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毛瑞片區,追尋生態變遷的背後故事
林場換“新衣”青山更靚麗
護林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毛瑞片區的仙安石林周邊巡邏。
俯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毛瑞片區。本組圖片由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汪承賢 攝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金秋的陽光明媚溫暖,置身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毛瑞片區,放眼望去,綠滿大地。
地跨保亭、五指山、樂東三個市縣的毛瑞片區,原為國有毛瑞林場,從1994年開始,林場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全體職工克服困難,不斷鞏固林場發展基礎。從砍伐到護林,從被動生存到主動求變,原來的毛瑞林場像換了件“新衣”,成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一個生動案例。
9月28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毛瑞分局(以下簡稱毛瑞分局),傾聽林場職工講述生態變遷的背後故事。
A
一場“環境革命”
自力更生,改善人居環境
走進毛瑞分局時,猶如置身一座花園中,環境優雅,景色別具一格。
但回望過去,卻是另一番景象。“翻了這座山還要拐幾十道彎,出行靠腿,滿眼盡是泥巴路……”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毛瑞分局老職工黃淑蘭記憶中的原毛瑞林場。
毛瑞分局臨時負責人陳澤鋒向記者介紹,2017年剛到任毛瑞林場時,原有場部房子破舊漏水,場內道路泥濘,特別是雨季,由於豪雨頻發,職工出行非常不便。
隨著國有林場改革和海南推進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毛瑞林場響應號召,率先進行“自我改革”。“經過充分調研後,幹部職工認識到,惡劣的人居環境是林場陷入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善人居環境是必須要走的一條正確途徑。”毛瑞分局辦公室主任夏才力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召開幹部職工大會後,毛瑞林場確立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發展戰略。
陳澤鋒和林場幹部們先後諮詢了多家專業設計公司,動輒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環境設計改造費用讓他們望而卻步。
“沒有錢,就自力更生。”毛瑞林場職工决定自己動手改造家園,有的當起“設計師”,有的擼起袖子當勞力。組織400多輛車運輸超千噸石料,近7000人次參與勞動,回填土方5000多立方米,綠化景觀60多畝……在近3年的努力下,職工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毛瑞林場將水、電、路、網等全部改造,解决了職工的行路難、用電難、住房難等問題,全場職工子女及家屬全部得到就業安置。
B
一場“思想革命”
從砍樹到種樹,從伐木到護林
59歲的陳世福是毛瑞分局的護林員,他一家三代都是“林業人”,一家四口都在林場工作,對毛瑞林場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如數家珍。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父輩作為採伐工,採伐銷售樹木是當時的主要收入來源,“到處是伐木聲,遍地是倒下的林木。”這是陳世福小時候對身邊生活的印象。長大後,他也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採伐工。陳世福說,那時的他們,分為採伐隊和營林隊,前者砍、後者種,而種的速度卻遠遠趕不上砍的速度,陷入惡性循環。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越發重視生態保護,毛瑞林場於2000年在“保護森林資源”的號召下,開始了身份和思想的“生態革命”。
林場職工們扛起工具上山種樹,下定决心要把禿地變成樹林。“過去是為了解决木材供應而砍樹,現在是為了更優的生態環境而種樹。”陳世福說,如今,在茂密的樹蔭下生活,他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現時,毛瑞分局共有331人,其中149名職工,外聘護林員94人,公益護林員有88人。一年接一年地種樹,不斷加大保護力度,毛瑞片區的山青了、水秀了,林子越來越密,綠色底色越來越濃,職工們的日子越過越幸福。“現在,我們早上都是被鳥叫聲吵醒的。”黃淑蘭說。
C
一場“綠色革命”
積極融入國家公園“金字招牌”
環境改造造福了職工,樹木涵養了生態,幸福道路還要繼續走。
海南日報記者瞭解到,毛瑞分局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以林場為組織組建的分局,由原毛瑞林場和卡法林場等組成,把分散的林區連成一體,更好地體現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完整性。
山更綠了,如何更好借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展?這是毛瑞人在自我變革後需要思考的新問題。
陳澤鋒介紹,圍繞生態保護問題,他們除了持續加大森林巡護力度、開展專項清山行動之外,還將繼續提高周邊村莊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攜手村民共同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我們要始終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埋頭苦幹,展開一場‘綠色革命’,積極融入國家公園“金字招牌”,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提供樣本。”陳澤鋒說。
(本報保城9月28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