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沒有旁邊秦嶺和太行山那樣有名,地理位置為何如此重要

山西 87℃ 0
摘要: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涑水河間。橫跨臨汾、運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於山西省永濟市東南。中條山山體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60公里,寬10~15公里。從地理學上看,中條山南面為秦嶺山脈、東接王屋山,拿下中條山過黃河直接威脅關中盆地。因中條山遮罩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晋南和豫北,其戰畧地位十分重要。

史學家稱它囊括了“九分天下鹽”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涑水河間。橫跨臨汾、運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於山西省永濟市東南。中條山山體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60公里,寬10~15公里。海拔1200~2300米,相對高度800~1500米,北坡陡峭,南坡緩傾。

從地理學上看,中條山南面為秦嶺山脈、東接王屋山,拿下中條山過黃河直接威脅關中盆地。中條山依黃河而行,山勢狹長,整條山脈劃開了中原與西北:它的北側是晋南盆地,南側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門戶。

東北端與王屋山相接的曆山,海拔2322米,為涑水河發源地。因中條山遮罩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晋南和豫北,其戰畧地位十分重要。

中條山依山勢可分為三段

東段稱曆山,以舜王坪最高,海拔2322米,山頂呈平臺狀,其間有垣曲斷陷盆地;

西段稱中條山,兀立於運城盆地與黃河谷地之間,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相對高差約1500米。

中段山勢較緩,呈階臺狀,張店附近分水嶺鞍部有三趾馬紅土和黃土覆蓋的寬穀,乃寬穀經隆起而成。

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曾記載:“大河徑中條(山)之西,自中條(山)以東,連汾、晋之險嶝,謂之嶺厄”。

中條山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出產銅、鉛、金、鐵等重要礦產,一直是我國四大產銅基地之一,同時也是古代銅礦冶遺址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所以就古人而言,中條山對國家意味著兩種重要意義:金庫與兵器庫。

中條山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堯、舜、禹、湯都曾活躍於此。代表夏朝的“二裡頭文化”得兼中條山的兩面。歷史文獻中說中條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東一帶是“有夏之居”。看來夏朝的地域,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地理學強調“人地關係”,夏族與中條的“人山關係”也應當具有獨特的內容。

中條山下的運城鹽湖,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產鹽基地,在大約7000萬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運動影響,運城盆地南部的中條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斷上升,其它板塊則不斷下沉,形成大面積的沉積窪地——解池就是盆地中的最低窪處。史學家稱它囊括了“九分天下鹽”,誰能够佔領這裡,就意味著誰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脈。所以,從黃帝起源時代一直到唐、宋、明,無數統治者都派重兵重臣守護著這條山脈,說明中條山的意義非凡。

周朝時周武王姬發佔據中條山為後勤基地,進可圖中原,退可守關中——這是周人崛起之時,周武王姬發的戰略規劃。

與姬發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春秋時期晉國的晋文公,以及戰國時魏國的魏文侯、魏武侯:晉國佔據運城盆地,借助中條山快速發展,當國力强大之後,得以率軍向南進入黃河谷地,圖謀中原;而魏國憑藉中條山的銅礦,率先崛起於戰國七雄之中。

到了近代,儘管中條山文明已經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遠去而失去了往日輝煌,但由於地處晋豫交界的要地,它的軍事意義卻從未下降過,甚至變得比以前更為重大。

中條山北側為晋南盆地,西側為關中平原,東側為華北平原,在古代,無論北方遊牧民族,還是中原王朝想進軍關中,都必須先拿下中條山。中條山就像一座天然門戶,中條山的得失直接威脅到關中盆地。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