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商曬“成績單”,進博會溢出效應滿滿

上海 64℃ 0
摘要:在前三届進博會上,這款新藥先後以新藥研究文獻等形式出場,今年它將首次換上中文“外衣”亮相,“這一切,都得益於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和中國鼓勵醫藥創新的政策”。第四届進博會迎來開幕倒數計時30天之際,各大參展商相繼亮出參加過去三届進博會的“成績單”。從展品變商品的“中國速度”,到“為中國定制”的發展策略,再到與世界“共創”的“中國能量”,這是對進博會溢出效應的最好詮釋。

4月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準予,8月上市……諾和諾德公司研發生產的諾和泰(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從進博會展品變成商品,成為中國首個實現一週一次給藥的GLP-1產品。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更喜歡把這個產品稱為“進博寶寶”。在前三届進博會上,這款新藥先後以新藥研究文獻等形式出場,今年它將首次換上中文“外衣”亮相,“這一切,都得益於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和中國鼓勵醫藥創新的政策”。

第四届進博會迎來開幕倒數計時30天之際,各大參展商相繼亮出參加過去三届進博會的“成績單”。從展品變商品的“中國速度”,到“為中國定制”的發展策略,再到與世界“共創”的“中國能量”,這是對進博會溢出效應的最好詮釋。

展品變商品的“中國速度”

對於跨國企業來說,一般情况下,要將一個全新品牌打入中國市場,無疑是一項程式浩繁的龐大工程。消費者心智養成、媒體傳播、通路通路,所有環節都需要時間來鋪排。但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發現,參展進博會是一條展品快速變商品的“捷徑”。

進博會“三年級生”資生堂早早就嘗到了甜頭。去年,資生堂帶來了高端新品牌禦銀座的海外首秀,以及科技抗老品牌璣妍之光的全球首發。僅僅兩個月之後,璣妍之光就在上海發佈“進博同款新品”,線上線下店鋪“火力全開”,天猫累計流覽人數超1.2億。禦銀座也不甘示弱,9月,其全球首家精品店落地上海國金中心;12月,該品牌“第二店”即將落子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這就是展品變商品的‘中國速度’!”資生堂中國區CEO藤原憲太郎感歎道。在他看來,進博會已成為一個“頂流”展會,資源要素高度集中,可幫助企業將展品首發、市場文宣、供銷對接等各項流程從“串聯”變成“並聯”,從而大大加快上市速度。

從醫療產品到消費品,從食品到裝備,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參展商,都能感受到這種“中國速度”。去年,依視路選擇在進博會期間進行星趣控鏡片的全球首發,將最先進的青少年近視防控創新解決方案帶到中國。“首發影響力為產品後續上市奠定了基礎。”依視路大中華區視力保健總裁林國梁告訴記者,現時星趣控鏡片已投入量產並上市,超過18萬名兒童通過這種全新解決方案控制近視的進展。

德國卡赫在第三届進博會上全球首發了一款商用視覺AI智慧清潔機器人,兩個月後,這款機器人就走進了上海虹橋樞紐。“這種‘中國速度’,是促使我們連年參展的原因。”卡赫大中華區總裁唐曉東透露,今年已經預定的參展面積擴大到了800平方米,是參加首届進博會時的4倍。

從“進口到中國”到“為中國定制”

從展品變商品的“中國速度”,跨國企業看到了大海般的中國市場。如何更好抓住進博機遇?眼下,更多進博會參展企業正選擇主動出擊——從“進口到中國”向“為中國定制”進階。

每一年的進博會,對於聯合利華而言,都是一次絕佳的新品牌“試驗場”——展品能否被中國消費者接受、有沒有成為爆款的潜力,參展進博會的相關資料都是作出市場決策的重要依據。第二届進博會之後,英國百年品牌藍多霸的諮詢量名額飛升——疫情影響下,這款潔廁消殺產品成了“香餑餑”,這讓聯合利華敏銳捕捉到了商機,立刻拍板,“不僅要進口到中國,還要實現本土化創新”。

很快,聯合利華位於上海的全球研發中心就根據中國市場的喜好,研發出潔廁泡泡、潔廁衛生濕巾兩款產品,並“上架”第三届進博會。事實證明,這些“為中國定制”的產品不僅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也讓公司總部及其他市場“眼前一亮”,决定把“中國定制”變成“全球同款”。

從“進口到中國”到“為中國定制”,背後的邏輯發生了轉變。這意味著,進博會的參展商變成了投資商和深度參與者,主動選擇將發展重心挪到中國,加速投資中國。

第三届進博會之後,全球基因測序巨頭因美納加速了佈局中國的脚步。今年2月,其與紅杉中國合作建立孵化器平臺;5月,在上海舉辦首届“新一代基因測序行業峰會”。“過去,我們更多扮演進口品牌的角色,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將實施本土化策略,助力中國生命科學研究及生物基因產業的發展。”因美納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李慶的一番話,表明了這家企業構建本土生態圈的覈心戰畧。

今年,因美納將帶著新品亮相第四届進博會,同時加快了生產製造環節的本土化行程。李慶透露,位於浦東新區的因美納中國生產基地正在積極籌備,預計將於明年第一季度投入生產,“做中國基因測序市場的深度參與者”。

與世界“共創”,詮釋“中國能量”

隨著一個個“進博寶寶”的落地,諾和諾德也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之間的關係。去年,諾和諾德與臨港新片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2億元成立諾和諾德(上海)醫藥貿易有限公司。該公司今年初開業,截至7月,員工已超過500名,這又是一種“中國速度”。

“在諾和諾德全球創新戰畧中,中國已被提升至最高級別,意味著多個疾病領域的創新藥能實現國內外同步臨床,同步獲批。”周霞萍透露,諾和諾德首個中國與全球同步研發的Icodec胰島素,也已在中國開展全球關鍵III期臨床試驗。

梳理數百家參展商亮出的“成績單”,你能看到很多相同的表述——“中國市場份額第一”“中國市場是全球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市場的份額顯著提升”……從展品走向商品,從單品“爆款”變成品牌實力,正是得益於中國市場的亮眼表現,在過去一年,包括歐萊雅等在內的一批巨頭紛紛把中國總部陞級至地區總部,更多參與總部決策,釋放“中國能量”。

第三届進博會期間,賽諾菲宣佈在上海推出慢病管理創新項目安睦來,成為企業全球首個智慧健康醫療的落地項目。今年6月,安睦來智慧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滬注册運營。在專案負責人看來,中國的數位化轉型已走在全球前列,“選擇在中國開展這一創新項目,就是希望借助中國經驗,加速拓展全球範圍內慢病管理的數位化創新,將醫療保健生態系統帶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作者:徐晶卉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