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縣鎮叫這些名字,聽說和武王伐紂有關丨豫記

河南 106℃ 0
摘要:河南有很多頗有內涵的地名,比如各種“陽”,要麼是在山的南邊,要麼是在水的北邊。相比較來說,焦作的得名顯得比較普通,據說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但是,在焦作這塊地界,有很多縣、鎮、村的名字都非常有歷史底蘊,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3000年前的武王伐紂,這是咋回事?焦作有三千年的歷史,在這段長長的時光裏,發生過太多的故事。當然,除了待王鎮,焦作還有很多地名也是受了武王伐紂的影響。

河南有很多頗有內涵的地名,比如各種“陽”,要麼是在山的南邊,要麼是在水的北邊。

相比較來說,焦作的得名顯得比較普通,據說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

但是,在焦作這塊地界,有很多縣、鎮、村的名字都非常有歷史底蘊,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3000年前的武王伐紂,這是咋回事?

馮歡|撰文西瓜|版式

01

焦作有三千年的歷史

傳說大禹把他的船留在了這裡

每個都市或多或少都留給人一種特別的記憶,比如北京的故宮、杭州的西湖、鳳凰的古城……

前世今生,一座城在留存了許多記憶的同時,也被時光不著痕迹地磨滅很多東西。但有些事有些人,卻是隔得越久,愈是醇厚。比如地名。

焦作有三千年的歷史,在這段長長的時光裏,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傳說遠古的時候,每到夏汛時節,焦作就成了汪洋大海。大禹帶著數萬民工來到這裡治水,把船停在了武陟縣舊縣城一帶。

水止住了,黃、沁河兩岸成了大片肥沃土地。可是,那大船卻和土地連在了一起,扒不動,也撬不起。無奈,大禹索性把船留在了這裡,他的兒孫也在這艘船上居住下來。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聽說了這個故事,就决定把縣城紮在這兒,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代一千多年。

抗日戰爭時,日本炸毀了縣城,縣政府被迫搬到了別的地方。

因為不紮縣城了,人們把它稱為“老城村”,老城村南邊叫“南關村”,東邊叫“東關村”。1981年沁河改道,他們都搬遷到了新地方,但村名始終沒改。

大禹和大船雖是傳說,但有歷史記載,早在春秋戰國,焦作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它離都城洛陽很近,一直被靠近京師的膏腴之地。但凡名字裏帶“封”的,大多與諸侯的封地有關。

焦作中站區的東王封、西王封,相傳為明朝萬王的受封地,村南現有萬王屯。萬王屯東邊的叫東王封,西邊的就叫西王封。類似的還有李封,傳說是一個姓李的人被分封至此而得名。

西王封韓公祠

溫縣林召鄉的蔔楊門,相傳是孔子得意弟子蔔商的故里;沁陽山王莊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王莊,原由小南莊、桑急兩片組成,統稱“竹林小村”。

招賢是溫縣招賢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相傳為司馬懿招賢處;武陟三陽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三陽,因1947年在此犧牲的區長劉三陽而得名。

02

三千年前生活在待王鎮的人

曾夾道歡迎等待周武王的到來

我出生在焦作馬村區千年古鎮——待王。這個不起眼的小鎮子,卻和一段壯懷激烈的戰爭——武王伐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上文說了,焦作一直是拱衛王畿的戰畧要地,當年武王伐紂,武王所到之處,人們夾道歡迎,“這是一場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戰爭。”

武王伐紂的故事在焦作可謂家喻戶曉,從小我就從老一輩人們的口中得知:商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殘暴無道,塗害生靈,周武王順應天時,請姜尚為軍師討伐紂王,最終推翻了商王朝。

那時的待王鎮名曰孝邑,大西邊來的武王曾率大軍在此駐紮,練兵習武、排兵部陣。

據傳,武王與聯軍渡過黃河,約行三日到達府城(今焦作市中站區府城村西北),武王原本打計畫在此練兵修武,忽聞飛馬急報:“啟奏陛下,先頭部隊已到達孝邑,當地百姓驚聞陛下親率大軍伐紂不勝歡喜,現已為陛下搭造了一座臨時行宮,希望陛下能前往下榻指揮三軍。”

武王聞報大喜:“孝邑百姓竟如此厚愛寡人,人心所向紂王定滅,速令大軍前往孝邑一帶紮營。”

消息傳回孝邑,百姓們更是歡欣鼓舞,有的殺豬,有的宰牛,有的釀酒,只為迎接武王,史稱“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此後,武王便在孝邑與各路諸侯將領研討戰法,商議排兵佈陣,整頓軍紀。一日,大軍即將東征,武王臨行時宴請孝邑百姓以示告別,百姓聞訊連忙帶上醇香的美酒前往。

席間,一比特老者說:“武王仁德超群,視民如子,此次出師伐紂,必定旗開得勝,一舉滅商,陛下即將出征,村民感戴您的恩德,懇請陛下能為孝邑重新賜名,以示紀念!”

太師薑子牙說:“孝邑百姓如此熱情款待王師,陛下賜待武王鎮如何?”武王連連點頭:“正合朕意,賜待武王鎮。”後人簡稱為“待王鎮”。

03

除了新鄉的牧野

只有焦作人對武王伐紂最有感觸了

1902年7月,道(當時河南省浚縣道口鎮,今滑縣道口鎮)清(當時河南省河內縣清化鎮,今博愛縣清化鎮)線道口鎮至待王鎮段動工興建,至1904年1月竣工。1904年3月,道口鎮至待王鎮段正式通車,待王站開始運營。

至今,西待王村普明寺還留著一塊石碑,上面依稀可以見碑文“武王伐紂商之民簞食壺漿”。2007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拍攝《武王伐紂的足迹》一片時,曾來該寺取景。

當然,除了待王鎮,焦作還有很多地名也是受了武王伐紂的影響。

武陟縣:相傳武王伐紂時,曾在這裡登高遠望,後人便把武王登高遠望之地取名為武陟,取武王登高、升高,興起、興盛之意。

修武縣:周代之前稱“寧邑”,商末武王伐紂,大軍途經寧邑時遇豪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駐紮修兵練武,故改寧邑為“修武”。

恩村:今屬焦作市山陽區。相傳武王伐紂路過此地時受到當地羣衆的夾道盛迎。滅商後,武王為表示謝意,賜此定此地為“恩州”。

武陟縣千佛閣

安陽城:今屬焦作市馬村區。相傳武王伐紂時,從此經過,大雨連下數日不止,部隊無法行進,在此安營紮寨,等待天氣轉晴,取“安營待陽”之意,故名“安陽城”。

大封:今屬焦作市武陟縣。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班師回朝,大封功臣的地方叫大封。

蔔昌:今屬焦作市博愛縣。相傳武王伐紂時,姜太公觀天象查地理,占了一卦,卦象顯示“昌”字,武王大喜,繼續揮師東進,一舉滅殷紂於朝歌。

酒奉:今屬焦作市博愛縣。相傳當年待王百姓向武王的仁義之師獻酒,所用酒罈的產地村叫酒奉。

造店:今屬焦作市中站區。相傳武王伐紂時,這裡的村民曾給武王製造過盔甲等兵器,故稱造甲店。

博愛縣

嘉禾屯:今屬焦作解放區,武王伐紂從這裡經過,見這裡土質非常好,莊稼都長著雙穗,而且地理形勢也適宜屯積糧草,就把這裡作為屯糧倉庫,取名嘉禾囤屯。

巡返、上馬村、下馬村:相傳武王伐紂時,曾在這裡考察行軍路線,巡返、上馬村、下馬村三個村由此而得名。

張弓、演馬、馮營:今屬焦作市馬村區。相傳武王伐紂時,曾在這裡操練軍馬,安營紮寨而得名。

這些歷史的遺存,都默默地見證了武王伐紂那段神奇的歷史,當然,經過3000多年的鬥轉星移,這些地名竟能完好無損地流傳,這恐怕才是真正神奇之處。

(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豫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