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唯我縱橫。”千年前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風雲歷史,也是諸子百家大放异彩的歷史。而在諸子百家之中,縱橫家顯得格外有個性,縱橫鼻祖鬼穀子神秘莫測,精通謀略兵法,弟子眾多,其中孫臏和龐涓為兵家代表,兩人因為種種原因從同窗好友變成了仇人。
按照我們在教科書上學到的:龐涓先出師,在魏惠王手下擔任大將,他認為孫臏的才能比自己高,非常嫉妒,擔心自己的地位會被取代。於是他將孫臏請到魏國軟禁,給他安了亂七八糟的罪名,導致孫臏受臏刑和黥刑,被去掉膝蓋骨,成了殘疾。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本名不詳的孫臏,才在後世記載中以“臏”為名。而孫臏成為齊國的軍事後也實現了復仇計畫,幫助齊國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勝利的同時,將龐涓徹底逼入絕路,龐涓自刎(一說被箭射死),魏國衰弱而齊國稱霸東方。
此外,孫臏還順便貢獻了“圍魏救趙”這個歷史典故,以智者形象留名青史,獲得了無數稱讚。《史記》將孫臏、龐涓的恩怨記載得很清楚,但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一批竹簡(後來被證實就是失傳已久的古書《孫臏兵法》),其中《擒龐涓》一章卻隱約透露出:龐涓坑害孫臏不是因為嫉賢妒能那麼簡單。
“圍魏救趙”的過程不複雜:西元前354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封锁了田忌直奔趙國國都邯鄲,讓齊軍直取魏都大樑,逼魏軍回援救大本營,而龐涓中計,回援途中被埋伏在桂陵的齊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遭齊軍擒獲,丟盡臉面。
但《擒龐涓》的描述卻比《史記》更詳細,按照孫臏記載,擒獲龐涓並不容易。龐涓雖然率軍伐趙,但魏國仍然保有一部分兵力防備齊國,吳起時期魏國打造的魏武卒(戰國四大強軍之首)尚有餘威,而孫臏深知龐涓也學過兵法謀略,要引誘他回魏國,並不容易。
於是,孫臏建議田忌取魏國平陵城,平陵是魏國的戰畧要地,難以攻克,孫臏明顯是故意去啃硬骨頭,更可况平陵城鄰近宋、衛兩國,齊軍攻打桂陵需要跨境,糧草難以保證,這給龐涓造成了齊軍不懂兵法的假像。
而孫臏更進一步,問清田忌軍中最弱、最不擅長帶兵的是臨淄、高唐二城都大夫後,故意派他們帶兵去正面進攻桂陵城,果然這兩路齊軍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龐涓更加確信齊軍指揮不當,囙此當孫臏派輕裝戰車部隊直奔魏國國都大樑、又示弱引龐涓對打敗齊軍的功勞動心時,龐涓才中計放弃趙國,率軍回援大樑。
也就是說,龐涓實際上是被滅掉齊軍這個誘餌吸引的,回救大樑只是其次。孫臏利用這點設下埋伏,成功完成“圍魏救趙”。而《孫臏兵法》確實可以看出,孫臏的兵法智慧有將士卒完全當做毫無感情的工具、一昧驅趕的缺點,孫臏能够犧牲兩路齊軍來引誘龐涓,體現了他與龐涓類似,深受鬼穀的自利之術影響。
圍魏救趙實際上是“舍卒保車”,從人道角度來說,孫臏讓兩路士卒白白送死的做法有些殘忍。龐涓與孫臏不分高下,孫臏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他人,本質上與龐涓沒區別,囙此龐涓坑孫臏可能是在受威脅的前提下所為,他沒殺孫臏孫臏卻殺了他,這樣看來孫臏少了膝蓋骨也不算冤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