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楚王族屬於華夏。”
西周中晚期,楚國名義上還是周朝附屬國,但周天子勢力漸微,楚國仗著周天子管不到它向外擴張,周昭王為了封锁楚國擴張御駕親征,卻不料中了楚人的計謀死在戰場。周昭王的死刺激了其他諸侯國分裂,楚國率先稱王,將領地從方圓數十裏擴張到150萬平方千米,是當時面積最大的諸侯國。
湖南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在原始社會時期為三苗、百濮、揚越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歸於楚國。楚國在湖北壯大朝湖南征討,湖南還處於原始時代末期和原始氏族社會,在在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影響下,湖南原始氏族社會瓦解,直接越過奴隸社會邁進封建社會。
湖南深受楚文化影響,各地出土了很多楚國留下的帛書、帛畫、石器、青銅器,還有世界上最早的鑄鐵器和第一柄鋼劍。湖南嶽麓書院的門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也跟楚國有關,稱讚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
既然湖南與楚國緣分匪淺,為什麼選簡稱的時候並沒有用“楚”,而是用了“湘”?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簡單到你可能不信。
楚國鼎盛時期版圖擴張到了東南沿海,把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包括在內,另外還包含了重慶、河南、上海、浙江等地部分地方,如果湖南選了“楚”作為省份簡稱,勢必會遭到湖北等地反對,大家都曾是楚國的一部分,憑什麼只有湖南把“楚”作為簡稱。反過來,如果是湖北把“楚”作為省份簡稱,也會遭到湖南等地反對,索性大家都不簡稱為“楚”,湖南簡稱“湘”,湖北簡稱“鄂”。
“湘”這個字最早由“相”發展而來,商朝武丁有兒子封於相地,周朝發生戰亂後,相地的人逃到湖南,為了紀念故地把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稱為“湘”。“湘”字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是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所著的《楚辭·離騷》:“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屈原西元前293年流放至湖南,在湖南看到聽到見聞到很多東西,把很多湖南的文化寫進作品裏。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聽到楚國亡了,可自己又沒能力救國,憂怨之下抱著必死的决心投入湖南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端午節就要到這條河投粽子,希望魚啃食粽子不要啃食屈原的屍體。
關於湖南為什麼選用“湘”為簡稱,最常見的說法是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流貫全省,湖南人把這條河看做是“母親河”,就把湖南省簡稱名為“湘”。
湖南還有個別稱“三湘四水”,這個別稱也跟湘江有關,湘江起源自桂林興安縣湘水,湘水北流進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靈渠又與漓水連接,湘水與漓水合稱為“漓湘”,湘水東北方向在永州北蘋口與瀟水匯合,與瀟水合稱為“瀟湘”,再流進衡陽北與蒸水匯合,合稱為“蒸湘”,“三湘四水”就這麼來了。
湖南位於中國中南部,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人口約6918萬,地區生存總值約41781億。雖然湖南的經濟比不過沿海發達都市,但人傑地靈,從古代起就產出很多偉人,有造紙術發明家蔡倫、儒家理學思想鼻祖周敦頤、“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戊戌六君子”譚嗣同,還有近代史千千萬萬個為新中國灑熱血的革命鬥士。
湖南人為什麼總能在歷史上大放光彩,用曾國藩說過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不怕死”湖南古代地理條件不好,一度被人視為流放罪犯的“蠻夷之地”,當地人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吃苦耐勞不怕死,無形中鍛煉出湖南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境越是勇往向前,所以湖南一個不大的地方出了這麼多偉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