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菜販施海英當起互聯網“挑菜達人”,線上增量已占全天收入近六成

上海 48℃ 0
摘要:在黃浦區永年菜場裏賣蛋的施海英,已當了一年半“兩栖菜販”,線上月銷量高達1015單。擁抱互聯網後,她被賦予一個新名稱——“挑菜達人”。也就是說,線上這種肉眼可見的增量,要占菜販全天收入的40%甚至接近60%。

  儘管從不去菜場買菜,但你在網上下的訂單,很可能來自實體菜販,而非電商前置倉。

  在黃浦區永年菜場裏賣蛋的施海英,已當了一年半“兩栖菜販”,線上月銷量高達1015單。擁抱互聯網後,她被賦予一個新名稱——“挑菜達人”。自此,她與曾經的“假想敵”成了一條船上的人。

  曾經的“心態好”也感到危機

  2000年,江蘇海門人施海英20歲出頭,在永年路上擺攤。當時攤位都在路邊、室外,生意真心好,一黃魚車30箱共900斤蛋,一天鐵定賣完,攤位前還常排起十幾人的長隊。她懷念舊時光,“那會兒周邊生鮮量販店很少,更別提生鮮電商、社區團購了。”

  這些年來,永年菜場的攤位費從每月五六百元,慢慢上漲到3000元,施海英明顯感到出貨周轉越來越慢,原本一天能賣掉的雞蛋、鹹蛋、皮蛋,變成三四天才能消化完。菜場內不少經營戶或因家庭原因,或因生意虧損而退出,施海英卻自稱“心態好”“沒上進心”,任憑外邊巨變,她自巋然不動,守著舊攤至今。

  不過去年疫情中,進菜場的顧客屈指可數,生意落入冰點,她真正感到危機。但也恰是彼時,外賣平臺餓了麼攜“鮮我”品牌找到永年菜場,鼓勵30餘家經營戶將生鮮食品搬上網,結果有10家經營戶願意一試。與此同時,“鮮我”需物色一名“挑菜達人”來實際運營永年菜場的餓了麼店鋪。經過約一個月的多輪面試和民意推舉,與世無爭但有公信力的施海英被敲定為最終人選。她的任務是,當有線上顧客在永年菜場下單,施海英須以最快速度把好質量關,集齊所有菜品並裝袋,交由蜂鳥小哥按時配送。

  這給了施海英莫大的獲得感——儘管仍守著蛋品攤位,她卻能調度菜場裡約三分之一的攤位貨品。

  線上訂單比線下更不敢怠慢

  10月1日上午10時15分,記者來到施海英的攤位前。不時有老年顧客前來,施海英既要照顧個性化需求——比如有顧客來買鹹蛋,但要求把蛋殼、蛋白去掉只留蛋黃,她又要見縫插針,處理掉餓了麼訂單。施海英告訴記者,她最近每天能接約30單訂單,前陣子刮颱風時最高一天接到90多單,忙得午飯晚飯都沒空吃。

  在10時57分之後的15分鐘內,施海英連續接到4個線上訂單,人力告急。她老公朱勇適時出現,夫妻倆一看自動列印出的訂單詳情,便默契地分頭找貨——妻子去猪肉攤,攤主江女士馬上眉開眼笑,手起刀落,切出三兩猪肉片。施海英拿回自己攤位複秤,0.164公斤,果然刀工了得;丈夫則去青椒攤位,“要的是250克,我找了3只,秤下來是278克,只多不少。”朱勇得意地說道。

  從訂單下達到揀貨打包完成,前後不過3分鐘,等蜂鳥小哥來取就行。不過,11時11分產生的梭子蟹訂單就不同——朱勇以最快速度跑去水產攤,迅速選定兩隻蟹共計1斤3兩(訂單要求1斤2兩),隨後又讓攤主放回暫養池。“我會密切跟踪騎手動向,距菜場還剩一二十米時再去裝蟹,儘量確保顧客收貨時還是活的。”

  記者看到,11時23分,蜂鳥騎手趕到,朱勇再次跑去水產攤,當他將剛撈出並灌了專用“生理鹽水”的蟹交給騎手時,蟹依舊張牙舞爪。朱勇還告訴記者,裝袋技巧頗有講究,千萬不能把蟹脚弄斷了。

  朱勇的不敢怠慢和如履薄冰,是因為線上顧客比線下更難伺候。“線下顧客不滿意,第二天可來退貨,線上訂單若有細節疏忽,直接給差評。只有更好的品質把控和細節關照,才能確保好評和複購率。”他的確碰到過惡意差評,但總體來說,“大多數顧客都是講道理的,用心總有回報,比如這個梭子蟹訂單,就來自常客。”

  施海英以前只賣蛋時,每天刨去成本、租金等,淨利潤約300元。而今,線上業務給她每日新增了約200元收入。“前陣子因天氣原因,一天訂單多達70餘單,新增收入能有400元。”也就是說,線上這種肉眼可見的增量,要占菜販全天收入的40%甚至接近60%。

  更充盈的是內心的確定性——自從開拓了線上生意,夫妻倆週一到週五下午都很忙碌,他們在不大的菜場各攤位前不停穿梭,日子也在這加快的步伐中越來越好。

  老齡化菜場或因互聯網而變

  近期,繼施海英之後,永年菜場又有一經營戶打算原地轉型為“兩栖菜販”。對此,菜場副經理孫駿樂觀其成。在他看來,線下菜販與互聯網是互補關係,趨勢是合作。當外賣平臺到菜場做地推時,孫駿甚至給予免費的場地支持。

  與菜販合作的互聯網平臺遠不止餓了麼。今年3月起,京東也在上海推行類似將傳統菜場搬上網的業務,到今年6月,上海約300家實體菜場已接入京東。

  京東對這些傳統菜場的改造,包括了菜販數位技能培訓、市場末端銷售環節“京東化”、供應鏈賦能等。其中,菜販數位技能培訓耗時只需半天,覈心是教會他們在商戶終端熟練操作“維護庫存和價格”“掃碼交貨”和“提現”三大功能。而供應鏈賦能則在緩慢嘗試中,京東不對線下菜場原有單品做改動,但會嘗試拿出厄瓜多白蝦等自有供應鏈中的優勢單品,在菜販願意合作的前提下,經菜市場來觸達消費者。

  以在徐匯區試點的首家京東數位菜場康五菜市場為例,該市場深藏於桂林西街之後,門面隱蔽,過去服務居民有限。如今,其所能觸達的顧客已從周邊1至2公里拓展至5公里,首批試水菜販每月能完成百餘單線上訂單,實打實地獲得增量。

  本地生活巨頭美團也在佈局社區團購之餘,於2019年推出“菜大全”品牌,首期在武漢與菜市場商戶合作,模式與餓了麼“挑菜達人”相似,現時該業務還在成都、南京、鄭州等都市探索,尚未複製到上海。

  但無論如何,菜市場這一“古早”業態,終究是在互聯網大勢下走出變革風,其“老齡化場所”的標籤,也有望隨之改變。

标签: 電子商務 朱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