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召開在即:系統性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

云南 101℃ 0
摘要: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將於10月11日至15日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謀劃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藍圖。據統計,全球有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於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產品謀生。但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土地退化已成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全球性挑戰,也是當前全球人類面臨的三大突出環境問題。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簡稱COP15)第一階段會議將於10月11日至15日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謀劃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藍圖。

在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的9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上,COP15執委辦主任、生態環境部生態司司長崔書紅介紹,COP15是聯合國生態環境領域最重要的一次會議,也是我國今年最重要的一場主場外交活動。

據統計,全球有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於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產品謀生。世界上50%以上的藥物成分來源於天然動植物。

但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土地退化已成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全球性挑戰,也是當前全球人類面臨的三大突出環境問題。

中國生物多樣性年估值驚人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既簡單又深邃。國際知名生態學家馬敬能(John Mackinnon)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一本書之所以有價格,是因為有內在的知識價值。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價值。一個藏書1萬册的圖書館,如果收藏的都是同樣的一本書,圖書館的價值就非常小。但如果是各不相同的1萬本書,圖書館的價值就非常大。

“同樣,如果沒有生物多樣性,你現在只能吃到一道菜。”馬敬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帶領的研究團隊,曾對大熊猫及其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大熊猫及其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每年達26億至69億美元,是大熊猫保護投入資金的10至27倍。這充分說明對大熊猫保護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攝影/章軻

青海省首府西寧市的南北山,十幾年前還是一片荒山,“春天風吹沙起,夏季豪雨成洪”。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南北山新增森林資產價值51.7億元,是工程總投資的3.2倍,年平均資產增值率為8.8%。當地預測,20年後南北兩山現有林業用地森林資產價值將達到124億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將達到4.8644億元/年。

北京中林聯林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評估結果顯示:西寧南北山已形成森林20.93萬畝,兩山森林覆蓋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提高67.8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以鄉土針葉樹為主,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森林生態體系,成了都市的“生態之肺”。

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曾估算,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為每年4.6萬億美元。

基本摸清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狀況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種類約3.5萬種,占全球高等植物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哺乳動物686種,特有率居世界首位。我國也是作物遺傳和林木遺傳資源大國。

然而近年來,受棲息地喪失、生境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就植物而言,《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估的34450種高等植物中,受威脅特種共計3767種,占比10.9%。

以生物遺傳資源為例,上世紀50年代,中國各地農民種植水稻地方品種達46000多個,至2006年,全國種植水稻品種僅1000多個,且基本為育成品種和雜交稻品種。上世紀50年代中國種植的玉米地方品種達10000多個,現時生產上已基本不用地方品種了。另外,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的分佈範圍也不斷縮小,中國野生稻原有分佈點中的60%~70%現已消失或大面積萎縮。

2015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加大對破壞及危害生物多樣性等違法活動的監督檢查力度,不斷跟踪評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下稱《行動計畫》)執行進展。

一比特參觀者在北京奧體公園觀看魚類展示。攝影/章軻

崔書紅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15-2020年)》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其中,生態環境部負責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觀測網路建設兩項任務,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近4億元,共267家科研院所2000餘名科研人員參加,已取得顯著成績。

崔書紅介紹,生物多樣性調查基本摸清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狀況。全國劃定的32個陸地、3個海域共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約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9%,維管植物數占全國總種數的87%,野生脊椎動物占全國總種數的85%。同時,還發現了新種和新紀錄種50餘個,健全和豐富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家譜”。

崔書紅說,我國已構建了全國2376個縣級行政單元、觀測樣線長超過3.4萬公里的物種分佈資料庫,數據總量達3.5TB。該資料庫是目前國內較為全面和準確的野生動植物空間分佈資料庫,並初步形成了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每年可獲得70餘萬條觀測數據。

“重大工程還推動了一批新技術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領域的應用。”崔書紅介紹,如採用環境DNA科技完成對採集困難的生物種類的大範圍調查。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組織實施、扎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由搶救性保護向系統性保護轉變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從保護的角度看,現時,我國生物多樣性監測和預警體系尚未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投入不足,管護水准有待提高。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有待評估。

在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的9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上,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天喜介紹,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全面加强自然保護地管理。

王天喜介紹,截至目前,雲南全省已建362處自然保護地,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有效保護了野生動物種群及其棲息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老撾北部3省共建133平方公里聯合保護區,保障了亞洲象跨境種群交流安全。

在雲南哈尼梯田景區生活的高山族。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條成功經驗是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行動計劃》劃定了大興安嶺、三江平原、祁連山、秦嶺等30多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有關專家表示,這些優先區域的主要作用有兩點:一是建立優先保護網絡,使現有自然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也使除保護區以外的許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得到必要的保護;二是加強監督和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

魏輔文表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和生態效益評估等舉措,不僅為我國在生態治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質和可借鑒的中國方案。應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和“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積極推廣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魏輔文還建議,積極推進公約間的協同增效,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國土空間規劃綜合考慮,在國家層面上建立生物多樣性國際履約的協同戰畧;及時轉變保護思路,加强頂層設計,由搶救性保護向系統性保護轉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