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國·蜀漢王朝·君臣篇·第41期文/東方夜未眠圖/東方夜未眠)
今天,我繼續來講述蜀漢王朝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故事。劉備能够奪取漢末三分之一的天下,一切的轉機,都要從南陽隆中說起。當然,這都是劉備主動獲取的,沒有他的三顧茅廬,也就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畧。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想證明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就這樣,劉備和諸葛亮這對生死君臣,開始走上爭霸的序幕。
劉備和諸葛亮從荊州開始,聯合東吳的孫權,打敗南下的曹操,平定荊州四郡。接著從東吳手中借來南郡,開始有立足之基。接下來,又開始圖謀益州,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才成功拿下益州。劉備的仗也是越打越精彩,地盤也越來越大。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意圖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場戰爭打了差不多3年多,最終劉備取勝,成功的奪取漢中,同年8月份,劉備在大臣的眾薦下,成功登上漢中王。
說道這次劉備晋比特漢中王,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為何沒給諸葛亮加官晋爵。他們君臣的關係不是很好嗎?其實這個問題,還得辯證的來看待。
其一:政府職能發生明顯的變化
劉備在稱王之前,一直有著一個響亮的名號,那就是左將軍。這是當年曹操上錶漢獻帝親自封的,含金量極高。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官職是軍師將軍,還擔任的一個職位:署左將軍府事。這個職務,就是管理左將軍府的日常事務,總攬內政。劉備稱王之後,這個時候的劉備多了一個政治機构,那就是大司馬府。為何在左將軍府之外,又搞了一個大司馬府呢?主要是這個時候,劉備政府出現兩套班子:一個是東漢朝廷體系班子,一個是漢中王國體系班子。
《三國志》: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
劉備自立漢中王了,可惜漢中王國只有僅僅的五郡之地,這與劉備全部統治的地盤相差甚遠。劉備作為漢中王,諸侯國內之事可以任意發揮,但對於漢朝廷體系下的官職就不能胡亂封賞。劉備為了有效管理,漢中王國之外的地盤,所以就保留了自己大司馬的機构統領軍政。大司馬府是公府,漢代三公開府就是領政的,即便是在一個完整配備九寺大卿的中央政權,大司馬府也會是統領這些機构的公府,所以劉備在開始,配備尚書臺閣、九卿的時候,還需要大司馬府的原因。
劉備建漢中王國後政治部分覈心開始轉到了漢中國尚書臺,大司馬府作為理論上劉備集團按漢朝廷體系的中央樞紐,只是為諸葛亮行使特權提供名義上的便利以及一些輔助,畢竟諸葛亮署大司馬府事,理論上講,當時的王國官尚書令可能會對署大司馬府事有所制約。實際事務還是需要大司馬府來决定處理,經由尚書臺來執行。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加官進爵,是因為他始終還在東漢朝廷體系班子中任職,掌握著軍政實權,而升遷的都是因東漢朝廷的官成為諸侯漢中王的官屬。
《三國志》: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權為光祿勳,王謀為少府,武陵廖立為侍中。
其二:諸葛亮的權力地位
我們都知道劉備平定益州之後,也出現左將軍府這樣的中央機构和益州牧府地方機构,當然左將軍府無疑是劉備中樞機构,其最高佐輔當為左將軍長史。不過這個長史給了有名望而無實用的許靖,用來迎合東漢以來尊崇名士的政治需要。真正處理左將軍府日常事務的是一個臨時性的派遣任務——署左將軍府事。這個官職給了諸葛亮和董和,董和是掌軍中郎將,相當於諸葛亮的副手。
劉備稱王后,漢中王府理論上是最高的領導班子,設諸卿,王傅,四方將軍等,這些基本上是為稱帝做的準備工作。而大司馬府開始與左將軍合併,成為中央樞紐,也是從漢中王過度蜀漢王朝一個臨時機构。尚書臺主事的尚書令是法正,法正和劉備的關係不亞諸葛亮。
這個時候的,劉備的最高權力三角出現:劉備、諸葛亮、法正。劉備以大司馬,漢中王領豫、荊、益三州牧,其中大司馬府是漢朝廷體系,漢中王是漢中王國體系,二者並行,皆具備中央行政職能。而且諸葛亮往往是劉備的第一輔臣,能輕而易舉的調動其他體系的官員,統管眾事。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備稱王之後,諸葛亮的官職沒啥變動,是因為他已經成為劉備集團最高的權力三人團之中的一人,沒有什麼好册封了。所以,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很快成為丞相,還有兼了一個錄尚書事,實現了內外朝全面的統管。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太平禦覽》《華陽國志》《晋書》《襄陽記》《史記》《魏略》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