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胸中湧自豪,長虹彎月運文韜。襟懷草莽英雄氣,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寫的一首詩,朱元璋沒什麼文化,但絲毫不影響他的雄心壯志,而且他還有一顆聰明的頭腦,他能看得清局勢並且知人善任,否則在元末義軍四起的時候,他也不會從中脫穎而出。
朱元璋稱帝後為了造福子孫,殺了大部分的開國元勳,在朝堂之上不會再出現功高蓋主的情况,為子孫後代順利繼承皇位打好了基礎。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從他死後帝位之爭就沒消停過,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繼位時也頗為坎坷,600年來他身上的謎團至今無解,這是怎樣的一個謎團呢?
諸王臨國,毋得至京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童年是在父親南征北戰中度過的,朱元璋稱帝後,他把這些兒子悉心教育,朱棣是兒子當中比較出類拔萃的那一個,長大後被封為燕王,封地為北平,北平乃是邊境之地,燕王朱棣駐守北平所向披靡、揚名沙場,成為了朱元璋非常器重的兒子之一。
本來已有太子朱標確定了儲君之比特,不會存在繼位的問題,但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便直接立了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等他死後由皇孫繼位。按照古代立嫡立長的繼位順序,兒子沒了,就是孫子,臣子們也說不出什麼不是,但是朱元璋仍然有所顧忌。
囙此,朱元璋在死前立下了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意思是說他的那些兒子沒事的時候就在自己的封地待著,沒有傳詔不得入京。足見朱元璋是非常忌憚兒子朱棣的實力。當時的朱棣雖然不服氣侄子登基,但礙於人家名正言順,也只能俯首稱臣。
皇侄多疑,起兵靖難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朱允炆要是安心做自己的皇帝也應該沒什麼大事,畢竟爺爺朱元璋都已經為他安排好了今後的皇帝之路,可他卻長了一顆極度多疑的腦袋,認為他那些王叔們都是心懷叵測,於是一旨令下“憚燕王强,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
也就是忌憚朱棣這個皇叔沒有對他動手,但其他王叔先後落馬。看到這裡朱棣如何還不知曉這個皇侄的用意呢?於是他偷偷地養精蓄銳、招兵買馬、趕制軍器,當朱允炆密敕手下逮捕朱棣時,朱棣趁機打著“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的旂號起兵“靖難”。
“靖難之役”持續四年之久,最後以朱棣登基稱帝、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告終。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當上了明朝第三任皇帝。他勵精圖治管理天下獲得了“永樂盛世”的偉大功績,但是讓朱棣怎樣也想不到,他所經歷的事件,在他的下一代身上再次重現。
太子有疾,兄弟覬覦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以這樣的品行完全擔得起太子之比特,只可惜太子身體不好,據說先天肥胖而且腿脚還不太利索。而二兒子朱高煦“生性狡黠、狠愎”,朱元璋當年就對這個皇孫沒留下什麼好印象。
別看朱高煦人品不怎麼樣,但行軍打仗是一把好手,“靖難之役”時他幫助父親拿下了江山而被封為漢王,藩國雲南,這時他便錶露出了恃寵而驕的性情,不去封地而滯留京中,在京中也是為所欲為而遭到朱棣的斥責,幸虧有太子說好話才沒有被廢。
朱棣疼惜兒子們,但朱高煦並不領情,仗著自己有著扶龍之功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尤其太子哥哥朱高熾更被他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只不過父皇在位,他不敢動手,只等父皇駕崩他好從中渾水摸魚,他一直就有覬覦皇位的心思。太子仁厚為此沒做他想,甚至在父皇朱棣死後對他還大加的封賞,只是朱高煦認為這是朱高熾懼怕他而更加的肆無忌憚。
子承父業,歷史謎團
朱高熾身體不好,登基一年就因病去世,太子朱瞻基是繼位的不二人選,而此時朱瞻基並沒有在父皇身邊,而是奉父皇之命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這時朱高煦就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决定在回京的路上截殺朱瞻基。
史料上記載:“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說明朱高煦截殺皇侄朱瞻基失敗;而記載朱瞻基則是:“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醜,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按理說朱瞻基回京應該直接到北京城,而他卻在良鄉這個地方接受了遺詔,他不但逃脫了皇叔朱高煦的追殺,而且還順便地拿到了遺詔,子承父業名正言順地登基為帝,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同樣是皇叔與侄子搶皇位,明顯朱棣這一支嫡長子孫更勝一籌:朱棣贏了侄子、而他的孫子朱瞻基則贏了叔叔。
朱瞻基成為最後的贏家,其中有關鍵的一步不可忽視,那就是他如何逃過皇叔的追殺,又為何到良鄉而不是京城接受遺詔,這其中是朱瞻基自己謀劃的策略,還是父親朱高熾事先為他安排好的計劃,這一切我們無從知曉,只知道歷史的軌跡按部就班地發生,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叔叔朱高煦的死法也有特別。
朱高煦完全是自己作死的。本來造反時就名不正言不順,朱瞻基御駕親征,在人心這一塊就註定他會失敗。失敗之後朱瞻基並沒有殺了皇叔,出於仁慈只是把他囚禁起來,結果朱高煦在朱瞻基看望自己時竟然給侄子下脚絆,朱瞻基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就把叔叔朱高煦放到銅缸裏活活烤死了,就連他的子孫也一起處死。
小結
朱瞻基在面對強悍的皇叔時,明顯要比朱允炆要更懂得籌謀,否則他不會是這個歷史舞臺的勝出者,而他勝出的最關鍵一步就是能够逃出皇叔的截殺,並且在良鄉接遺詔,這個絕對不是巧合,但如何為發生這樣的事件,600年來一直是他身上的謎團至今無解。
不管怎樣,朱瞻基是一比特不容小覷的皇帝,“即位後,不僅繼續輕刑措,而且注意教化”,說明他是一比特以德服人的皇帝,明朝在他這裡又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足見朱瞻基的高明之處。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