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良,後人眼裡的“好色將軍”,但在侵華日軍眼裡卻是“勁敵”

江苏 82℃ 0
摘要:戰爭打響後,張治中將軍便緊急帶領第五軍去趕赴支援,而孫元良的259旅也在其戰鬥序列之中,到達戰場後,孫元良所部的任務便是固守廟行鎮,而當時的第五軍由於是嫡系中的嫡系,在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上也好過其他友軍部隊,所以當孫元良所部在面對日軍進攻時也毫不手軟,成功打退敵人多次進攻,而此役也被當時的國際社會評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孫元良也囙此被升任為第88師師長。

孫元良,一位在後人的點評中“毀譽參半”的抗日將領,有很多人曾拿著他當年在淞滬會戰時“強留女學生過夜”的事情大做文章,並直接就將其定義為是一比特“一無是處的好色將軍”,然而在面對歷史的時候,作為後人的我們也應該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那個資格可以這樣去肆意評說一比特曾帶兵抗擊過日本侵略者的高級將領,哪怕他有污點,我們也不能只知道追著這個“花邊資訊”不放,從而將其戰功全部抹殺,如果今天你抱著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這篇文章的話,我相信你會重新瞭解一個“不一樣”的孫元良。

1904年,孫元良出生於四川成都,由於父親是老來得子,所以一家人都對這個剛出生的孩子十分上心,20歲的時候,孫元良考入了黃埔軍校,自此成為該校的第一期營員。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陸軍的行為深深刺激到了日本海軍,他們也幻想像陸軍那樣發動一次偷襲戰,以便和陸軍“扯平”,隨後,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便把戰場選在了上海地區,一二八淞滬抗戰由此爆發。戰爭打響後,張治中將軍便緊急帶領第五軍去趕赴支援,而孫元良的259旅也在其戰鬥序列之中,到達戰場後,孫元良所部的任務便是固守廟行鎮,而當時的第五軍由於是嫡系中的嫡系,在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上也好過其他友軍部隊,所以當孫元良所部在面對日軍進攻時也毫不手軟,成功打退敵人多次進攻,而此役也被當時的國際社會評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孫元良也囙此被升任為第88師師長。

1933年,由於福建事變爆發,孫元良先是被蔣介石安排去進攻當年曾一起在上海並肩抗戰過的第19路軍,後又被安排去“圍剿紅軍”。1935年,蔣介石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决定整編軍隊,並將從德國所購進的先進武器用以裝備整編師(史稱“德械師”或“調整師”),而孫元良所指揮的第88師也在換裝德械的名單之中。七七事變爆發後,抗戰進入到了全面的狀態,上海再一次成為前線,淞滬會戰由此爆發,在此次戰役中,除了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參戰外,全國各地的軍隊也都紛紛加入了這場規模浩大的保衛戰,而第88師也再次打出了五年前的氣勢,硬是以血肉之軀在閘北陣地擋住了擁有海陸空優勢的日軍長達兩個半月之久。淞滬會戰後期,由於蔣介石寄希望於國聯調停,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給日軍調兵支援有了可乘之機,最後只得被迫選擇撤退。

撤退令下達後,作為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的顧祝同本想根據蔣介石的意思,將整個第88師留在閘北繼續抵抗日軍,借此來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但孫元良卻給出了不同意見:不主張作無謂之犧牲,而是選拔一支精幹部隊固守一至兩個據點,以此掩護大軍撤退,後來這個建議得到了顧祝同的認可,於是便有了“八百壯士守四行”的傳奇典故,而說到這起悲壯的戰事,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因為孫元良貪生怕死才會只留下謝晉元獨守四行倉庫,但孫元良真的怕死嗎?咱們接下來就看看南京保衛戰。

當松井石根率領20餘萬日軍殺向南京時,駐守在雨花臺陣地上的第88師不僅人員、裝備不完整,就連重火力也僅僅只有20來門82毫米迫擊炮和4門75毫米火炮,但官兵們的鬥志卻並沒有囙此而產生影響,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身後便是南京,而據日軍記載,在進攻南京時,雨花臺守軍陣容嚴整,軍紀森嚴,孫元良還直接下令逃兵一律斃殺,另有一條命令是戰鬥開始後任何人不得離開陣地上公路(有逃跑之嫌),如果督戰隊見到可直接開槍射殺,本來按照日軍的描述是將孫元良黑化為是“野蠻”、“殘忍”的代名詞,但也從側邊反應了當時孫元良是抱著死守的態度來抵禦日軍,而在日本的對華作戰紀錄中往往也經常可以見到孫元良的名字,並且在這一仗中,第88師的高致嵩、朱赤、韓憲元、華品章等將領也在戰場上英勇殉國,是所有參戰部隊中犧牲將領最多的部隊。

南京週邊陣地遺失後,孫元良在護送傷患出挹江門後竟又自行返回中華門前線,並親自率領駐守該地的第88師第2團殘部繼續堅守中華門東側至武定門一線,並和附近友軍第51師第306團充分利用城牆、複雜的街巷與入城的日軍展開巷戰,掩護全軍撤退,而也正是因為這兩支部隊的頑強阻擊,這才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雖然後來守軍被日軍屠戮大部,但主力36師還是全部撤了出去,為後來的武漢會戰保留下了有生力量)。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之手,孫元良等人被困城內,直到1938年3月才逃出南京城來到武漢,而對於他為何未遭日軍屠殺也存在好多版本,有的說他買通老鴇逃入青樓,也有說他逃入外國使館避難、還有的說是他被老婦人所救,但據孫元良的回憶錄所說:“自己和殘部是從棲霞山龍譚車站間跨越鐵路後進入山區被土族同胞所救,後來也是在他們的幫助下經泰興、淮陰、徐州、鄭州之後才來到武漢。”

到達武漢後,孫元良被人指控說“軍紀不好”,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對他的控告多有不實,這才無罪開釋,但他卻有了退出軍界的打算,直到豫湘桂戰役的爆發,孫元良才重披戰甲上陣,率部開赴獨山,成功擋住了日軍的迅猛攻勢,雖然此戰不如淞滬會戰激烈,但關係重慶和大後方安危,政治影響甚大,所以在戰後孫元良便因功得到了青天白日勳章。解放戰爭期間,孫元良所部在淮海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後來跟隨蔣介石一同敗退至臺灣,直至2007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3歲。

縱觀孫元良將軍的一生,他曾為抗戰立下過戰功,而他與前妻所生的四個孩子也都被他分別取名為:思遼、思黑、思熱和思吉,以此來表示對失陷的東北地區不能忘懷之心,由此可見,孫元良在民族大義上還是愛國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