决心”,於11月29日上午11時致電軍委,請求改變先打塘沽的作戰計畫,並且詳細彙報了劉亞樓實地考察的情况。結果西柏坡的回電很快就到了,命令簡單而明確:“林、劉:二十九日十一時電悉。(一)放弃攻擊兩沽計畫,集中五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是完全正確的。(二)羅(榮桓)昨日到此”,林彪和劉亞樓閱電,均長舒了一口氣。
得到西柏坡的明確訓示後,林彪也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安排,决定在平津前線指揮部之下成立“天津前線指揮部”,以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為總指揮,統一指揮第1、第2、第7、第8、第9縱隊,以及6縱和12縱的各一師,附特種大部共22個師34萬人奮力攻取天津。1949年1月7日,林彪在電文中彙報了攻擊天津的作戰部署,還特別說明:“劉亞樓要求六縱一個長於巷戰的師參加攻天津,亦已同意”。
也就是說,改變先打塘沽的計畫,是劉亞樓說服了林彪、然後林彪請示了西柏坡、並且最終得到了準予,充分證明了劉亞樓參謀長的軍事眼光,而林彪决定以參謀長為攻城戰役總指揮,更是一種絕對的信任,一般來說,在這樣的大型戰役中,參謀長是很難有機會直接統兵作戰的。劉亞樓囙此成為天津戰役的最高指揮員,隨即製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的作戰方案。
1949年1月14日,在500門重炮的轟鳴聲中,劉亞樓指揮部隊發起了天津攻堅戰,東野部隊僅用29個小時就全殲天津守敵13萬人,陳長捷以下幾乎一個都沒有跑掉,充分說明林彪的人事安排獨具慧眼:劉亞樓不僅是一名優秀的參謀長,也完全有能力勝任軍事主官。所以不久以後,劉亞樓出任了整編以後的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司令員,正式領兵作戰。
林彪對劉亞樓的能力非常肯定:一個劉亞樓頂三個參謀長,而周公對劉亞樓的評估則是另外一個角度::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