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革命紀念館迎來客流高峰

江苏 84℃ 0
摘要:國慶日當天,江蘇的革命紀念館也迎來了客流高峰,人們在這裡觸摸百年黨史,感受偉大精神,也凝聚起奮進力量。

10月1日,新中國第72個生日。這一天,海內外中華兒女為祖國送上真心祝福。

散佈中國大地上的革命紀念館,是標注百年征程的紅色地標,也是見證百年初心的精神火炬。今年7月中國革命紀念館高品質發展峰會在南京舉行,會上公佈的資訊表明,全國100處代表性革命博物館、紀念館2021年參觀人數同比2020年增長260.69%,同比2019年增長73.55%;18歲以下群體漲幅超過100%,35歲以下群體在參觀者中占比超過50%,成為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殿堂。

國慶日當天,江蘇的革命紀念館也迎來了客流高峰,人們在這裡觸摸百年黨史,感受偉大精神,也凝聚起奮進力量。

“打卡”革命紀念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國慶日的清晨,位於徐州的淮海戰役紀念館尚未開門,門前就排起了長隊,今年“七一”前完成的展陳改造迎來了第一個黃金周。

“沒想到獨輪車這麼重,推起來真不容易。”中國礦業大學土木學院新生張子揚體驗互動裝置後對記者說。他看到一段史實:宿遷1000多位民工在飛機襲擾、掃射下,冒風雪、忍饑寒4晝夜跋涉200多公里,把4.5萬斤糧食送到前線,這讓他理解了什麼叫“人民選擇了共產黨”。

翻開檔案盒,查看犧牲革命烈士和支前民工資料;與華東野戰軍的戰士們比拼行軍速度;通過互動裝置感受當年勇士們所站河流的水溫……活用歷史資料,還原歷史場景,改陳後的展館更加讓人感動。淮海戰役中犧牲31228名戰士,高三學生倪之明被這一數位深深震撼,他在留言簿上寫道“強國有我”,表示自己將懷揣參軍報國夢,接續奮鬥。

“雙减”政策的實施,讓更多的青少年有機會走進革命紀念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的參觀者絡繹不絕,身著校服的11歲講解員張譯丹繪聲繪色地說:“1938年3月11日,在隴海公寓二樓西北角套間客房裏,由張文海和穀牧作介紹人,為萬毅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儀式……”圍著張譯丹的觀眾中,帶著兩個孩子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全家一早從東海縣坐高鐵趕來,他對記者說:“作為中國人,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就是給精神補鈣。”

在紀念館前臺,不少學生拿著“紅色護照”蓋章。紀念館講解員陳瑩瑩告訴記者,紀念館和學校開展“尋愛國印記”活動,引導學生申領“紅色護照”,打卡開山島、抗日山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市共有上萬名小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銘記光榮歷史和革命傳統。

文旅融合賦予革命紀念館和紅色景區更强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在蘇州常熟,打卡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之後,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新生沈聰沿著湖邊,一路遊覽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來茶館、江南小漁村等一批文旅遺跡。

他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就看過國劇《沙家浜》,這次旅遊讓他感覺自己可以沉浸到革命故事中,更有親近感。與白天的體驗相比,他更期待夜遊,遊客仿佛穿越時空,偶遇阿慶嫂、體驗婚嫁習俗,領悟永不磨滅的紅色精神。

“沙家浜象徵著革命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顧永忠說,利用生態和革命歷史的優勢做强紅色旅遊,今年景區1-6月共接待遊客80萬人次,成功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

國慶當天,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景區共接待1.5萬人次;南京5個4A級以上紅色景區共接待12萬人;鎮江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觀眾達5000人;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參觀人數為5885人,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接待遊客2530人,該館“小手牽大手,永遠跟黨走”國慶打卡紅色教育基地活動被央視報導……全省革命紀念館及相關景區正在煥發出獨特的吸引力、感召力。

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紅色基因

每座革命紀念館,都是一部生動的教材,感人至深,發人深思。

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璀璨青春——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前後》特展吸引了眾多年輕人。1920年,周恩來赴歐洲勤工儉學,經反復考察比較,他確定了共產主義信仰,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期的黨員之一。

展廳北側,周恩來等革命者的巨幅留影成了展覽的打卡地。漣水縣青年教師朱雅雯給照片配上“和百年前的90後合影”的文字,發了條朋友圈。她說:“展覽讓我思考,作為100年後的90後,我們應該如何把革命精神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從徐州特地趕來觀展的大二學生萬崇慧對這段歷史感到震撼:“在異國他鄉,周恩來確立了信仰,找到了大批革命衕誌,還和鄧穎超確立了生死不渝的革命戀愛關係,這是多麼傳奇的經歷。當時他和今天的大學生同齡,這段經歷太容易引起共鳴,會激勵很多年輕人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和惲代英的故事廣為人知,然而瞿秋白和魯迅至交兼戰友般的情誼並不太受關注。“十一”期間,常州瞿秋白紀念館的“向光明——魯迅與瞿秋白”專題展表現的就是這段歷史,大學生顧伽說:“沒想到魯迅生前編輯的最後一本書《海上述林》,就是瞿秋白的譯文集,這是對瞿秋白的紀念,也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

紀念館副館長唐茹玉告訴記者,上世紀30年代,瞿秋白與魯迅在上海共同領導波瀾壯闊的左翼文化運動,以筆為戈,棘地荊天,傳播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辦展過程中,主辦方特別注重培養講解志願者團隊,唐茹玉說,每位志願者都是一比特傳承者,他們把紅色故事傳播出去,就像把種子種在觀眾們的心中,“我們相信最好的紀念,就是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她說。

同樣以傳承為己任的還有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宋鈺,國慶日一早,宋鈺接待了88歲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王成一家。每天,宋鈺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參觀者,講述黨史故事、傳承都市血脈,用解說打開了一扇扇穿越歷史的天窗。“英雄用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作為一名鹽城靚女,就應該用心用情把發生在家鄉的歷史講給大家聽。”宋鈺說。

今年以來,她和她的同事們又走進學校,將紅色課堂“搬進”教室,和孩子們面對面講述鹽城紅色文化,用行動傳承紅色基因。“新四軍鐵軍精神是穿越歷史時空的。如今,一代人的‘青春紀念冊’交到我們手裡,我們就有責任把這些故事講好,講給我們的下一代聽,這樣才能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宋鈺說。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國慶日上午,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舉行了一場紅歌會,江陰市中醫院護士方海燕和江陰人民醫院護士李楊與家長、孩子們一起放聲歌唱。她倆從揚州抗疫凱旋後,剛剛完成隔離,而在去年疫情最危急的時候,她們義無反顧奔武漢,白衣作甲,捨生忘死。

“你們怎麼穿防護服?怎麼救病人?”在互動環節,小朋友們的提問讓去年的情景歷歷在目。武漢的經歷讓她們對家國情懷有了全新的體會,如今她們都是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她們都是偉大抗疫精神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並把這種精神告訴下一代。方海燕說:“當時我們有足够的勇氣,但對病毒的瞭解還不够多,其實沒有足够的底氣。災難面前,中國凝聚成一股力量,國家是最可依賴的依靠。”李楊說:“中國和外國的抗疫對比說明了一切。在武漢和揚州,我無數次聽到病人說‘還是共產黨好’,生死關頭的真心話,是老百姓對黨最高的褒獎。”

用活紅色資源,讓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清晨金色的陽光下,雄壯的國歌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響起,少先隊員齊刷刷地舉起右手行禮,社會各界代表行注目禮。人們在國慶日當天,向那些為革命獻出生命的英魂致敬。

作為雨花英烈精神的承載之地,共產黨人的信仰高地,雨花臺在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講好黨史故事方面,搭建了一個大平臺。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趙永豔告訴記者,雨花臺綜合全市165個紅色文化資源點,建設了中國南京紅色線上——南京紅色文化資源展示和利用平臺,編輯撰寫《雨花英烈史料叢書》《雨花臺烈士傳叢書》《雨花英烈精神解讀》等史料書籍,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做實創造條件。今年4月,大型原創交響組歌《雨花臺——信仰的力量》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原創歷史話劇《長明》,講述了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八挫八起”的歷史。委託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創作的大型紀實文學作品《雨花臺》,5月在北京大學舉辦了新書推介會。通過打造紅色課堂,做實黨史黨性教育,設立紅色智庫,構建新的能力增長點,引領紅色行業,推動陵園高品質發展,雨花臺成為紅色文化新地標和紅色旅遊打卡地,有效發揮了服務大局、資政育人和推動發展的作用。

同樣是升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公眾號平臺上設計了“線上升旗儀式”,留言區裡,一句句錚錚豪言令人動容。

在回溯民族創傷中傳播和平與大愛,在銘記屈辱歷史中感悟民族今日富强,近年來,江東門紀念館在創意策展和社會教育活動上傾注巨大心血。館長張建軍說:“紀念館不僅是史實展示之處,更是記憶重構之所,展覽必須形成記憶的傳播,實現從‘觀感’到‘情感’的轉化。”

不僅如此,紀念館以青少年教育為重點創辦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培訓了1500多名境外青少年;通過5000人大樣本調查,登記觀眾留言,紀念館以資料表明,歷史、銘記、勿忘、和平與珍惜是位列前五位的高頻詞;一位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幫助過南京人的外國友人後代在參觀展覽後寫下了《感同身受》,這首歌獲得了第25届亞洲電視獎的大獎……在這裡,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警示著全人類,也昭示著未來路。

歷史不會隨風而去,未來也不會憑空而來,百年大黨的成功密碼,就銘刻在革命文物上,展示在革命紀念館中。在國慶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裏,人們走進一座座精神殿堂,既是為了追尋歷史也是為了開啟新程,而在現代化征程中,紅色文化作為信仰之基、精神之舵,仍然會作為身後的光,照亮前方的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