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固生態之基護草木生靈

青海 62℃ 0
摘要:今日青海,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殷切囑託,以實際行動固牢生態之基、保護草木生靈,這裡儼然已成為一個有山有水的景觀園、有樹有草的植物園、有鳥有獸的動物園。

成群的藏原羚。祁國彪攝

青海,特殊的地域地貌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環境,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在全國生態安全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負著堅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

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今日青海,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殷切囑託,以實際行動固牢生態之基、保護草木生靈,這裡儼然已成為一個有山有水的景觀園、有樹有草的植物園、有鳥有獸的動物園。

  青海形象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生態系統及動植物,這裡擁有高寒濕地、草原、灌叢、森林等生態系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四大超淨區之一”。

珍貴的生態家珍、重要的生態地位,賦予青海守護“中華水塔”的政治責任。近年來,我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强了生態屏障保障功能。

因地勢、氣候等因素,青海從溫帶到寒帶、從半濕潤到極乾旱,為生物多樣性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生存條件。使生態系統呈現出複雜多樣和高寒的特徵。高寒草甸、草原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體和代表,小蒿草、矮蒿草、紫花針茅等主要建群種的植被類型,構成了高寒生物鏈的基礎。濕地面積在全國居於首位,主要以天然湖泊、河流、沼澤為主,為生物多樣性生存繁衍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為水源涵養、水資源調節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地表徑流的重要補給來源,數據最客觀也最具體:青海共發育冰川2900多條,面積3600多平方公里,占全國冰川冰儲量的6.19%,規模數量居全國第三位。不僅如此,青海的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高寒森林、高寒(荒漠)灌叢等成為野生動植物重要的天然分佈區,荒漠不僅是青海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之一,還是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海,擁有獨特的野生動物多樣性,說到獸類,全省有脊椎動物60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142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5種。鳥類,全省鳥類種數約占全國總數的30%,黑頸鶴、金雕等珍稀鳥類具有重要保護價值,青海湖鳥島是國際上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約30萬只鳥類在此繁衍生息。魚類,作為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基礎,全省分佈有土著魚類5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1種,Ⅱ級5種。

除了動物,豐富的野生植物多樣性也值得稱道,全省分佈的野生植物約3000種,如華福花、青海固沙草等一些我省乃至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另有大葉釣樟等近百種植物,處於國內水准分佈的西界邊緣,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青海擔當

青海秉承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所負有的重大責任,自覺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成為共識。全省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全國人代會期間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兩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每一次審議,每一次考察,對青海各族人民都是深切厚愛和巨大的鼓舞。青海牢記殷切囑託,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深入實施“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切實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青海擔當。

在全國率先製定實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施意見》,初步搭建起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國第一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效顯著,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管護崗位機制、排污交易等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編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取消三江源地區GDP考核,推進“三線一單”管控措施落實,在全國率先製定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建立“五級”河湖長制。同時,頒佈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管理、濕地保護等地方性法規,建立形成制度法規相互支撐的有機體系。

强化源頭責任和幹流擔當,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加快推進,各類自然保護地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6%左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突出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柴達木、湟水流域五個主要區域,因地制宜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

青海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瀾滄江幹流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Ⅰ類以上,黃河幹流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湟水河出省斷面水質達到Ⅲ類。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省會西寧空氣品質連續五年位居西北省會前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成為青海新的“網紅代名詞”。

基於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依託堅固的生態之基,青海正在積極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正在積極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全國領先,“百日綠電三江源”創世界紀錄,擁有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迴圈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不斷提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將結合本省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與此同時,青海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省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2021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形成了《青海共識》《青海宣言》《青海倡議》,“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保護青海湖、我是志願者”等環保公益活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省上下的鮮明導向和價值追求。

  青海作為

前不久,我省製定印發《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率先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打造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的青海模範。

眾所周知,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在全國乃至世界佔據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地位,近年來我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從三江源頭到祁連山下,從湟水河畔到柴達木盆地,生態系統、遺傳基因和物種多樣性均得到了最嚴格的保護,當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正反哺人類生存發展之時,我們回顧走過的路,雖然艱辛,亦感欣慰。

上世紀70年代,首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啟動,前後歷經20餘年,積累了大量科學資料,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啟動,立足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畧,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撐。

自成立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以來,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佈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現時,全省已建各類保護地79處,廣泛分佈在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柴達木盆地、湟水流域,涵蓋全省所有重點生態功能區,且將所有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納入自然保護地範圍,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嚴格保護管理。

三江源,是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啟動實施地,試點過程中積極探索發展模式,積極發揮當地羣衆在生態保護中的主體作用,17211名生態管護員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格局,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祁連山,是河西走廊和黃河流域重要的產水區和水源涵養區,也是青海湖最主要的地表補給來源,具有顯著的“濕島”的生態特徵。經過多年的保護,這裡雪豹分佈範圍擴展到祁連山大部分區域,黑頸鶴、荒漠猫、馬麝等珍稀物種種群數量明顯增長。2017年,我省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之一,整體規劃冰川河流、湖泊濕地、森林草原保護,幾年的探索實踐,這裡的保護力度和成效有了質的提升轉變。

可哥西裡,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這裡已從2017年成為中國面積最大、青藏高原唯一的荒野景觀世界自然遺產地,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種群恢復增長明顯,藏羚羊遷徙成為世界自然奇觀和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可哥西裡已經成為野生動物天然棲息生存的樂土。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現時的青海湖,集重要的天然湖泊保護、“水-鳥-魚”共生生態系統保護,以及農牧業生產、旅遊觀光等主要功能,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樂章。近年來,得益於一系列嚴格保護,青海湖裸鯉已從2020年的2592噸恢復至10.04萬噸,普氏原羚種群從不足300只新增到2700只,黑頸鶴由30餘只增長到130餘只。青海湖流域的濕地、草原、森林、荒漠生態系統功能得到顯著改善,青海湖流域沙化草地植被覆蓋度逐年提升,沙地、裸地、鹽鹼化土地面積持續减少,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能力明顯提升。

今日青海,扎扎實實地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在一系列嚴格的保護中,高原大地上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以原始之美,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宋明慧)

标签: 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 時政

評論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