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粵語真只差一票就成了國語?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江苏 84℃ 0
摘要: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古人就十分地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辭海·雅言》有記載:“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也在《正文》裏說:“雅言,正言也。”所以“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同年11月,開始發行大力推廣普通話的訓示,於是就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古人就十分地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辭海·雅言》有記載:“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也在《正文》裏說:“雅言,正言也。”所以“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古代時候的“雅言”長時期都是以金陵雅音為主,也就是南京話。金陵雅音是在晋朝之前就開始形成的,到了東晉開始有完整的體系,隋朝的時候將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合併成了長安官音,唐朝沿用隋朝的制度,只不過將粵語定為了兩廣一帶的官話,並不是中原一帶的官話,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為了規範全國的語言發音,他還組織編纂了一本書籍叫作《洪武正韻》,裡面將南京官話稱為“金陵雅音”。其實也就是那時候江浙一帶考中進士的人占比很多,進入朝堂的也占了大本部分,加上皇帝自己說南京話,少數服從多數,就將南京官話定為全國通用語言。

所以南京官話就成為了全國統一的語言,後來朱棣篡權,遷都北平,一大批的官員百姓也跟著北上,南京官話就和當時的北京話產生了混雜,但是皇帝都是說的南京話,全國各地也只得跟著學習南京話。1644年順治入關,建立清朝,並且規定官員上朝必須使用滿洲話,所以當時的漢臣必須學習滿語,然而在民間,南京官話、北京話和部分滿語已經開始了糅合,已經漸漸有了現在北京話的雛形,但是南京官話一直是主流。

直到1728年,乾隆下旨將北京話定為官方語言,還設立了正音館,北京話才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後來漸漸地演變成了現代普通話的雛形,語音上接近,但也有差距。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建立,1912年民國政府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確定了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的國語,但是大體上還是有南京話的特徵。

不過總有網友流傳著在當時的大會上,粵語距離成為國語只差了1票,因為當時參加會議的人數廣東人占了一半,其實不是真的,倒是當時的議員中來自江浙一帶的人才是占了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個,而且當時實行的是一省一票制,並不是每個議員都可以投票的。所以這個傳聞是假的,而且粵語從來沒有成為過中原地區的官話,只在兩廣一帶流行,能差點成為國語的也只有南京官話了。

國語從1918年開始推行,但是兩年不到,就爆發了一場名為“京國之爭”的大辯論,當時對於國語的標準音的看法分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支持國語,主張“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另一派則支持京音,主張“純以北京話為標準”。不過1920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最後由“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

後來新中國建立,在1955年10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的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

同年11月,開始發行大力推廣普通話的訓示,於是就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