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十個省,為何唯獨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爭之地?

福建 87℃ 0
摘要: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中原人都以為福建是個島,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見得多了,就以為福建與中原是沒有陸路相連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憑藉强大威的懾力,逼迫閩越和東越臣服,並且在福建地區設立了閩中郡。新中國建立之前,福建除了曇花一現的漳厦鐵路外,沒有與外界相連的鐵路,這在沿海省份中,是獨一份。

兩方面原因。

第一,交通不便。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中原人都以為福建是個島,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見得多了,就以為福建與中原是沒有陸路相連的。

雖然後來中原人意識到福建是島的概念是錯誤認識,但中原人同時也意識到,走陸路去到福建,相當之麻煩。

從春秋到秦初,北方政權的大軍在福建的武夷山西側多次發動試探性攻擊,但總是找不到能走大部隊的大道。

比如當時的楚國,勢力範圍都已經滲透進了雲南,但對離自己統治覈心區域距離更近的福建就是滲透不進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憑藉强大威的懾力,逼迫閩越和東越臣服,並且在福建地區設立了閩中郡。但秦朝對閩中郡的統治政策並不是像治理南越(兩廣)那樣指派郡守、縣令管理,而是實行羈縻之策,即委任當地土著首領管理,讓他們各管各的地盤。

也就是說,福建在中國統一後,仍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王國——名為郡,實際仍是一方諸侯。

漢代後,尤其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後,中原王朝對福建的管理越來越加强,福建半獨立王國地位漸漸消失,也變成了中央管理,但交通不便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除了走海路,福建陸路基本不通。即便打通了幾條閩道,也是如蜀道一樣,運輸很是不方便,還不如走海路。

李白曾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是沒到過福建。他如果走過閩道,估計也會說“閩道難,難於上青天”。

新中國建立之前,福建除了曇花一現的漳厦鐵路外,沒有與外界相連的鐵路,這在沿海省份中,是獨一份。一直到1957年,建成通車了鷹廈鐵路及隨後的外福鐵路後,福建才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

其實我們看一下沿海各省通鐵路(與外界相連的鐵路)的時間,就可以發現福建進出不便的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

而交通不便,這讓中原統治者對福建這塊區域如何提的起興趣?

第二,戰畧上不划算。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區都集中在沿海一線。也就是閩江入海口的福州-馬尾地區;晋江入海口的泉州-晋江地區;九龍江入海口的廈門-漳州地區。

雖說福建有十分之一區域是耕地,但這些區域的缺點是都沒有縱深,沒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長三角那種大集散地。離開了沿海,福建內陸全部都是山區,路也是難走的轉山路,經濟帶小。

古代海運不發達,而且重農輕商,福建的農耕潜力小,部分重農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當然南宋、元朝重視商業,福建曾有一段時間很風光,被統治者看重。但到了明朝,又恢復重農抑商政策後,福建就又被統治者忽視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不止福建,廣東省的東北部,浙江省的南部,江西省的東南部,自古也都是不爭之地。這些區域多山少田,不盛產糧食,也缺乏自然資源,中原王朝對這些區域的重視程度都不高。通常來說,中原統治者佔領幾塊經濟價值較高的區塊後,就不會往深山腹地繼續延伸勢力了。這也是這些地區會形成客家人聚集區的原因。

(侵華日軍當年也避開了這些區域)

也就是說,古代統治福建最理想的管道,就是控制住沿海的幾塊沖積平原即可,餘下的內陸丘陵既無法左右戰局,又缺乏能戰畧價值。把統治秩序交給當地族長管理即可,這屬於有意忽略,符合情理。

另外福建自古民風彪悍,閩人平日和善,但逼急了還真惹不起。當年侵華日軍想攻佔閩北要地南平,但剛進入閩北山區就被當地老百姓自發組成的民兵第十師打蒙了圈。所以民風這方面,也是歷代中原王朝不想在福建投入過多精力的原因之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