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發現古遺址,揭開大禹治水背後的真相,洪水為何氾濫20多年?

青海 82℃ 0
摘要: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錶木,定高山大川。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約在4000多年前的時候,帝堯掌權時期,中原地區就已經洪水氾濫連年成灾,一開始鯀受命治水,採取沿江賭河之策,結果失敗。但是幾十年前喇家遺址的發現,卻為大禹治水找到了一定的歷史實證。囙此,帝堯派遣鯀去治水,鯀使用堵塞的管道相當於再造一個堰塞湖,根本沒有用。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錶木,定高山大川。——《史記·夏本紀》

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約在4000多年前的時候,帝堯掌權時期,中原地區就已經洪水氾濫連年成灾,一開始鯀受命治水,採取沿江賭河之策,結果失敗。後來鯀的兒子禹吸取了父親的教訓,選擇疏通溝渠,以疏代堵,最終成功治理了黃河水患。

因為這項巨大的功績,禹成為了帝舜欽定的接班人,人們還以“大禹”作為對禹的尊稱,意為“偉大的禹”。靠著這份名望,大禹所在的部落一呼百應,由此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但是這段歷史,僅僅只有文字記載,卻沒有任何實證。囙此“大禹治水”的故事,現在暫時還被分類於“神話故事”之中。但是幾十年前喇家遺址的發現,卻為大禹治水找到了一定的歷史實證。

1999年,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中,村民正在耕地之時,偶然挖出了一些石器和陶碟,看上去很有年份了,他們趕緊上報給了相關部門,不久之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就來到了此地,經過鑒定,最終確定這文物應當製作與4000年前,這當即就引起了專家的高度重視,隨後便來到陶碟的發現地點,開始對此處挖掘了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挖掘之後,專家在這裡發現了許多環形壕溝和廣場遺址,這證明這喇家遺址在曾經應當是一個村落。而在這遺址之中,除了陶器、玉器之外,專家還發現了14具骨骸,其中10具都是未成年孩子的遺體,最小的甚至僅僅只有2歲。這就說明,這些人很可能並非是自然死亡,而是遇到了什麼天灾之類的事件。

在這些骨骸中,有兩具骨骸的姿勢十分值得考究,根據研究,這兩具骨骸一具為成年女性,一具為未成年孩童。孩子的骨骸位於女子骨骸的胸骨位置,而女子的骨骸則呈跪地蜷縮狀,由此可以還原當時的情况,天灾來臨之時,母親緊抱孩子,結果還是雙雙殞命於災難之中,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專家的想法。

循著這個思路,專家進一步進行調查,隨後在遺址當中,就發現了許多洪水沒過的痕迹,其中有一種紅色土壤,跟其他的地層的土壤產生了明顯地分層,這應當就是洪水從高原上帶下來的沙土。

研究到這裡,喇家遺址的洪水灾害,無論是從位置還是時間上來說,都已經十分契合當年大禹治水的情况了。但其中依然還存在一些疑點,第一,《史記》中講述當時的洪水整整持續了幾十年,另有古籍記載當時的情况是“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複,地不周載”,持續時間如此之久而且規模如此之大的洪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就算這樣可怕的洪灾真的發生了,那麼喇家遺址的那對母子骨,就不應該留在原地顯出一副死前的姿態,而是應當被沖散,囙此,這背後顯然還另有隱情。

2007年,考古學家吳慶龍也來到了喇家遺址當中考察,並且去到了當地黃河的上游地方進行研究,結果在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當中,發現了很多特殊的岩石碎屑,這些碎屑存在於一些石峽地縫之中,經過研究之後,這種碎屑的產生應當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地震致使岩石崩碎,之後洪水裹挾撞擊沖刷,使得碎岩變成了碎屑。

囙此,專家提出來一個現時學界十分支持的假說,那就是地震决堤說。大約在西元前1920年左右,在青海地方發生了一場劇烈的地震,地震不僅致使喇家村母子被掩埋,還造成山體滑坡堵塞了黃河的河道,由此在喇家村上游25公里處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堰塞湖。

隨著水流越積越多,最後堰塞湖山體發生了潰決,多達110億~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時間內傾斜到下游,瞬間摧毀了喇家村,被掩埋於廢墟之下的母子倆徹底失去生機。這次洪水的強度,比起近200年來最大的黃河洪水——1843年大洪水還要高出10倍,如此强烈的洪灾直接導致黃河中下游成為黃泛區,從而摧毀了中原地方的大量耕地。

囙此,帝堯派遣鯀去治水,鯀使用堵塞的管道相當於再造一個堰塞湖,根本沒有用。而禹則將這些洪水通過既定的線路疏通入海,從而保住了耕地,達到了治洪的效果,於是禹成為治水英雄,並進一步成為了夏朝的開國君主。如果當年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中華文明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要感謝4000年前的那場地震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