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攻難守的開封,趙匡胤為何選擇於此定都?

河南 91℃ 0
摘要:關於是否定都開封,宋太祖時期進行過激烈的討論。他認為,遷都長安是上策,遷都洛陽是中策。只是,遷都是個大事,環境太亂了不行。太祖“欺孤兒寡母登基”後,後周的反對派起兵造反,後來,又忙於趁著柴榮的餘威平定南方各國,暫時沒來得及討論遷都的事情。開封附近,河流縱橫。宋太祖無奈,只得同意繼續定都開封。

關於是否定都開封,宋太祖時期進行過激烈的討論。

宋太祖的想法:遷都“據山河之勝,去冗兵,以安天下”是古代擇都的常見思路,宋太祖本來也是這個思路。

囙此,宋太祖一直有遷都的想法。他認為,遷都長安是上策,遷都洛陽是中策。

只是,遷都是個大事,環境太亂了不行。

太祖“欺孤兒寡母登基”後,後周的反對派起兵造反,後來,又忙於趁著柴榮的餘威平定南方各國,暫時沒來得及討論遷都的事情。976年,遷都的問題終於擺到了討論席上。

大討論宋太祖本人就出生在洛陽,囙此,對洛陽的風土都很喜歡,囙此,極力想要遷到洛陽。

976年秋,他率領百官“西幸”洛陽。

百官紛紛提出了不同看法。

這些看法很多,但歸納起來就一條:窮。

其實,洛陽並不窮,只是因為開封太舒服了。1、運輸便利,商業繁榮。

開封附近,河流縱橫。汴河、黃河、惠民河、廣濟河都可以用作漕運。交通十分便利;

2、立都已久。

自朱溫經營汴梁以來,五代中,除後唐在洛陽,後樑、後漢、後晉、後周都定都在開封。

在那個沒有什麼互聯網、工業經濟的時代,行政中心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是獨一無二的。

囙此,此地百官聚集、文化昌盛。

不過,宋太祖依然不怎麼鳥這些建議,乾脆留在洛陽,準備强行遷都。此時,宋太宗跳了出來,他在地上叩頭勸阻:要安定天下,“在德不在險”。開封那麼好的首都,就不要遷都了!

宋太祖無奈,只得同意繼續定都開封。

“在德不在險”,背後透露出的深層意思宋太祖何等務實之人,怎麼會因“在德不在險”一句空話而定都開封呢?

“在德不在險”,這個理由長期以來被後世所詬病,認為宋太宗迂腐!認為這是後來北宋長期挨打的原因。

我認為這個冠冕堂皇之語的字面背後,暗藏了宋太祖兄弟作出這個決定背後真正的原因。

1、宋朝的國策

宋朝立國後,他們最擔心的,不是北方的契丹,而是重蹈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覆轍。

宋太祖想要遷都長安、洛陽,“據山河之勝,去冗兵以安天下”的思路,也是考慮了這個因素。

囙此,大宋開始了“强幹弱枝”的政策。

强幹的基礎,就是在都城供養一支足以壓制天下的大軍!由於汴梁水運發達,囙此,極易“不勞民”而能够提供足够的補給養兵!

2、微妙的兄弟關係

由於汴梁久為都城,囙此,許多大臣都在汴梁置辦產業,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囙此,强行遷都,將使大臣受到很大的影響。

趙光義,長期擔任京兆尹(開封尹),在開封經營多年,同時,他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與眾大臣關係緊密。

趙光義的話,代表所有大臣說的(當然,遷都對這個長期任京兆尹的人影響最大)。顯然,趙匡胤如果拒絕趙光義,將使自己站在大臣們的對立面,這是趙匡胤是極為不利的。

當時的形勢,似乎易攻難守不是大事開封四通八達,無險可守,這樣的地形,用來挨打是挨不了幾下的。可是,卻利於進攻。

此時,大宋的國力、軍力都强於北方的遼。如果要打,宋是進攻方。

汴梁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非常容易調度各方,集結大軍!

同時,開封也是相對接近宋遼前線的大城市,在此調度、指揮對北方的戰爭是分便利!

北宋連續對北漢、遼用兵,儘管結果有好有壞,但在物資補給上,一直沒出什麼問題!總的來說,定都開封,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人民的負擔,利於經濟的發展。

同時,在宋處於戰畧進攻地位時,無險可守、鄰近遼境似手都影響不大,相反,,容易組織大規模討伐的優勢突出。

但是,正是這位鼓吹“在德不在險阻”的趙光義,倉促伐遼,兩次慘敗,宋遼形勢翻盤。從此,開封無險可守的弊端,開始困擾大宋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