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數、建平臺、强合作,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山東構建形成“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畧格局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將在雲南昆明拉開帷幕。10月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進展和成效。
記者從發佈會上獲悉,近年來我省劃定了陸域、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488個,形成較為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網絡,並在全國率先更新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畧與行動計劃。全省扎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省地處黃河下游,瀕臨渤海與黃海,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暖溫帶季風氣候特徵明顯,境內水系較為發達,河川徑流量偏少,植被類型以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為主,形成了複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
今年5月,我省更新《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謀劃了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等8個方面的戰畧任務,劃定了15個陸地優先區域和15個海洋優先區域,確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10個優先領域和16個優先行動,在全國走在了前列。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方面,保護體系逐步健全。其中就地保護領域,我省著力構建科學完善的自然生態空間,形成了“兩屏三帶”(魯中南山地丘陵、魯東低山丘陵生態屏障,沿海、沿黃河、沿京杭運河生態帶)的生態安全戰畧格局,劃定了陸域、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488個,形成較為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網絡。遷地保護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共建設動物園40處、植物園38處、大型海洋館9處;建立了不同類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52個、林木種植資源保存庫40處、畜禽種質資源保存場所62個,成立了國內唯一的省級水產生物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平臺。
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方面,我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3.5%,83個國家考核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1.5%,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準,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自然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覈心基礎,“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成效明顯。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管言明介紹,自2017年起,我省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現已全部整治完成。同時開展了一系列聯合執法行動,嚴格執行“一法一决定”,有力打擊和震懾了非法獵捕和交易野生動物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現時,全省湧現出黃河三角洲、昆崳山、長島、南四湖等一批保護成效明顯、具有典型代表性地區。下一步,我省將嚴格落實國家和省有關要求,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力度,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准。“我們將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逐步摸清15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15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底數。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平臺,綜合各相關部門生物多樣性數據,構建數據詳實、準確的全省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工作。同時加强多元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通過與全球環境基金和生物多樣性金融等合作,推動知識、資訊和科技交流與成果共亯。”省生態環境廳生態保護處處長王清說。(記者陳曉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