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教授”的堅守——記2020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得主侯生珍

青海 58℃ 0
摘要:主持完成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和省級各類科研專案24項,製定並發佈青海省地方標準5項,獲得科技成果17項,出版專著2部,獲專利5件。
黝黑的臉龐,樸素的衣著,濃密的頭髮裏依稀點綴著少許白髮,交流間足以感受到他的和善可親。他是農牧民心中最受歡迎的“羊”教授,在學生心中他甘為人梯、嚴謹治學;在家人眼中他夙夜不懈、公而忘私。他就是2020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得主——侯生珍。

作為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侯生珍長期致力於高效養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並擔任青海省羊產業科技創新研發平臺首席專家,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優秀工作者、全國農業推廣榜樣、全國傑出專業科技人才、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領軍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主持完成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和省級各類科研專案24項,製定並發佈青海省地方標準5項,獲得科技成果17項,出版專著2部,獲專利5件。

  將科技創新使命深植於心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省份,全省的農牧業發展尚處在一個相對落後的水准上,尤其是畜牧業生產還沿襲著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越是基層偏遠的地方,越是畜牧業生產的薄弱環節,也越需要我們用知識和科技去幫助他們發展經濟,幫助農牧民解决問題。”侯生珍坦言。

自2007年開始,侯生珍便肩負起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的使命,他堅信合作社是科技發揮價值的平臺,而實現合作社的更好發展有賴於創新性科技的支撐引領。在此期間,他不斷完善自身理論知識,結合自身專業申請了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專項研究課題。

此後,他帶領科研團隊,結合我省高寒草地長達八九個月枯草期的現實情况,立足生態畜牧業的保護與轉型,在藏羊特色產業中展開大量基礎研究和技術成果的應用轉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30餘年來,侯生珍致力於青藏高原畜牧業生產瓶頸問題的破解,在高原藏羊產業的基礎研究、試驗攻關、技術創新、模式集成和示範推廣方面展開大量研究,攻克了藏羊母羊繁殖效能低下、藏羊羔羊生長發育緩慢等瓶頸問題,形成一系列接地氣、可推廣的成果,構建了一整套推動草地傳統放牧藏羊向優質、高效、集約、生態化方向發展的科技生產體系和科技路徑,並通過科技熟化、推廣和示範應用三級平臺一體貫通的推廣模式,促進了技術應用通道的最後“一公里”暢通,使藏羊產業走上了產業化發展之路。

  讓科技成果沾泥土、接地氣

“那些年,自然條件艱苦,飼養環境惡劣,忙得常常連軸轉,連女兒的成長也經常缺席……”談及過往的經歷,侯生珍不禁濕了眼眶。作為一名教育及科技工作者,長期以來,侯生珍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更新,堅持用數據說話,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其拳拳赤子之心帶領團隊十幾年如一日深入牧區,迎風冒雪,長期入戶蹲點,與牧民同吃同住,放弃節假日和家人的團圓,冒著零下二十幾攝氏度的嚴寒,為採集試驗羊群的一手數據奔波著,足迹幾乎踏遍全省6個州。

高負荷工作,飲食休息不規律成為了侯生珍生活工作的常態,但每每突破一個研究瓶頸,發現一個新的研究點,收穫切實可行的研究成果,都令他對科學研究甘之如飴,以實際行動讓科學成果沾泥土、接地氣。

“研究期間,理論和數據的精准配比至關重要。”侯生珍說。

針對長期制約藏羊母羊繁殖效能低下和藏羊羔羊生長發育緩慢的“卡脖子”問題,侯生珍和他的團隊從實際出發,堅持多年集智攻關,在藏羊150天妊娠期和2個月泌乳期反復進行分組試驗,找到母羊最佳的補飼期為產羔前45天,並監測記錄母羊的產奶量,經過三年分階段斷奶試驗,找到了母羊產奶量在第42天達到峰值這一關鍵數據,而這也是高效養殖和傳統養殖的共通點,為“2個月斷奶,6個月出欄”的目標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結合光照時間、營養水准、卵巢和子宮的組織形態等開展全方位研究,打破了傳統藏羊“季節性發情、一年一胎”的固有認知,將繁殖規律鎖定“兩年三產、三年五產”,建立起母羊常年發情、配種、受胎的均衡生產模式,深化了業界對藏羊乃至整個高原畜牧業生產規律的再認識,實現了藏羊養殖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創新。

與此同時,侯生珍還推行了“草畜一體化”生產模式精准飼喂科技,總結凝練了“區域聯合、草畜聯動、牧繁牧育、牧繁社育、牧繁企育”等生產模式中的精准飼喂科技,形成了“精料補充料+放牧、精料補充料+青乾草(半舍飼)、精料補充料+青乾草+青貯(全舍飼)”等3種“草畜一體化”飼喂模式,在降低飼養成本基礎上保持了青海藏羊肉的品質和風味,推進了青海藏羊肉品質提升,開闢了牧民養殖收入新增的新通路。

  把科技成果送進牧民家

侯生珍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長期深入牧區,他深知農牧民的艱辛,也更瞭解農牧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也深切地感受到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他時刻都懷着對黃土地的眷戀,對農牧民的摯愛,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將誠信、科技、成果和實幹精神奉獻給我省的農牧民。

由於科技的大面積推廣風險高,難度大,特別是在密集繁育後,牧民勞動力跟不上、語言不通等問題帶來諸多困難。他與團隊不畏艱辛,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高度的責任心手把手指導,讓牧民切實感受高效養殖帶來的經濟效益,深得牧民信任,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羊教授”。

藏羊是青藏高原的獨有物種,長期以來,他堅持精准補飼和合理的營養調控,在母羊妊娠後期和泌乳期分別以日均補飼精料0.1公斤/只和0.25公斤/只餵養藏羊,以最終的實際效果消除了牧民“補飼越多越好”的認知誤區。由於科技成熟度高、複製性强、羣衆歡迎,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牧區六州均開展了大面積推廣示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以每100只母羊為核算組織,高效養殖比傳統放牧養殖多增收3萬餘元,增收來源主要是母羊繁殖率提高、能繁母羊比例提高、羔羊成活率提高、羔羊增重的提高,該科技累計新增產值68億元,為產業新增利潤38億元。

“接下來,我們將從優質飼料配方設計和優化篩選入手,為達到綠色高品質的羊肉品質、為青海省綠色藏羊肉的輸出基地保駕護航。”說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侯生珍的眼神中流露著堅定。(葉文娟張慧慧)

标签: 畜牧業 三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