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本可提前半年攻下,劉伯承卻一直不打,蔣介石明白後大呼上當

河南 94℃ 0
摘要:細觀中原野戰軍戰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作為中原最重要的都市,鄭州卻解放的最晚,周邊的洛陽、開封、安陽、商丘、許昌、寶豐等重要縣市都已經打了一個遍,鄭州卻始終在國民黨手裡。打一個形象的比方,中原好像一隻大桃子,劉伯承啃掉了桃子肉,只留了一個桃核。是因為鄭州特別難打嗎?論難打,鄭州既趕不上洛陽,更不如省會開封。國軍攔河兵力不足,劉伯承順利跨過黃河。

細觀中原野戰軍戰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作為中原最重要的都市,鄭州卻解放的最晚,周邊的洛陽、開封、安陽、商丘、許昌、寶豐等重要縣市都已經打了一個遍,鄭州卻始終在國民黨手裡。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中原好像一隻大桃子,劉伯承啃掉了桃子肉,只留了一個桃核。

是因為鄭州特別難打嗎?並非。論難打,鄭州既趕不上洛陽,更不如省會開封。

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且一一看來。

一、河南被切開了

理解戰術性問題,必須要從戰役層面甚至戰畧層面考慮。

劉伯承不打鄭州,不是因為鄭州城難打,而是中原獨特的戰畧形勢。

中原在當時國共對峙之下,從軍事意義上看並不是一個省,而是被切割的七零八落、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戰畧區。

什麼是戰略區?

舉個例子,陝西省是一個戰畧區。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統領三十萬大軍駐紮在西安,主要戰畧活動、兵力部署都在陝西,當然更西的甘肅、寧夏理論上也在胡宗南的轄下,但主戰場在陝西。

所以陝西就是一個完整的戰畧區。

山西也是一個戰畧區。

閻錫山閻老西獨佔山西省,全部晉軍受其指揮,與河北、綏遠、陝西截然分開,徐向前率軍打山西,從晋南打到晋北,交戰範圍、爭奪區域基本都在山西。

所以山西也是一個完整的戰畧區。

以此類推,山東、河北及綏察、東三省、安徽加江蘇,包括後期凸顯重要性的湖北湖南,這些都是獨立的戰畧區。

是不是戰畧區,跟劉伯承留著鄭州不打有關係嗎?自然有。

對一個完整、獨立的戰畧區的進攻,有首要目標和次要目標之分。

就像下中國象棋。中國象棋的終極目標是吃掉對方老將,一切運子、攻殺、防禦,都以老將為中心。

戰畧區的中心都市,就是中國象棋裏的老將。

如西安、太原、北平、瀋陽、濟南、徐州、武漢等等,它們都是所在戰畧區的覈心都市。要摧毀國民黨的戰畧區,必須首先解决這些大城市。即使不是最先攻這個城,也要先打他周邊的都市。

遼沈戰役自錦州、長春開打,兵鋒雖不及瀋陽,但著眼點在於卡住南北兩點,對瀋陽形成圍逼之勢。假設,如果打下錦州後不繼續攻擊瀋陽,那麼打錦州毫無意義,東北國民黨軍可以繼續堅守瀋陽。

就像下象棋,吃光了對方的車馬炮,但遲遲不向九宮發動進攻,對方老將安然無恙,這就不是勝利。

大致說明白了這層意思,我們再來說鄭州與河南。

不打鄭州,就是因為,河南並不是完整、獨立的戰畧區,打鄭州意義不大。

熟悉國民黨戰史的人肯定會說了,這個論斷不對。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第一戰區就設在河南。內戰之初,還曾在鄭州設立了綏靖公署。還駐紮了重兵,從新鄉到鄭州,再到許昌、駐馬店一線,鄭州綏署以及後來的陸軍鄭州前進指揮部,統轄14個整編師40萬人的大軍。

當年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的公文

怎麼能說河南不是獨立、完整的戰畧區呢。

確然不是。

是不是戰畧區,不能光看國民黨軍的部署,而要看我軍的部署。

其實河南從戰畧意義上分,大致分為四個戰畧區域。

第一片是豫西北,和陝西、山西接壤的部分,這裡主要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

第二片是是豫北,也就是新鄉以北,這裡主要配合晉冀魯豫區作戰。

第三片是豫東,開封、商丘、周口等地,主要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

第四片是豫西南,南陽、信陽、駐馬店等地,中原野戰軍南進大別山,活動區域在此。

熟悉河南地理的朋友們應該能看出來,被分割出四大區域後,只剩新、鄭、許、漯一條線。其中鄭州是覈心。

什麼意思呢?在我軍的部署中,鄭州被棄置一旁了。

二、劉伯承和粟裕神同步

單純說理太枯燥,咱們再從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後的作戰路線看看,我軍真正關心的地方是哪裡。

從5次主要戰役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一次,1946年5月,劉鄧大軍進攻豫北,覈心目標是拿下安陽。

為啥要打安陽,前面說了豫北是一個小戰畧區,安陽就是這片區域的“老將”。劉伯承指揮大軍把安陽周圍剝了個乾淨,只剩下安陽孤城,還幹掉了蔣介石投入重金組建的第二快速縱隊(汽車、裝甲車、坦克多)。後來由於安陽城防守太堅固,部隊進攻時犧牲太大,於是暫時留了安陽敵軍一條命。

進攻安陽前的戰鬥動員

劉伯承為啥沒有再往南進?再往南就成了鄭許漯小戰畧區了,而劉鄧大軍的後方在晉冀魯豫,再往前沒有這個能力,後勤補給跟不上。所以點到為止。

第二次,1947年6月,劉鄧繞道魯西南挺進大別山。

按理說,從河北南部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應該走直線,從安陽南下,過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直達大別山,也就是現在的京廣鐵路線,沿途都是平原,好走。

劉伯承沒這麼幹!

你覺得好走,敵人也覺得好走。劉伯承沒有直接南下,而是向東繞道,在魯西南打了一圈硬仗,順手殲滅了國民黨精銳整編66師,活捉了師長宋瑞珂。

蔣介石部署重兵在鄭州一帶嚴陣以待,防止劉鄧南下。誰知道劉鄧卻來了個出其不意。國民黨軍兵力在魯西南不多,蔣介石號稱要用黃河阻攔劉鄧,一條河頂得上40萬大軍。結果自然是胡吹大氣,把自己忽悠瘸了。國軍攔河兵力不足,劉伯承順利跨過黃河。

這個宋瑞珂挺有一點人情味。整66師被包圍在羊山集,蔣介石著急萬分,打電話叫他不惜一切代價突圍。宋瑞珂稱,我師的傷兵太多帶不走,我也不走。不顧蔣介石暴跳如雷,宋瑞珂繼續堅守待援。

劉伯承這邊也打得很吃力,起初是二縱司令陳再道指揮,劉伯承不滿意,臨陣換將叫三縱司令陳錫聯統一指揮二、三兩個縱隊。打到最後,傷亡持續新增,在我軍勸降下,宋瑞珂為了他手裡那些哀哭震天的殘兵著想,終於决定停止抵抗,束手就縛。

因為這點不多見的人情味,宋瑞珂後來得到了比較好的歸宿。1960年被人民政府特赦,後來活到87歲,得享天年。

在魯西南一頓大戰,突破黃河,劉伯承這才殺進中原腹地。

寧可繞到魯西南也不走鄭州捷徑,為什麼?捷徑上有敵重兵,反倒不如依託華東野戰軍,打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

第三次,金剛寺之戰。

1947年12月,中野從大別山跳出來,和華野聯手進攻平漢鐵路。

目的就是切斷中原大動脈,使華北國民黨軍和華中無法聯系。

按理說直接打鄭州,簡單粗暴最好使。但劉伯承依然不想打。鄭州易攻不易守,處在隴海線、平漢線的十字樞紐,就算打下來,敵人十幾個師的兵力沿隴海線、平漢線,東西南北四面夾攻,根本守不住。

劉伯承避開了這個大十字路口,突發重兵進攻鄭州南面的許昌,拿下了鄭州南面小弟,截斷了平漢路。國民黨軍速派整編第3師北上救援,企圖恢復平漢線。

中野獨力打整3師有些吃力,因為當時主力部隊四散在豫西南。劉伯承、陳賡便請求正在河南配合作戰的華野陳唐兵團(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加入戰團。

華野這邊請示,粟裕當即同意!有這麼好的殲敵機會,還分什麼你的我的,華野部隊立即跟上,接受中野統一指揮。

整3師雖然實力不弱,但之前在豫西追擊陳賡兵團,被陳賡以牽牛戰術拖來拖去,部隊饑疲,戰鬥力打了折扣。結果在遂平縣金剛寺、祝王寨一帶,被陳賡兵團加華野三縱合圍。打了一夜,整3師就被剛猛無儔的華野三縱殲滅,9000餘兵力被全殲。

第四次,解放洛陽。

此戰發生於1948年3月,最能顯示鄭州的尷尬定位。

洛陽在戰畧上與關中戰局息息相關。當時彭總指揮西野在宜川打了個大勝仗,乾淨俐落地殲滅了胡宗南主力整編29軍,軍長劉勘斃命。

胡宗南極為震驚,慌忙調洛陽的裴昌會兵團返回關中。

據此可知,即使在國民黨軍的部署中,洛陽、三門峽一帶也不屬於中原戰畧區,而是關中的附屬區。

裴昌會兵團一走,洛陽頓時成了空城。洛陽雖不是省城,但兩千多年的古都,國祚氣脈鐘靈於斯,那也不是等閒之地。蔣介石急調青年軍206師到洛陽戍守,火線提拔土木系幹將邱行湘為中將師長,坐鎮洛陽。

我軍打洛陽的是誰呢?

還是金剛寺之戰的黃金搭檔:陳賡加陳士榘,中野加華野合力作戰。

洛陽戰役打得很艱難,整整打了七天七夜才解决。

一難在於邱行湘意志很堅決,誓言打到最後一兵一卒。這個人不光有口號還很有辦法,洛陽城的城防工事在他手裡修建的很有層次,我軍攻克洛陽外城後,向內城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犧牲。若不是陳士榘的重炮發揮作用,洛陽估計能堅守到鄭州國民黨軍來援。

二難在於洛陽獨特的地形,背依邙山,前臨黃河,又有眾多黃河支流在附近,我軍兵力展開比較困難。

所以才打了七天七夜,中央軍委甚至還給率先攻破洛陽城的部隊授予洛陽營的榮譽稱號。

解放洛陽後,整個豫西即落入我之控制。

如果不是先打洛陽,而是挾金剛寺之戰的餘威,直接北上攻鄭州,拿下鄭州自然也不在話下。但是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吸引四面之敵前來會攻,當時我軍在總兵力上並不佔優勢,過早與敵決戰時機不好。

鄭州只是一個交通中心,而非戰畧區重鎮,打下來沒有足够的好處。反倒不如打洛陽,以較小代價控制豫西,將中原割而據之,這樣的性價比是最高的。

第五次,豫東戰役。

這次戰役的主角是粟裕和華野。

1948年6月底至7月初開打,戰果是攻克開封,殲敵區壽年兵團和黃百韜整編25師一部,共約9萬人。戰果是金剛寺之戰的十倍。

這次戰役,幾乎逼近鄭州,但仍舍之而不打,這是粟裕與劉伯承在戰畧上的高度相知、高度默契。

動機是什麼呢?

粟裕原本想在魯西南一帶尋機幹掉邱清泉第五軍,但邱清泉很狡猾,與其友軍靠得很近,加上他本部兵力又極為強悍,粟裕找不到殲敵之機。便令陳士榘率軍在西線猛攻河南省城開封,本意是以開封為誘餌,逼迫邱清泉回援開封,然後發揮我軍機動特長,在運動中割裂第五軍與其他國民黨軍的聯系,進而殲滅之。

至於開封城打不打得下,這個倒無所謂。誰知陳士榘兵團太猛,直接將開封拿下,如此一來,豫東一帶以開封為界,被華野控制了。

其後粟裕大展經綸之手,在睢縣杞縣一帶割開國民黨軍,將倒楣蛋區壽年兵團全殲。創造了孟良崮戰役之後又一次大捷。

還是那個老問題,粟裕為什麼不打鄭州呢?幹掉這個交通樞紐,可能中原戰局就更亂了,不光豫東、魯西南國民黨軍都要往鄭州跑,去奪回這個樞紐,連壓在劉伯承頭上的胡璉也勢必向北轉移去救鄭州。

答案還是,性價比不高。

打開封、打豫東商丘諸縣,華野部隊有依託,打完就能撤回山東休整補充。

如果越過開封再向西,華野大軍也陷入無依託作戰,而且有可能被國民黨軍四面合圍,危險太大,不划算。所以粟裕也是見好就收,與劉伯承一樣,只求控制河南四邊,而不擊其腹心,確保主動權始終在我。

圍棋裏有諺語雲:金角銀邊草肚皮。

劉伯承、粟裕兩位大神,在河南的用兵之道,驗證了圍棋戰畧中蘊含的戰爭原理。

三、白崇禧也看透了鄭州

其實當時局勢,不光劉、粟看明白了,國民黨軍中也有高人。誰?

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坐鎮武漢,統領華中國民黨軍,對鄭州的影響力甚至比徐州陸軍總指揮部還大。

南北鐵路貫通之後,鄭、武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白崇禧之所以出鎮武漢,直接動因就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到了華中。

所以白崇禧的戰畧任務,不僅包括穩固華中,還包括間接支援中原。

但是縱觀1947年劉鄧挺進大別山之戰後的戰況,白崇禧始終對北上支援河南戰局非常消極,拒不發兵救應河南。

上文提到的金剛寺之戰,就鮮明體現出白崇禧的判斷。

陳賡、陳士榘合力截斷平漢線,蔣介石著急要打通平漢線,給白崇禧去電,要他趕緊解决平漢交通動脈。

白崇禧拒絕了。

是平漢不重要嗎?當然很重要,白崇禧也知道,但他不想發兵北上。

白崇禧與蔣介石不同,蔣介石是頭疼醫頭脚疼醫脚,整體觀不行。白崇禧知道自己的覈心任務是將劉鄧大軍趕出大別山,經過幾個月壓迫驅趕,劉鄧大軍已經漸漸吃不消。破擊平漢路是共軍的誘敵之計,為大別山共軍減輕壓力。白崇禧不上當。

這是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白崇禧也認為,華中部隊重點不在鄭州,即使運去重兵,也無法形成戰畧覈心,鄭州四通八達,有流動之利,而無固守之資。

戰略家要有定力,有毅力,不利固守之地,决不能置以重兵。

蔣介石一再下令,要白崇禧派主力北上許昌,白崇禧一開始一兵一卒都不想派。後來架不住蔣介石連番急電,便同意讓李鐵軍的第五兵團北上。

李鐵軍兵團只有兩個整編師加一個旅,兵力寡弱,過去徒然是送死。

白崇禧之所以捨得派出去,乃在於這個李鐵軍兵團是中央軍嫡系,李鐵軍是黃埔一期,急於在中原戰場立功。

但是白崇禧內心很抵制,也很反感老蔣瞎指揮,於是給各部下令,要給第五兵團提供大力協助,確保如期恢復平漢線、收復許昌城。

事實上呢,白崇禧不給五兵團提供側翼保障,只讓李鐵軍孤軍前進。

結果,李鐵軍的五兵團被陳賡、陳士榘殲滅一半兵力,整3師覆滅,整20師由於前進的慢,躲過了一劫。

蔣介石本來應該生氣才對,但金剛寺之戰後,他驚訝地發現,劉伯承並沒有趁機擴大戰果,繼續向北攻鄭州,也沒有向南繼續打大別山,而是維持了個不進不退的狀態。

只要鄭州國民黨軍一有南下姿態,劉伯承隨時有可能撤退。

蔣介石這才明白過來,娘希匹,共軍破擊平漢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既不能長久地佔據平漢線,也無法攻克並固守大樞紐都市鄭州。

金剛寺之戰、整3師覆沒,全都是無謂的犧牲。圍繞鄭州和平漢線做文章,根本就文不對題,人家共軍就沒往這使勁。上了共軍的大當了!

老蔣追悔莫及。

1948年年初,蔣介石在白崇禧無聲抵制之下,終於弄明白中原戰局的關鍵,這個關鍵就是:鄭州不是關鍵。

蔣介石對華中、華東、關中等地的兵力進行了大範圍調整。

其總體部署與革命军的總佈局對應起來了:

1.洛陽歸關中胡宗南照管,派胡部主力裴昌會兵團把守。

2.開封、商丘國民黨軍歸徐州陸軍總指揮部指揮。

3.信陽國軍歸九江指揮部。

也就是說,老蔣也有樣學樣,把河南進行了戰畧切割,東一塊西一塊南一塊。不再以鄭州為中心了。

兵力分配也按照這個原則。

河南省及其周邊毗鄰地區,共駐紮66萬人。

其中强有力的兵團共有5個,中央軍五大主力中的兩個(邱清泉、胡璉),胡宗南的裴昌會兵團,白崇禧桂系二張兵團(張淦、張軫)。

這5個兵團分別駐紮在鄭州的周邊,唯獨大十字路口鄭州,只放了一個孫元良兵團,實力最弱。

這麼一來,在國共雙方的大棋局裏,鄭州徹底淪為雞肋了。

四、鄭州解放

劉伯承真正下决心解决鄭州,已經是1948年10月了。距離上一次劉伯承最有機會攻下鄭州,已經晚了6個月。

晚了6個月,很值得。

自1948年4月以來,中原戰局發生了令人眩目的變化。國民黨軍懼怕華東野戰軍南下徐州,不斷將其兵力東調,中原兵力越來越空虛。

白崇禧看到危機,將其重兵向河南移動,胡璉兵團已經前伸到確山一線,非常吃力地填補中原兵力空白。但白崇禧又不敢過於遠離武漢,鄭州四戰之地,他也怕守不好。

鄭州,這座民國以來驟然間崛起、交通意義超過開封的新興都市,終於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候了。

當時蔣介石决意發動所謂的徐蚌會戰,為形成兵力優勢,將河南的幾支主力部隊都調往徐州。邱清泉、李彌都調去了,鄭州孫元良也弃守城池,向徐州集中了。

鄭州城只剩下隸屬於兩個軍的雜亂部隊,僅有兵力1萬多人。

像鄭州這樣的大城市,沒有10萬人絕對守不住。只留1萬人,等於向劉伯承發出告示:你們來吧,鄭州我不要了。

劉伯承一點也不会,迅速指揮豫中大軍向北圍攏過去。

鄭州守軍此時已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中野大軍剛剛切斷城北的黃河鐵路橋,城裡就慌了神,一股腦逃出城去,結果在城外被圍住,一番激戰,國民黨軍大部繳械投降,被殲滅1.1萬人,其中生俘、投降者達9500人。

1948年10月22日中午,中野大軍開進鄭州城。

毛澤東聞訊興奮地致電於劉鄧:“鄭州解放,將永我為有……”

什麼叫永為我有?洛陽解放了兩次,開封解放了兩次,鄭州只解放了一次,但决不會有第二次了,中原徹底被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佔有,敵人再也打不回鄭州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