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校長,接力二十年的青海情

青海 67℃ 0
摘要:央廣網西寧10月6日消息翻開對口支援的備忘錄,這一天值得永遠銘記——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啟動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工作,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兩所相隔千山萬水的高校從此牽手同行,翻開了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新篇章。一次跨越二十年的接力,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四任校長李建寶,陳强,梁曦東,王光謙。

央廣網西寧10月6日消息(記者樊永濤通訊員郭永發)翻開對口支援的備忘錄,這一天值得永遠銘記——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啟動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工作,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兩所相隔千山萬水的高校從此牽手同行,翻開了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新篇章。

一次跨越二十年的接力,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四任校長(從左向右)李建寶,陳强,梁曦東,王光謙。(央廣網發郭永發攝)

西部高校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領跑者至關重要。20年來,清華大學先後選派李建保、陳强、梁曦東、王光謙4比特知名學者出任青海大學校長,從客人到家人,四比特校長眼中有光,是謀大學新發展的睿智之光,心中有愛,是情系高原心系學子之大愛。

他們說,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他們說,這是信念所在,使命所在,夢想所在;他們還說……

李建保:從1到13的變化

2002年4月,經清華大學黨委推薦、青海省人民政府聘請,李建保教授出任青海大學校長。當時,他在教學科研領域已進入佳境,事業前景廣闊。但是,考慮到西部人才的缺乏和西部大開發的需要,他毅然决定擔此重任,義無反顧地走進了西部,踏上了青藏高原。

先解决人才問題!李建保擔任校長後,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建設的關鍵,並將此提到了學校黨政工作的重要議程。學校製定了《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有關待遇暫行辦法》,採取“送出去”與“請進來”、學位攻讀與單科進修、引進智力與引進人才、“永久牌”兼職與“候鳥型”“遙控式”指導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不斷改善和提高學校人才隊伍建設水准。

四年來,先後選派71名教師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83名教師進行短期培訓、單科進修;落實了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對青海大學教師出國培訓的計畫,選派10名優秀教師赴日本研修;落實了推薦在校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計畫,已有20名優秀學生赴清華大學等高校讀研;啟動校級學科學術帶頭人培養計畫,已選拔17名學科學術帶頭人、13名訪問學者和30名研究生指導教師……

由於人才隊伍建設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的落實以及吸引人才層次、方向的變化,學校新進教師由過去千篇一律的大學生轉向以研究生為主,使學校博士生人數由李建保校長到任前的僅1名新增到13名。另外,還聘請2名日本專家長期來校工作,幫助學校建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進行科學研究,帶動了科研水準的提升。

這,還不够!李建保校長把加强對外合作交流作為又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利用自己在國內外教育、科研領域的社會影響力和優勢,積極為青海大學牽線搭橋,尋求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

學校科研專案由2001年的37項新增到2004年的106項,科研經費由1000多萬元新增到2760多萬元;2005年僅校本部就申報科研專案91項,項目經費達到2757.5萬元。

特別是工科的科學研究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科研經費由過去每年的不足20萬元達到現在的300多萬元,新增了十幾倍,並有了承擔國家863高技術項目的能力,成為省內農牧業和工程技術類科研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之一。

硬漢也有柔情的一面,那便是對家人。老人需要照顧,還有面臨考學的孩子。一頭是國家“863”計畫新材料領域主題專家組成員,一頭又是青海大學捨不得丟不下的工作。

他把青海大學的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從來沒有因為個人情况搞短期行為和權宜之計。他從不計較個人的名利與得失,由於工作需要,他經常外出聯系科研專案、爭取科研資金、開拓合作領域,多次往返於各大城市之間,大家親切地稱他為“飛行校長”,但所有開支都被他自己消化了。在學校工作的幾年時間裏,他給學校爭取了大量的外援資金支持,卻沒有給學校新增任何額外開支。

他說,對口支援工作一定要開好頭,才能走得遠。李建保校長恨不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才算不辜負來青海的時光,超負荷、高密度、高强度的工作讓他看上去很疲憊,就是這樣一任校長,在青海大學所有師生心中立起了豐碑,永不倒的豐碑!

陳强:挺進“211”

2005年10月李建保校長任職期滿,清華大學支援青海大學的接力棒將交給誰?他是清華大學機械系主任陳强教授。

為什麼是他?青海大學到了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業務精、善管理的學者接過接力棒。從北京來到青海,陳强說過:“來青海大學的目的就是要讓青海大學一步一步壯大起來,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搶抓機遇,銳意改革,大膽創新,青海大學各項工作發生了可喜變化。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學校的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對外交流合作、辦學水准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被準予為博士學位授予權組織;2007年國家教育部增列中國地質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並實現電腦專業一本招生的突破;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中獲得“優秀”結論,並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09年實現一本招生的全覆蓋,並順利實施院系搬遷和教學資源整合。

“教學研究型大學要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學科和品牌專業,逐步形成獨有的辦學特色。”這是他學科建設堅持的一貫原則。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後,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圍繞高原冷凉作物遺傳育種、三江源生態環境、鹽湖化工等領域組織申報了7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組建優勢學科團隊,形成科研學科群體,不斷增強學校的辦學實力。

針對青海省地質類人才奇缺的實際,複辦了地質工程系,開設了資源勘察工程專業;根據學校學科專業設定特點和青海省人才結構特點,爭取到清華大學的支持,在原計算機科學與科技專業的基礎上成立了電腦技術與應用系;根據青藏高原生物資源豐富、獨特的實際,開設了計算機科學與科技、製藥工程、藥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材料科學與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使本科專業由2005年的55個新增到61個;碩士點由13個新增到23個,新增博士點2個。學校的省級重點學科由2005年8個新增到14個,形成了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其它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意味著青海大學必須逐步成為教學研究型大學,也就必須有相應的科研水準和實力。

陳强校長又把目標投向了學校的科研工作。他鼓勵和主動指導教師申報科研專案,幫助教師進行科研專案的選定、申報、立項、組織和實施,提供項目諮詢服務,激發了教師科研的思路和靈感,調動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

獲批的科研專案由2005年的91項新增到2008年的110項,科研經費由1851萬元新增到2525萬元;2005至2008年共承擔項目362項,獲得專案資助資金9423萬元,取得科研成果18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1項。

特別是在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申報立項中,青海大學有14個項目準予立項,獲得資助經費329萬元,創造了我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和經費數的歷史新高。

陳强校長在青海大學工作的四年,是學校內强實力的四年,也是學校迅速發展的四年。高考學生第一志願報考率由2005年的50.8%達到95%;有多名600多分的考生第一志願報考青海大學;有20多個省市的學生在青海大學就讀;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由52.7%提高到81.9%;通過引進和選派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全校已有429名博士、碩士來校工作和服務,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由2名新增到38名,碩士學位的教師由55名新增到391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由11%新增到43.7%。

說起陳强校長,學校師生讚不絕口,他們口中的陳校長是無私、敬業、務實、只謀事業、只謀發展的好校長。他在青海大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提升學校的治理能力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治理校長”,他是青海大學師生難以忘懷的人。

梁曦東: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9年初,清華大學選派至青海大學的第二任校長陳强任期將滿,青海省委、省政府委託清華大學再給青海大學選派第三任校長。選派什麼樣的人去青海大學續接接力棒?

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梁曦東教授接過重任,梁校長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是清華大學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我國電氣工程方面的專家,更是我國高電壓有機外絕緣領域的開拓者。

去,還是不去?如果去,從一個熱鬧繁華的首都,隻身來到青藏高原的西寧,繁雜的行政工作將會占去相當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科研和教學工作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對一名高級知識份子和工程技術領域的專家而言,這意味著是一次异常痛苦的選擇。加上多年的高血壓的困擾,梁校長一直靠藥物來控制。三年,也正是孩子讀高中的關鍵三年。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信念。“我在清華大學已經度過了三十個春秋,該我做貢獻的時候了。”梁曦東承載著清華大學支援西部高等教育、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重托,平生第一次踏上了這片熱土,開始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出任青海大學第三任校長。

服務青海地方建設、促進青海大學跨越式發展。在前任校長扎實工作的基礎上,梁曦東確定了創新發展,重點突破求特色的發展之路。

學科建設方面,新增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新增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

高原醫學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學科領域之一;三江源生態環境與草地畜牧業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學科領域;藏醫藏藥成為國內唯一在該領域開設博士生教育的學科點;鹽湖化工、青藏高原資源型產業與企業管理學學科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作物遺傳育種緊緊圍繞高原農作物栽培和農民增收,在豆類、馬鈴薯和春油菜的優良品種培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敞開一本招生大門!梁校長敏銳地意識到提高生源質量是向一流高校進軍的基礎。2010年9月,就在他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裏,2700名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涵蓋57個本科專業(方向)的一本學生走進了青海大學的校園,實現了學校省外所有專業一本招生全覆蓋。

2011年,青海大學將一本招生的大門向全國敞開,招生地區從25個擴大到31個,除港澳臺外,招生地區實現了全國覆蓋。生源質量的提高帶來了一系列後續效應,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加,青海大學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高,2012年,高考學生第一志願報考率超過98%,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突破85%,創歷史新高,比2008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從2010年開始,面向青海農牧區招生臨床醫學專業免費定向生,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充分肯定。

三年來,學校搶抓機遇、勵精圖治,在特色發展的道路上實現激情跨越:2009年,實現了所有本科專業和全國所有地區一本招生的兩個全覆蓋,生源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生源質量得到顯著提升;2010年,實現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的突破,填補了省內空白;2011年,實現了國家級重點學科的突破,實現了新青海大學成立以來工農醫管四大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點的全覆蓋、部分學科還獲得了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順利通過了“211工程”三期建設國家驗收,並入選“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建設高校。他在青海大學工作期間,學校的工科學科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工科校長”。

去與不去之間,僅一念之間,這一念是祖國的召喚,這一念是援青的呼喚,這一念更是一名共產黨人的堅實信念,無堅不摧,一往直前。

王光謙:十年之約

“你是著名的水利專家,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現在組織决定選派你去青海,那裡條件艱苦,掛職需要做出不少犧牲,也可能會影響你的學術增進,但青海是三江之源,我想那裡更需要你。”

電話那端停頓了幾秒後又說:“要不等你回來,我們再談一談。”

“如果組織上覺得我合適,那我就去。不用談了,就這麼定了吧。”

這是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旭和王光謙教授的對話。

一通電話短短幾分鐘,就决定了這樣一樁大事,這一來就是近十年。

他就是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第四任校長,也是現任校長王光謙,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在水沙理論以及黃河治理領域作出過突出貢獻。

對口支援,支援什麼,怎麼支援?從開創探索到內涵發展,從上課培訓到內部機制改革,從强化行政力量到院系力量下沉,從“碩士”唱主角到“博士”成必然,“青海大學要辦一流大學,就必須雙輪驅動,行政力量和學術力量一個都不能少。”王光謙說。

從之前提出的“高原名校”,到之後確定的“有特色高水准的現代大學”,在王光謙看來這是一個由模糊概念向具體目標轉變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是第一要務。“學校要申請博士點,要帶博士,但老師都不是博士,這就是面臨的非常緊迫的問題。”

就這樣,從2013年學校招聘的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不超過10個人,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476人,青海大學的“軟實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同時,學校鼓勵已經走上教學崗位的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老師繼續讀博提升自己,目前有近200名青年教師通過各種管道攻讀在職博士。“10年之後,他們一定會成為青海大學的中流砥柱。”

2016年,是他到青海大學的第三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如何謀劃好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如何進一步深化學校綜合改革,提升綜合實力?他講“十三五”,青海大學主要就四件大事,落實好兩個檔案、抓好兩項工作,即,落實好《青海大學“十三五”深化綜合改革提昇綜合實力總體方案》《青海大學“十三五”發展規劃》兩個文件,抓好“一省一校”“雙一流”兩個重大專案。這位“三江源衛士”正和他的團隊精心謀劃著青海大學下一個突破口、新亮點。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的獲批、學校進入雙一流建設和部省合建高校、初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的……一件件喜事、大事,如春雷,奏響了青海大學“十三五”好采頭,王光謙和青海大學,正在春潮裏追逐他們更大的夢想。

創新機制,必須要改革。王光謙校長與校黨委班子一同闊斧改革沖向前。把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改革試點單位,建立數量、質量與貢獻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健全各類人才隊伍管理機制,逐步在教學科研崗位系列實行崗位分類聘用管理模式,實施針對高層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項目聘用、協定聘用方式,完善重大貢獻和突出業績獎勵制度。

在人才培養方面,他提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推行學分制,支持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完善學生選課、選專業的機制,使學生充分享有專業自主選擇權。

在優化資源方面,提出要打破資源條塊分割,搭建大型共亯開放教學科研平臺,建立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有償使用機制,成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加强對經營性資產和對外投資的監管……

就在今年,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中,青海大學再次獲得一等獎,躋身世界前十。這就是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電腦系的成果。這就是青海大學在對口支援下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成果。

如果可以將生命標注在坐標軸上無限延伸的話,我們能否畫出幾條不失顏色、不失意義,每10年為一個頂點的弧線呢?

從三江源頭的小村莊,到金沙江邊的“無人區”,王光謙校長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連常年往返三江源的牧科院草地畜牧學專家馬玉壽都有感慨:“王校長到過的有些地方,我只是在地圖上找見過,太偏僻了,幾乎沒有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王光謙就這樣,用脚步丈量三江源,用生命觸摸“中華水塔”,實地瞭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親身感受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重大意義,目睹青海大學的發展。

他還是一名只要政策,不要錢的校長。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青海大學的發展。青海大學的老師們都知道,當省裡領導問校長需要哪些支持,他脫口就說:“我們不要錢,只要政策”。這不是簡單的應答,這是一名科學工作者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科學洞察和睿智判斷,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體系,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和趨勢。

王光謙是青海大學最早認識到,抓好學校的內部治理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礎。他認為,體制機制的僵化是制約學校發展的最大瓶頸,要創新體制機制,唯有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在王光謙校長的帶領下,學校黨委、各級部門的努力中,《青海大學章程》經青海省高等學校大學章程稽核委員會稽核通過,順利實施,這是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

王光謙校長還不忘“組團幫扶”,他把清華大學兩個國家級科研團隊搬進了青海大學,一個是魏加華團隊,另一個是梅生偉團隊,正是有了高品質的科研團隊進駐,青海大學在水利和光伏科研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

學校實現了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專案雙雙從無到有,科研到賬經費持續上漲。這些遞增的數據背後,凝聚了王光謙校長的心血和汗水。

向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邁進!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帶著清華大學賦予的對口支援使命,王光謙校長在高原熱土留下了初心。他說,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每一任校長的任期一般都是4年,但他已經迎來了第8年。他說,只要身體允許,還是想幹到十年。

從客人到親人,從使命到甘願奉獻,四任校長白了頭髮,卻留下一片赤誠的心;青海六百萬羣衆不忘清華之情,感恩祖國之恩。

你瞧,校長們穿梭在校園裏的身影那麼清晰;你瞧,校長們在三江源頭回望北京;你瞧,青海大學已綠樹成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