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的歷史地位如何,北宋為何始終無法奪回這塊土地?

山西 134℃ 0
摘要:所謂燕雲十六州,又叫幽雲十六州,通常是指今天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方,十二個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四個州在今天的山西北部。燕雲十六州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比如,莫州、瀛州,雖然被石敬瑭讓給了遼國,卻早就被北宋收復了,後來遼國佔據的易州與石敬瑭無關,那是遼國從北宋手中奪走的。

所謂燕雲十六州,又叫幽雲十六州,通常是指今天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方,十二個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四個州在今天的山西北部。

它們分別是:燕(今天的北京)、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涿(今河北涿州)、薊(今天津薊縣)、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間)、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縣)、武(今河北宣化)、媯(今河北懷來)、儒州(今北京延慶);雲(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州)、應(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在宋帝國成立之前,這十六個州就被石敬瑭的軍閥割給了遼國,北宋成立之後,雖然一再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讓遼國打得鼻青臉腫,最後,終於放弃了收復這塊地方的念頭。

燕雲十六州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比如,莫州、瀛州,雖然被石敬瑭讓給了遼國,卻早就被北宋收復了,後來遼國佔據的易州與石敬瑭無關,那是遼國從北宋手中奪走的。

而且長城以南的三個州,平(今河北盧龍縣)、營(今河北昌黎縣)、灤(今河北遷安縣)也在遼國的控制範圍內。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這裡所說的燕雲十六州,是指長城以南,被遼國佔據的地區。

長城在歷史上,常常是作為地理分界線存在。從普遍意義上,長城以南地區都是適合農業經濟,長城以北都適合遊牧經濟。

許多人喜歡說,大人物的思想道德,可以最大限度地改變一個地區。實際上,這不過是把歷史當故事看罷了。

或許漢民族的偉大統治者很多,但誰也無法讓長城以北變成農業經濟地區,或許契丹、女真、蒙古、滿清的統治者很野蠻,但誰也無法讓長城以南地區退化成遊牧經濟地區。

更主要的是,因為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所以從普遍意義上,不論哪個民族雄霸長城內外,也必然是一國兩制。因為,遊牧經濟地區和農業經濟地區,怎麼可能實行同樣的政治制度呢?

因為傳統歷史都是唯心史觀,或者說英雄史觀,所以看到漢唐之後,中原王朝再也無法稱雄長城以北,很多人總認為是漢唐以後的中原王朝統治者有問題,或是中原王朝的文化、制度有問題。

實際上,這種變化主要是根源,就是生產力發生了變化。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英國當年稱雄四方,何等威風。結果從上個世紀開始,那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因為,英國作為當年世界扛把子的大佬,後來只能給老美當小弟了,再後來,如果不背靠歐盟、肩倚美國大哥,就是與中、俄、印、日之類的國家相比,恐怕也有相形見絀的感覺。

總得來說,當年的大英帝國,變成了一個發達富裕的地區,不再是一個世界性的強國了。

大英帝國為什麼會衰落呢?

如果我們用唯心史觀去寫,自然是英國後來的領導人,一個比一個無能,或是英國的制度越來越沒有活力,再或者英國的文化越來越沒落,所以,英國才從前遙遙領先於全球,到後來只能越來越無力。

問題是誰也知道,英國的衰落,顯然不是因為這種幼稚之極的原因。

最簡單而言,英國的衰落,並不是因為他本土衰落了,而是因為其實地方漸漸興起了,英國本土駕馭其它地方的能力越來越弱了。

在這種背景下,曾經臣服他的地方,都紛紛脫離了他的控制。

想當年,英國隨便派一支遠征軍,就可以殺入中國、印度等國家的腹地,並且迫使他們屈服,現在,哪個英國統帥有這種本事呢?

這是因為英國的統治者思想道德出問題了嗎?這是因為英國的制度、文化出問題了嗎?顯然不是的。

這無非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大多數地區的生產力,不再有質的差別了。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想稱霸天下,已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了。

中原王朝一直可以傲視四方,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在最初的生產力階段,長城以北氣候太冷、太幹,長江以南氣候太濕、太熱,所以難以開發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黃河流域的政權,一直可以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生產力發展到宋代時,長城以北地區、長江以南經濟比重日益加重,所以中原王朝想傲視天下,就越來越困難了。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時候,匈奴、突厥、柔然等遊牧民族都是標準的野蠻民族,以他們的文明程度、軍事力量,幽雲十六州之類的地方,就算白給他們,他們也無法佔據。

匈奴、突厥的軍事力量强大,主要是因為沒有城池之類的東西拖累,所以中原王朝他們打仗,常常是苦不堪言的。

你率軍事主力攻打他們,他們肯定跑得連影也沒有了,你軍事主力聚集在某個地方,那數千裏的長城防線,肯定會任由他們進攻,因為不設防的地方太多了,你的軍事主力分散在幾千裏的長城防線上,同樣是任由他們進攻,因為一個具體的地點,能有多少軍隊呢?

許多時候,中原王朝對匈奴、突厥、柔然告饒,只是因為這樣折騰下去,攻防成本相差太多了。

說得具體點,只要經過簡單的計算,中原王朝就覺得,與其和這些野蠻人沒完沒了地打遊擊戰,還不如定期給他們一筆錢算了。

只是當時,中原王朝實力比較强大,所以通常給遊牧民族錢時,還可以在外交上佔據一些優勢。總而言之,遊牧民族的首腦,就是我們的女婿、外孫,我們就當給自己女兒拿點嫁妝,給自己女婿、外孫拿點紅包。

兩晉時期,少數民族紛紛進入長城以南,是中原王朝為了緩解北部邊防壓力,讓各種投降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內遷造成的。

這些少數民族內遷之後,就會迅速漢化,並且開始接受農業文明的生產方式。所以,當時的那些胡人,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遊牧民族了。

因為中原王朝經常把匈奴、突厥打得大敗,所以人們就會把匈奴、突厥、柔然說得厲害無比。事實上,他們與契丹、女真、蒙古相比,那差得不一點半點。

最直觀的表現有兩點。

第一,契丹、女真、蒙古都很快就能接受農業文明經濟,所以只要佔據了軍事上的優勢,就會長期佔據大片的農業經濟區域。

匈奴、突然即使佔據了軍事上的優勢,也不會趁機長期佔據大片農業經濟區域,因為以他們的文明程度,缺乏統治這種地區的能力。

第二,契丹、女真、蒙古可以圍繞某個城池,長久地與中原王朝打仗,而且中原王朝也無法打敗他們。

匈奴、突厥顯然都也缺乏這種能力。如果匈奴、突厥敢這樣和中原王朝打仗,恐怕早就讓中原王朝打殘了。事實上,匈奴、突厥和中原王朝打仗時,玩的就是遊擊戰。

從這層意義上,與其說是中原王朝從五代就開始漸漸衰弱,還不如說從五代開始,遊牧民族漸漸强大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遊牧民族可以更容易地獲取金屬工具、武器,更容易創造自己統一的語言、文字。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漸漸擺脫了部落聯盟的格局。

所以,後來的遊牧民族首腦,動則就開始稱皇帝了;關鍵是,他們也能很快建立統治農業文明的上層建築。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長城以北的眾多城池(燕雲十六州),才開始被契丹人長久地佔據。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