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莊戰役打殘日軍兩個精銳師團,國軍為何要主動撤退?

江苏 51℃ 0
摘要:台兒莊戰役勝利後,統帥部大為振奮,調兵遣將,大有與日軍在徐州附近决一雌雄的架勢。台兒莊戰役後僅僅1個月,抵達徐州附近的援軍就達20萬,加上戰區原有軍隊,總兵力已經超過60萬人。然而,李宗仁仍然决心主動撤退。囙此,國軍最擔憂的,是北方日軍渡過黃河,華中日軍溯江西進,迅速攻佔武漢。正是台兒莊戰役,使日軍蒙受了極大的耻辱,日軍才决定改變“不擴大方針”,發起徐州會戰。

台兒莊戰役勝利後,統帥部大為振奮,調兵遣將,大有與日軍在徐州附近决一雌雄的架勢。

台兒莊戰役後僅僅1個月,抵達徐州附近的援軍就達20萬,加上戰區原有軍隊,總兵力已經超過60萬人。

然而,李宗仁仍然决心主動撤退。

這是怎麼回事呢?

階段性目的已經實現1938年1月17日,軍事委員會定下的總體作戰方針是:國軍主力控置武漢週邊及豫皖邊區積極整補,由華北及江南抽出有力一部,加强魯中及淮南,積極擾襲,誘使敵主力於津浦路方面,以遲滯敵人之溯江西進···

所以,徐州會戰時,第5戰區的任務,就是將敵主力誘至津浦路方面,以遲滯敵人之溯江西進。

自抗戰爆發以來,日軍攻佔了淞滬、平津、山西等地。

國軍連連敗退,以武漢為覈心的縱深防禦體系尚未準備妥當。

囙此,國軍最擔憂的,是北方日軍渡過黃河,華中日軍溯江西進,迅速攻佔武漢。

而徐州,正是遲滯敵人的最佳地點。

日軍在京滬線得手後,必須打通津浦線,清除側翼威脅,才可能溯江西進。

當然,日軍參謀本部也是有算盤的。

日軍雖强,但兵力有限,必須集中於關鍵目標,不可以佔領太多地區,導致兵力分散。

囙此,日本參謀部多次發電:不要被敵(國軍)誘發導致戰局擴大,兵力被牽制,而妨還害全面整理整頓,以適應下步。

囙此,五戰區通過堅守淮河南岸,以及向濟寧、鄒縣主動發動攻勢,將日軍吸過來。

正是台兒莊戰役,使日軍蒙受了極大的耻辱,日軍才决定改變“不擴大方針”,發起徐州會戰。

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共調集了8個師團,3個混成旅團,3個支隊,2個航空兵團以及戰車、炮兵部隊發起了徐州會戰。(《李宗仁回憶錄》稱,日軍自平、津、晋、綏、蘇、皖一帶增調13個師團,共30餘萬人,分6路對徐州大包圍。)

囙此,第5戰區誘使敵主力於津浦路方面,以遲滯敵人之溯江西進的目的已經實現!

徐州不是理想的決戰之地受台兒莊戰役的鼓舞,原本老蔣是决心在徐州擴大戰果的。

囙此,老蔣調兵遣將,徐州附近的兵力達到64個師又3個旅,60餘萬人。

同時,胡宗南、黃傑、桂永清等中央軍主力集結於豫東地區,作為徐州的後援力量,支持決戰。

老蔣信心滿滿:日軍總兵力最多不過15萬人(判斷有誤),只有我軍的1/4,而且敵人後方處處受我襲擾、補給不便,這種情況下居然敢採用外線包圍作戰,正好被我軍各個擊破!

然而,老蔣很快意識到:想多了。

徐州是四戰之地,所在多為平原、丘陵,除運河、淮河等河流外,幾無險可守,正好利於日軍發揚其機械化、空軍優勢。

同時,老蔣誤判了南線日軍兵力,集中主力於魯南,忽略魯西及津浦路南端,使日軍“在徐州附近及津浦路以東吸引敵之大部兵力,從徐州西面及西南包圍”的企圖得以推進。

南線日軍攻佔蒙城、宿縣後,除以少量兵力守宿縣外,居然放弃津浦路正面,而分途北進包抄。

很快,日軍切斷國軍隴海路於徐州以西的黃口車站,而另有3個師團也從津浦路西側的平原向徐州逼近。

日軍的包圍圈已經形成,並正在逐步縮小,試圖一舉殲滅國軍數十萬大軍!

再打下去,日軍發動徐州會戰,以爭取“給蔣介石軍的主力一次大打擊,是挫敗敵人抗戰意志的好機會”的計畫將得以實現。

焦土抗戰經過一系列高明的機動後,李宗仁的幾十萬大軍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第5戰區的主力得以保存下來,並在大別山等地重組,繼續抗戰。

徐州會戰,是早期幾大會戰中,打得比較好的一次。

如果國軍再像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一樣在撤退階段猶豫不決,組織混亂,蒙受慘重打擊,國軍此後的抗戰局面將不堪設想。

這與李宗仁將軍相對清醒的抗戰思想是有關係的。

早在抗戰爆發前,李宗仁將軍就提出了“焦土抗戰論”。

1937年10月1日,奔赴五戰區之前,他發表了“焦土抗戰論的主張與實踐”演講,再次闡述了他的抗戰思想。

他認為:如果打堂堂正正的陣地戰,速戰速決,是以我之短攻敵之長,必敗無疑。應該利用國土廣大的特點,利用山川險阻阻擊敵人,在後方堅壁清野,使敵人無法利用我國的人力、物力,並在後方開戰遊擊、破壞,削弱敵人,長年累月,日軍必敗無疑。

囙此,李宗仁反對死打硬拼,尤其反對在徐州這種不利地形中進行決戰,早在台兒莊戰役後,老蔣增兵時,他就對白崇禧說:“委員長調了這麼多部隊幹什麼呢···現在擴大台兒莊的戰果已經太遲了。”

由於他頭腦清醒,早有準備,故能順利組織撤退,以利於持久抗戰。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以李宗仁、蔣百里為代表,一些傑出的國軍將領都提出了持久抗戰的思想,但其系統性、全面性,與《論持久戰》尚不能相提並論。

總的來說,徐州會戰,李宗仁有功於歷史。

他通過多方“誘敵”,使敵人將主力投入津浦線,為武漢會戰及持久抗戰贏得了時間。

隨後,他又能做到“勝不驕”,頭腦清醒,根據形勢變化果斷、精明組織撤退,為持久抗戰保存了力量。

歷史,應該記住這位愛國將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