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長久?這或許是一個錯覺。
只能說,定都南京的王朝,因條件所限,上限有限。
定都南京王朝不長久說自東吳建都於建業以來,直到民國,南京常作為首都。
立都與南京的王朝、政權,似乎都不長久。
上圖截取的是以南京(或者曾以南京)為都城的主要政權國祚(如南明弘光政權這種被”秒滅“的政權就不計入了),確實國祚都不算長。
對此,產生了許多傳說。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南京龍氣。
據說,秦始皇出巡金陵時,陪同方士言:金陵地勢險要,氣勢磅礴,乃龍脈地勢,王氣極旺,如不斷其龍脈,五百年後必有天子出。
於是,秦始皇採取方士之言,斷方山龍脈,引秦淮河水貫穿金陵,直通長江,使秦淮河沖盡王氣。
其後,秦始皇又斷了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的山脈,並改金陵為秣陵,意為飼馬草料場。
囙此,金陵王氣不足,不能長久立國。
對於風水之說,我也不懂,不作評論。
偏見不過,所謂南京立國的王朝不長命的說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對比於同時代的北方王朝,南方王朝不算短命。
三國時期,吳國國祚52年,比以洛陽為都的魏國和以成都為都的蜀國命都要長。
東晉雖偏安一隅,但同時時期北面的前趙、後趙、前秦各朝及若干北方政權都熬不過他。
南朝時,南方曆宋齊梁陳,北方則經歷了北魏、東西魏、北周齊。北方除了北魏曆近150年外,其他政權都不及南朝能活。
五代十國時,南唐則比北方五代任何一代長命。
所以,要說南京立國的政權命短,這是不客觀的。
只能說,上限不高。
上限1:南京在古代不能長期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如前所說,以南京立國的政權,其命並不比同時期北方的對手短。
如果拋去漢唐明清等大一統王朝,南京立國政權的國祚並不短。
所以,制約南京政權國祚上限的第一個因素是:南京難以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長期都城。
朱元璋以南京立國,掃平天下。
可是,50餘年後,駐北平的燕王就攻入南京,把大明遷都到北京去了。
這其中,自然有建文與燕王個人因素在,但其根本,還是國家軍力配寘所决定的。
古代,國防壓力主要來自北方。
囙此,中原王朝的軍事重心就在北方,其必須在長城沿線配寘精兵強將。
南京距離長城過遠,很難始終把握北方的精兵強將。
雖然以兵力而言,任何一方皆不能與全國相比。但就戰鬥力而言,其各地兵又怎麼能與久經戰爭的北方邊兵相提並論呢?
朱元璋這樣的人物,自然能遙制諸將,但遇到稍微文弱一些的天子,就壓不住場子了。
幸虧朱元璋以自己人為燕王、晋王,守護北方。否則,天下恐怕就早早改姓了!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天子守國門。才可能親自掌握局勢。
囙此,即便後來明朝一些皇帝,其才略未必勝過建文,但江山基本上是比較穩固的。
由於始終不能成為大一統王朝,南京立國的政權其容錯率一直是不高的。
上限2:內輕外重,容易發生內亂、政權更迭由於南京很難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長期都城,囙此,以南京為都城的政權,多出現在南北對峙,甚至更分裂的局面中。
南方的地形是極為複雜的。幾條山脈將南方分割為若干部分。
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方就要分為荊州、揚州,有時還有益州幾個部分。
由於各處的軍事壓力都很大,囙此,各處都需要配屬都督,指揮當地軍隊。
這些都督指揮的外軍,兵力總數超過中軍,甚至與一些比較大的都督,其自己的兵力就足以與中軍抗衡。
囙此,東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連續發生都督與朝廷的征伐,尤其是荊、揚之爭,往往影響巨大。
在這些征伐中,天子往往成為軍事强人的傀儡,最終被改朝換代。
東晉及宋齊梁,莫不如此。
上限3:南北對峙中,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中即使熬過了內亂,也往往難以逃過北朝發起的統一戰爭。
南北對峙中,南方所長在水軍,北方所長在步騎(尤其是騎兵)。
水軍,是科技兵種。當北方穩定下來後,北方打造船隻,操練水軍,是相對容易的。
馬,是生物。沒有合適的自然條件,就不可能養殖大批的戰馬,打造强大的騎兵。
囙此,南北對峙,當雙方統治者能力、統治基礎相當時,主動權在北方之手。
南北朝開啟之初,初立的劉宋帶著劉裕的遺產,國力勝過北魏,元嘉北伐,一度推進到黃河。
可是,待到秋高馬肥,北魏騎兵發起反擊時,劉宋根本立不住脚,“元嘉草草”,南北形勢瞬間逆轉。
而且,宋以前,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南北對峙,一旦北方穩定發展,雙方國力會迅速懸殊。
一般來說,當北方理清內部問題(如民族問題、經濟問題)後,發展水師,發起統一戰爭時,南方往往沒有抵抗之力。
總的來說,由於古代中原王朝外部壓力主要來自北方,囙此,南京難以長期成為統一王朝“中軍”所在,無法承擔起領導國防的重任。即便由南京完成統一戰爭,南京也難以長期成為大一統王朝的國都所在。
而在南北對峙中,南方複雜的地形、漫長的防線,南京也難以成為南朝“中軍”所在,很難避免“內輕外重”的局面,很難避免持續內亂和政權更迭。
即便南朝理順了內部事宜,由於在南北對峙中天然處於不利地位,當北方理清內部事務,發展水師、部署統一戰爭時,南京政權也往往難以抵禦。
這些短板,决定了古代南京政權的“上限”。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