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之戰是三國中期的重要事件之一,在《三國演義》中,它是整個故事的分水嶺。關羽兵敗被殺之後,在短短兩三年內,很多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紛紛退出歷史舞臺。
而對於蜀國政權而言,關羽之死是極其不幸的一幕。之前辛苦耕耘的大好圖景,也就此化為了泡影。雖然孔明執政後勵精圖治,讓蜀國漸漸從危局中恢復過來。但從前那繁榮强盛的光景再也不復出現,在諸多現實因素的桎梏之下,蜀漢政權朝著無可避免的衰落奔去。
作為蜀國最為倚重的大將,關羽為何會落得被孫權殺害的地步?安徽出土的一座三國墓葬,就證實了其中的原因。原來孫權殺關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理由很特別,甚至有點顛覆了之前的歷史認知。
劉備入蜀之後,與曹魏政權的衝突愈加尖銳起來,雙方在漢中展開了激烈交鋒。劉備依仗這魏延、劉封等人的出色表現,成功擊退了曹操,佔據了險要的漢中之地。之後魏延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就職之後,魏延採取“守外虛內”的防禦策略,牢牢把持著蜀漢政權的北大門。
作為蜀漢的創業元老之一,關羽看見曾經名望遠不及自己的將領們在北方建功立業,勢頭已經快趕上自己了。一向心高氣傲的關羽不顧諸葛亮之前的戰畧安排,毅然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圍攻襄陽樊城。在北伐初期,關羽水淹七軍,生擒於禁,重創曹魏,北伐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此時關羽的大本營南郡卻遭到了偷襲,形勢急轉直下。
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策成功北渡長江,包圍了南郡。在陸遜的配合之下,切斷了關羽退路,關羽兵敗麥城,父子二人被俘。
關羽被殺的經過,諸多歷史典籍都有詳盡的記載:孫權已據江陵,盡虜關羽士眾妻子,關羽軍遂散。孫權遣將逆擊關羽,斬關羽於臨沮。按說在事實面前,應該不會再有疑問。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此事最具爭議的地方,在於孫權竟然毫不留情地殺了關羽這樣一比特諸侯級大將。
關羽身份特殊,他是劉備的二弟,創業元老,在蜀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另一方面,關羽鎮守的荊州是三方之地,魏蜀吳三國勢力在此縱橫交錯,局勢極為複雜。關羽的身份和影響力太特殊,已經是天下紛爭中的關鍵人物。就是這樣一比特大將,孫權合理的選擇應該是將關羽囚禁,而不是立即將其處死。
《蜀記》中對此事有過記載。當時孫權俘虜了關羽和他兒子關平。孫權準備囚禁他以制衡劉備曹操。但他的左右卻極力勸諫將關羽斬殺,還以曹操收關羽的事例來提醒孫權,孫權沒辦法只好下令斬之。由此可見,或許孫權也並不打算將關羽置於死地,在左右的勸諫下才不得不下令將其斬殺。那這個“左右”到底是何身份?竟能孫權也不得不聽取他的建議。
事實上,實施白衣渡江的將領除了呂蒙,還有一比特東吳將領,他就是朱然。在斬殺關羽之前,朱然的名聲並不響亮。但事實上朱然戰功赫赫,在東吳陣營裏是與呂蒙、陸遜同級別的存在。當然了,即便朱然有此等地位,關羽也絕不是他能輕易殺動的。他敢與潘璋一同斬殺關羽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是朱治養子這一層身份。
江東有四大士族豪强,分別是:顧氏、陸氏、朱氏、張氏。孫權能穩坐江東,正是依仗四大家族的扶持。而朱然是朱治的養子,受到江東豪族的庇護,自然也成為了他們的代言人。西晉滅吳之後,四大家族在江東的利益未改分毫,由此可見這些世家豪族的能量有多驚人。囙此襲取荊州,斬殺關羽時,這些豪族大佬首肯之後,連孫權也很難推翻。這也是為何孫權愛惜關羽,最後卻不得不下令將其斬殺的原因。
上世紀末,考古專家在安徽馬鞍山發現一座三國時期的墓葬。而墓主人赫然就是曾奉命斬殺關羽的朱然。通過研究墓室的規模和結構,考古學者們發現朱然的墓室與漢末三國時期的墓室存在些微差別。學者楊泓認為:朱然墓引領了孫吳時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新的墓制形式。朱然墓能有這樣的引領能力,正是與他生前的超然地位息息相關。
關羽之死是三國紛爭下的犧牲品,但也於他本人的性格不無關係。關羽的被殺導致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徹底流產,並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蜀漢政權的大好前程被葬送,自此從巔峰一路下滑。雖然諸葛亮殫精竭慮試圖挽回局面,但依舊無法改寫失敗的命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