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一種常見的水果,蘋果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它的價格並不算高昂,十分親民,也沒有其他那麼多水果强烈的季節性,一年四季都能够補充,囙此成為了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存在之一。
但是如果喜歡古典文學的讀者,或許就會發現,在中國歷史上,有桃李,有西瓜,卻幾乎沒有出現蘋果的身影。事實上,蘋果這個稱呼的由來,距離如今才不到一百多年的時間。
在歐洲人的心目中,蘋果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存在,這才有了基督教中,毒蛇引誘亞當夏娃偷吃蘋果的名畫面,而到了明朝以後,陸陸續續有人將亞細亞以及高加索一帶的蘋果帶到中國來。
最初的人們,根據音譯,將其稱呼為“蘋婆果”、“平波果”、“平坡果”等一系列詞彙,後來進行了縮減,就成為了如今的蘋果存在。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就沒有蘋果了,事實上,早在漢朝的時候,通過絲綢之路,不少人已經品嘗到了蘋果的芬芳,只不過它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被稱之為“柰”。
在古代典籍上,“柰”實際上指的就是李子,國人顯然將蘋果當做了李的一個變種,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在《上林賦》寫到:“亭柰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這裡“厚樸”的柰當然不是指酸甜的李子,而是蘋果。
晋郭義恭《廣志》記載:“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蓄積,如收藏棗栗……謂之‘頻婆糧’。說明早在千年以前,就有了類似於“蘋果”的稱呼。並且廣泛種植在了張掖酒泉這些地方。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如果不是因為戰亂,中原王朝遺失掉了這些西北重鎮,那麼蘋果文化,可能更加深入人心。
到了唐朝以後,蘋果卻有了一個更加詩意的名字:“林檎”。這和當今廣為流傳的蘋果不同,被世界上稱之為“中國蘋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綿蘋果”,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林檎的味道甘美,能够招來很多飛禽在林中棲息,故而稱之為“林檎”,《宋書·謝靈運傳》提到:“琵琶林檎,帶穀映渚。”
雖然這個名字十分的詩意,不過傳播範圍,算不上太長,囙此被後來的“聯珠果”、“頻婆”等稱謂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林檎”這個稱謂,卻在日本得到了保留,大約在隋唐期間,中國西北的“頻婆果”也傳到了日本,而林檎的稱呼,也隨之而來,截止到如今,它依然得到了保留,日文“蘋果”的表音文字“りんご”,寫作“林檎”,此外,還有不少人用此作為人名,比如“椎名林檎”。
而到了明代,王象晋《群芳譜》記載:“蘋果,出北地,趙燕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也就說明,來自西方的蘋果,逐漸也流入到了中國市場,兩者也就一起流通起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