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糖業著力破瓶頸推動高品質發展在降本增效中收穫“甜蜜”

广西 74℃ 0
摘要: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已連續17個榨季占到全國的60%左右,在保障國家食糖供給安全中,廣西的地位舉足輕重。優良品種的繁育推廣能從“源頭”上保障糖業高品質發展。

“全國每三勺糖就有兩勺來自廣西。”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已連續17個榨季占到全國的60%左右,在保障國家食糖供給安全中,廣西的地位舉足輕重。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指出,“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陞級”。

不久前,李克强總理在廣西考察期間,走進甘蔗田與蔗農交談,從甘蔗“吃幹榨盡”、推進甘蔗種植機械化、甘蔗良種研發等方面對廣西糖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當前,我區正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李克强總理對廣西糖業發展的相關訓示要求,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以推進糖業降本增效為抓手,破解制約我區糖業高品質發展的難題,全力推動糖業優化陞級,著力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產業。

降低糖料蔗生產成本,從“源頭”提升競爭力

糖業是廣西在全國最具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近年來,“甜蜜的事業”卻夾雜著苦澀。由於糖料蔗綜合生產能力低,我區糖廠原料蔗的成本占到食糖總成本的70%以上,制約了糖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要對標全球糖業發展先進水準,針對糖料蔗生產成本高等突出問題,集中攻堅,重點突破,補齊短板。”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我區將進一步鞏固提升“雙高”基地生產能力,加快糖料蔗良種育繁推廣、推進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夯實糖業發展基礎,建好糖業“第一車間”。

手有良種,便有蔗糖產業的“甜蜜春光”——

9月,秋日豔陽下,鬱鬱蔥蔥的“桂糖42號”粗壯挺拔。扶綏縣龍頭鄉那唐村那唐屯的蔗農唐其能指著眼前一大片青紗帳告訴記者:“我連續種了5年‘桂糖42號’,跟原來種植的品種相比,每畝能增收上千元。現時種植面積100多畝。”

“2020年,桂糖系列品種種植面積522.3萬畝,占全區種植總面積的44.5%,同比新增76萬畝。”廣西農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糖料蔗良種研發推廣不斷取得突破,全區已建成甘蔗良種繁育推廣基地51個,面積約7.1萬畝,廣西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甘蔗品種覆蓋率已躍升至78.2%。

優良品種的繁育推廣能從“源頭”上保障糖業高品質發展。2020年,全區糖料蔗良種覆蓋率96.89%,達到歷史新高。據悉,我區正加大對糖料蔗良種研發投入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產高糖、抗旱抗寒抗病、宿根性强、適於機收的甘蔗新品種,加快推進糖料蔗良繁基地建設,切實增强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同時,利用好糖料蔗良種推廣補貼政策,力爭3年內實現甘蔗脫毒、健康種苗全覆蓋。

全程機械化,是推動降本增效的關鍵——

一頭頭“大鐵牛”在阡陌上縱橫馳騁,一根根甘蔗被乾乾淨淨地除葉去泥;搭載著北斗衛星導航的無人駕駛農機,可以按照預定路線進行工作,確保實現精准種植……

“年初甘蔗收穫季,我們一臺大型甘蔗收割機每天能收割甘蔗100噸,而人工收割,每人每天只能收割1噸左右。”柳州市穿山鎮王排村“雙高”基地負責人說。

廣西丘陵山地多、地塊小、種植分散,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一直是制約我區糖業發展的短板,也是突破的關鍵。當前我區正加快製定糖料蔗收穫機研發獎勵政策,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加强對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爭取重大科技創新攻關項目落地。同時,以“雙高”基地為依託,加快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

2020年,我區基本完成500萬畝“雙高”基地建設。田成方、蔗成行、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準蔗田為進一步推動甘蔗全程機械化奠定了基礎。從2021年起,我區10大制糖企業集團每年將創建糖料蔗生產高效機收示範基地、“雙高”基地建後工程管護示範專案各1個,每個項目建設規模1000畝以上,以點帶面,提高糖料蔗單產和全程機械化水准。

延伸產業鏈,將甘蔗“吃幹榨盡”

“吃”進去的是甘蔗渣漿,“吐”出來的是餐盤、紙杯等環保生活用品——位於來賓市的廣西華寶纖維紙品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甘蔗渣可降解環保餐具生產線上,每兩秒鐘就可壓模成型一個一次性餐具。

“以往甘蔗渣只能做衛生紙,現在做成可降解餐具後,實現了經濟效益的翻番。”廣西華寶纖維製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清福說,通過利用來賓的優質甘蔗渣,現在公司每年能生產4.5萬噸甘蔗渣可降解環保資料製品。

“來賓市目前正在探索制糖綜合利用多樣性發展新途徑,去年綜合總值超過100億元。”來賓市副市長李光劭介紹。

看似不起眼的甘蔗,其實蘊含寶藏,甘蔗“吃幹榨盡”的過程,也是糖業經濟生態迴圈發展的過程。如今,我區已形成多條糖業迴圈經濟產業鏈。

在崇左江州,占地面積2萬畝的糖業迴圈經濟產業園內,甘蔗榨糖後,蔗渣用於生產紙漿;廢糖蜜用來生產酒精酵母,酒精廢液作為液肥灌溉蔗田;濾泥用來生產有機肥,再用於甘蔗種植……去年,這個廣西糖產業鏈最齊全的產業園產值達120億元。

據悉,我區蔗糖深加工產品已超過20個,綜合利用產品30餘種,全區酵母產能10萬噸以上,綠色環保餐具產能9萬噸以上。

“現時甘蔗已開發利用的僅是其中的糖分和纖維部分,僅占甘蔗量的30%左右,仍有約70%的甘蔗植物水和其他物質未開發利用,現有產業鏈條仍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產業發展潜力巨大。”有關專家表示。

為此,我區正全面提升綜合加工能力,推動糖業加工鏈價值鏈“雙鏈”提質。一方面,加快推進制糖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改造,加大對制糖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快糖業新產品研發;另一方面,深入推進蔗糖精深加工,扎實推進蔗渣、糖蜜、濾泥等副產品高值化利用,加快推進甘蔗植物水產業化生產,打造全國最大綠色餐具出口產品生產基地和酵母生產基地。

强化科技支撐,信息化服務產業全流程

即時監控、遠程控制、智慧決策……打開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甘蔗氣象 智慧農業”APP,系統可以根據未來3—5天內的天氣預報和氣象分析,結合近期天氣條件、當前甘蔗需水情况以及當天可能發生的降雨量,對土壤水分含量做出判斷,通過手機就可以實現遠程智慧灌溉。

預知頭頂天氣的變化,掌握脚底土壤的墒情,農民種蔗就不再看天吃飯。現時,基於大數據、智能化的甘蔗智慧氣象業務系統和服務終端已對全區80餘家糖廠全覆蓋,為糖料蔗種、管、收、榨全產業鏈的生產活動提供及時、動態的精細化服務。

2019年我區出臺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糖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强化科技支撐,提高糖業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水准,加快推動糖業“二次創業”,促進糖業高品質發展。如今,信息化與甘蔗生產加速融合,不僅在甘蔗種植中大顯身手,而且服務於甘蔗生產的各個流程,為這個傳統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廣西糖業大數據雲平臺上,“耕、種、管、收、運”全流程一站式高效服務雲集其中,糖企、農戶足不出戶即可線上辦理業務。2020年,這個在廣西率先建成的產業雲也是全國第一朵“糖業雲”正式上線,讓廣西糖業走在全國產業互聯網數位經濟發展前列。平臺貫穿制糖前、中、後3個環節,彙聚1100萬畝糖料蔗種植地塊、各市訂單、砍運收數據以及警察、高院、氣象等部門數據,可精准掌握全區地塊種植、蔗田農情長勢等資訊。平臺在北海市、來賓市、崇左市龍州縣進行試點,通過人工智慧、衛星遙感等科技,有效解決了糖料蔗產銷訂單“一地多簽”“一戶多簽”等問題。

“‘糖業上雲’,可以提高政府對糖業的預測、監管和調控能力,提高種植戶對甘蔗‘耕種管收砍運’的一體化調度效能及訂單履約率,助力制糖企業精准估產,提高生產調度效率,實現降本增效。”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區將以“互聯網+糖業”為契機,進一步綜合甘蔗產銷資訊資源,著力推進甘蔗生產、經營、管理、服務與耕、種、管、運、收的有效融合,通過數據賦能整個產業上下游,實現糖業更好更快發展。(駱萬麗 李新雄 黃正 黃文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