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精兵,卻連淮河都沒見過,東吳戰力比蜀漢如何?

安徽 80℃ 0
摘要:“守江必守淮”。淮河對東吳的意義不言而喻。囙此,東吳君臣多次嘗試攻略淮南,但始終無法如願。强弱東吳以水師立足,蜀漢以山地戰見長,曹魏以綜合實力、步騎戰力見長。東面的廣陵,由淮入長江的水道水淺,行船不便,不利於發揮吳軍水師優勢。所以,自諸葛瑾等人在荊州用兵失利後,東吳的北伐重心始終放在淮南。他决心以淮南為基地,奪取入江口,壓制東吳。孫權被假消息嚇唬,以為曹軍大軍將來救援,遂退軍。

“守江必守淮”。淮河對東吳的意義不言而喻。

囙此,東吳君臣多次嘗試攻略淮南,但始終無法如願。

强弱東吳以水師立足,蜀漢以山地戰見長,曹魏以綜合實力、步騎戰力見長。

所謂强弱,自然看大家在哪裡打,怎麼打。

曹操牛逼,橫掃北方,卻在赤壁、漢中大敗。

劉備牛逼,能在漢中山地擊敗曹軍,但在夷陵就被打殘。

孫權牛逼,能夷陵大敗劉備,卻在逍遙津丟人丟到家。

所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找到適合的戰法,才是最重要的。

東吳攻略淮南的思路魏吳的邊界雖長,但東吳北伐的重點只有淮南一處。

東面的廣陵,由淮入長江的水道水淺,行船不便,不利於發揮吳軍水師優勢。

西面的襄樊,距離魏國統治中心宛、洛很近,魏軍無論是就近駐軍,還是大軍馳援都非常便利。

只有淮南方向,相對容易取得突破。

淮河到長江之間,河網縱橫,利於吳軍發揮舟楫之利。

在曹操遷徙淮南人口後,合肥以南難養重兵,而從壽春增援距離合肥距離遙遠,吳軍往往能獲得打“時間差”的機會。

所以,自諸葛瑾等人在荊州用兵失利後,東吳的北伐重心始終放在淮南。

不過,淮南水網畢竟不是長江,難以形成庇護吳軍水師的戰畧阻隔,總體實力居於劣勢,步騎兵戰力不足的吳軍不敢在此與魏軍主力展開決戰。

所以,東吳對淮南的用兵次數雖多、規模不小,但大多是“來去匆匆”。

這也註定了吳軍不可能以直接手段,轟轟烈烈的畢其功於一役。

他們選擇了戰畧是:穩守反擊,以有限反擊戰削弱、疲憊對手,等待有利時機在大舉進攻。

第一階段:防守反擊赤壁之戰後,曹操將南下的焦點轉移到了淮南。他决心以淮南為基地,奪取入江口,壓制東吳。

所以,此階段的作戰,孫權的指導思想是:以防守為主,視機會發起破壞性反擊,甚至大舉反擊。

1、牽制性進攻:赤壁之戰結束當年,孫權即率軍進攻合肥。

孫權被假消息嚇唬,以為曹軍大軍將來救援,遂退軍。

雖有資料說孫權此次作戰帶了10萬大軍(不可信),但考慮到當時東吳的主要將領周瑜、魯肅、呂蒙、甘寧、淩統等人都在攻打江陵,囙此,有理由認為:這次孫權對合肥的攻勢是牽制性進攻,目的為策應周瑜攻取江陵,穩固江防。

2、破壞性進攻:皖城攻堅戰。

212年,做出了頗具爭議的决定:遷徙淮南人口。

結果,淮南人口大量南遷到了孫權處,導致淮南曹占區人烟稀少,補給困難。

為緩解困難,曹操令朱光在皖城築城、耕種。

孫權前來搗亂,呂蒙半日破城!

3、大舉反擊:逍遙津之戰。

215年,曹操大軍遠征漢中,合肥只有7000守軍。

機遇來了,孫權圍攻合肥。

可惜,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丟人丟到家,險些把命都賠上了。

儘管這次大舉反攻很丟人,但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北方經濟未恢復,曹操麻煩仍然很多,孫權在防守反擊時,仍然能獲得大舉反攻的機會。

隨著劉備開始北進,曹操的麻煩會越來越多,孫權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第一個拐點:調轉槍口在孫權的防守反擊之下,形勢已悄然發生變化。

1、由於孫權對淮南基地的破壞,曹操錯誤的遷徙政策,使淮南曹占區人眼稀少,已不能成為伐吳基地。

2、曹操陷入嚴重麻煩。

孫權與曹操在淮南的來回折騰,便宜了劉備。

隨著劉備在西川站穩腳跟,已開始大舉北上。

另一方面,由於淮南戰事頻繁,曹操在淮南方向的兵力達到了二十六軍,牽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導致:曹操在西北、荊州、中原的兵力嚴重不足。

一時間,曹操在漢中之戰被擊敗,襄樊之戰陷入困境,河南民變四起,陷入困境。

3、調轉槍口。

此時,東吳面臨兩個選擇:(1)、避開淮南曹軍重兵,攻徐州。

孫權、呂蒙判斷:如果北上攻取徐州,一定能成功,只是能不能守得住的問題。

(2)、打關羽。

孫權、呂蒙選擇了打關羽,襲取南郡。

無論孫權、呂蒙當時的抉擇是否是最符合東吳利益的,不可否認的是:東吳從此錯過了向北進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機會。

第二階段:有限進攻孫劉翻臉後,孫權對曹魏只能自守,不敢惹事。

直到諸葛亮北伐開始,孫權才開始重新部署對曹魏的進攻。

與西邊的蜀漢相比,東吳北伐打得很“機智”。

1、誘敵深入,殲敵有生力量。

孫權令周魴詐降,誘曹休接應。曹休中計,幾乎被殲。

重創淮南魏軍主力後,朱异等人主張迅速發起反擊。

但是,因為陸遜的堅決反對,吳軍未再發起進一步攻勢。

2、騷擾戰。

(1)、230年,曹真大舉攻蜀。孫權率軍攻合肥。

曹軍緊急動員來戰,孫權佯裝退軍。

滿寵看穿孫權企圖,堅持不撤去,孫權來到合肥後,無機可趁,退兵。

(2)、虛頭八腦的三道伐魏。

234年,為了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孫權發起了“規模空前”的三道伐魏。,

結果···當魏軍主力來援後,牛逼哄哄的吳軍立刻就退了。

第二個拐點:合肥移城周瑜、魯肅等外來人士離世後,陸遜等江東本地士族佔據了主要領導崗位。

大舉徵兵北伐,不符合江東士族的利益,他們對北伐的態度相對保守。

囙此,儘管他們通過謀略誘敵深入,取得了石亭之戰這樣的大勝,但仍然沒有發起大規模反擊。

但是,即便如此,吳蜀的配合北伐,仍然使魏十分頭疼。

在諸葛亮、東吳此起彼伏的攻勢下,魏軍主力來回奔波,疲憊不堪。

楊阜對魏軍的描述是: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饑色。

為此,滿寵等人提出了一個擺脫困境的方法:合肥移城。

合肥舊城,在巢湖邊上,吳軍來時,可以依託水路形成合圍。援軍必須先破圍後才可能進入合肥。

所以,一旦合肥有戰,魏軍必須迅速來援。

所以,魏國將合肥西移,另築新城。

新城遠離水路,吳軍遠離水路,威脅大减。

孫權、陸遜等人死後,“鷹派”諸葛恪掌權,他組織了大舉北伐。

諸葛恪這次是圍城打援,是真的要引誘魏軍來決戰的。

面對諸葛恪的猛攻,曹魏對合肥新城有信心,沒有慌慌張張地前來救援,而是按兵不動,等待諸葛恪疲憊。

結果,諸葛恪師老兵疲,被迫退軍。

隨著合肥移城,東吳的北伐,疲不了曹魏,只能疲自己!

東吳的最後一搏,是在淮南三叛時。

諸葛誕叛亂時,東吳出動了8萬大軍進入壽春戰場。

遺憾的是:無力回天了!

無力回天孫權死後,東吳倒是發起了一些大規模作戰。

可是,時機已過,無力回天了。

諸葛恪攻合肥,企圖求決戰。

可是,合肥移城後,更難攻取,諸葛恪沒等到敵軍主力就自己耗不下去了。

壽春之戰時,東吳卯足了勁投入8萬大軍,可是,對面的司馬昭帶了26萬大軍,就連壽春城內的諸葛誕都有15、6萬人!

無力回天!

由於總體實力差距,尤其是步騎兵戰力不足,吳軍不與魏軍主力決戰,而是採取有限反擊的戰畧,這是務實的。

囙此,吳軍曾經獲得過機會。

逍遙津之戰時,孫權以絕對優勢兵力攻打合肥孤軍,結果不但沒抓住機會,反而出了洋相。

而在劉備集團大舉北上,曹操在漢中、荊州捉膝見肘時,東吳也有機會在淮南、徐州獲得良機。

石亭之戰,曹休軍團大部被破,東吳如果大舉攻略淮南,不能說一定能推進到淮河,但並不是沒有一爭的機會。

東吳對魏,是以弱戰强,機會註定不會太多。

機會出現了,不抓緊把握,就與思想有關了。

江東士族不願大舉徵兵,而東吳君臣視長江之險為唯一生命線的戰畧,使他們對於北伐始終持持極端謹慎的態度。

囙此,東吳成為三國中最長壽的一個政權,但空有數十萬大軍,卻始終無法在北伐中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