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廣東財政收入超11省總和,遼寧人均是黑龍江2倍…各省排行榜出爐!

天津 75℃ 0
摘要:中國財政收入世界第二,是哪些省份人均貢獻超過全國平均水準推動,又是哪些省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證券時報數據寶、騰訊財經聯合推出《中國各省人均財政收入排行榜》,揭秘省份經濟地圖。今年前8個月,全國財政收入150088億元,同比增長近兩成,體現了疫情後經濟恢復穩定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東三省財政收入分化明顯,遼寧省人均財政收入超過6100元,位居前15名以內;吉林省、黑龍江省人均財政收入均不到4100元,位居末位。

中國財政收入世界第二,是哪些省份人均貢獻超過全國平均水準推動,又是哪些省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證券時報•數據寶、騰訊財經聯合推出《中國各省人均財政收入排行榜》,揭秘省份經濟地圖。

中國政府財政收入位居世界第二

整體來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穩定增長。2010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去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超過18萬億元,居全球第二,其中稅收收入占比八成以上。

從增速來看,2013年及以前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的年增速在10%以上;去年受疫情影響,全國財政收入出現了近2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今年前8個月,全國財政收入150088億元,同比增長近兩成,體現了疫情後經濟恢復穩定增長。

財政依存度(財政收入/GDP)的高低是衡量國家(或地方)財力是否充足的重要名額。過去15年間,財政依存度維持在20%附近,低於美國及世界平均水準。自2016年後,中國財政依存度逐年下滑,去年年全國GDP首次突破百萬億,財政依存度創下過去14年最低水准。

財政收入榜出爐

浙江首進前三,廣東超吉林等11省總和

從去年全國31個省市的財政收入排名來看,沿海、南方、長三角地區財政收入普遍高於北方省份。

前三甲陣營迎來了近5年來的首次變動,浙江省首次站上全國第三的位置,較2019年提升1個名次,其中稅收貢獻近九成,占比居各省份(直轄市)首位;前十陣營中,安徽省以3215.96億元首次躋身前十。

改革開放、大灣區等紅利政策,廣東省發展機遇豐厚。廣東省連續多年為全國經濟“領頭羊”,財政收入獨佔鰲頭。2016年至2020年連續五年財政收入超萬億,疫情之下,去年廣東省財政收入再創新高,超過了位居末位的吉林、甘肅、黑龍江等11個省份的總和,其中,廣州、深圳合計貢獻超四成。

江蘇是中國經濟十分活躍的省份之一,經濟實力不容小覷。江蘇省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二名,去年財政收入超過9000億,繼2015年突破8000億元後再次跨上一個千億元臺階,稅收收入占比八成以上。在最新發佈的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强中,江蘇省92家,僅次於浙江省(96家)。

湖北省下滑至十名開外;天津市排名下滑最嚴重,位居第21名,較2019年下降五個名次,財政收入不及山西、雲南及內蒙古等北方省份。

人均財政收入榜

東三省分化大,遼寧是黑龍江的2倍

以各個省市去年的人均財政收入排名來看,6個省市人均財政收入超萬元,廣東、江蘇因人口基數較大,人均財政收入分別位居第六、第五名。上海市以2.9萬元的人均財政收入拔得頭籌,北京市人均財政收入超過2.5萬元,位居第二。

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湖北省去年人均財政收入排名倒數第五,不到5000元;四川省人均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名次略有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東三省財政收入分化明顯,遼寧省人均財政收入超過6100元,位居前15名以內;吉林省、黑龍江省人均財政收入均不到4100元,位居末位。

在人口相差不多的背景下,遼寧省人均財政收入是黑龍江省的2倍。

財政收入增速:天津降幅高出全國4倍

財政收入增速高低體現了不同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的快慢。結合各省披露數據以及計算數據,去年全國各省份(含直轄市)財政收入增速排序大洗牌。

僅有608萬人口的青海省,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小,首次登頂財政收入增速榜,去年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6%。居第三名的江蘇省,較2019年提升17個名次。廣東省去年財政收入增速僅有2.1%,近十年最低。北京負增長,去年財政收入同比下降5.7%。

甘肅省的財政收入增速比較有看點,2019年為負增長,去年財政收入同比增速位居前十。據悉,去年甘肅省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經濟持續向好。

結合披露的數據來看,四大直轄市均為負增長,天津、湖北財政收入降幅最大,均超過20%。2019年以前,湖北省財政收入增速在全國處於中等位置。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最為嚴重,以披露數據計算,其財政收入下降26%。

2019年,天津財政收入增速居全國第一,高達14.4%。主要受益於地方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非稅收入超三成,大幅彌補財政收入。從去年數據來看,天津,經濟走弱名額相對明顯。去年天津財政收入大跌,降幅高出全國水准的4倍多,去年GDP也是除湖北省以外,唯一下滑的都市。全國百强都市排名中,天津有所下滑。

編輯:唐維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組織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