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得國“易”在哪裡,為何本朝人會認為“奪取天下太過機巧”?

北京 66℃ 0
摘要:“君德正,然而國勢隆盛之時,士大夫食君之祿報君之恩已經很多。本朝創業太易,誅戮又太重,奪取天下太過機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身為清朝本朝人,趙文烈卻認為清朝是“創業太易”,而且還是“奪取天下太過機巧”。這個認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也代表了當時部分人的對於清朝得國的看法,那麼清朝到底得國易不易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君德正,然而國勢隆盛之時,士大夫食君之祿報君之恩已經很多。本朝創業太易,誅戮又太重,奪取天下太過機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這段話出自1867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心腹幕僚趙烈文晚間暢談時,為趙烈文所說。

身為清朝本朝人,趙文烈卻認為清朝是“創業太易”,而且還是“奪取天下太過機巧”。這個認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也代表了當時部分人的對於清朝得國的看法,那麼清朝到底得國易不易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清朝得國“易”也“不易”,它的“易”在於李自成摧毀了天下主心骨,使得群龍無首清朝趁虛而入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更特別的是,也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這個特別之處在明末天下爭奪戰之中很重要,可以說是一個關鍵之處。

面對垂垂老矣腐朽不堪的明朝,清朝在關外時期是自努爾哈赤起,可以說從無到有,到了第二代皇太極時期就成為一方割據政權,甚至皇太極在位期間,幾次繞道打到北京城下,可謂戰果輝煌,但是都鎩羽而歸,不是皇太極不想攻進北京,而是面對清軍,北京守軍即使不敵,也沒有望風而降更沒有放棄抵抗,在此期間各地勤王軍隊源源不斷趕來,再不走,清軍就是戰鬥力再强,再能打,但是數量差距在那放著呢,會被反包圍甚至被殲滅。

我們再看看李自成於崇禎二年起兵反明,多年來被打的到處逃竄,最落魄的時候身邊就剩下十幾個,直到崇禎十三年開始才有起色,到了崇禎十六年攻下西北才算是登堂入室,到了崇禎十七年一月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才算是建立一方割據政權。

以創業時間和政權穩固來說,清朝在關外時期可謂是穩打穩紮,歷經兩代人而統一關外,所以才在之後能入關並且大一統中國,而李自成根基並不穩定,不是明末北方天災人禍不斷,老百姓流離失所,有著源源不斷兵源,他甚至連陝西都不一定攻下,而之後山海關大敗,逃離北京以後,李自成是一蹶不起更是說明他的政權不穩固。

可以說李自成的大順和關外的皇太極之大清差距很大,但就是這樣李自成在建立割據政權大順以後,自西安取道山西進軍北京,沿途守將大多是望風而降,遇到像樣的抵抗,也就是總兵周遇吉不降也不逃而是力戰而死,到了北京城下更是沒有怎麼打,京城三大營就降了,拿下北京可謂是輕輕鬆松,絕望的崇禎帝是自縊以身殉國。

崇禎帝在李自成進軍北京此期間,號召天下勤王,更是親自點名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等大將,結果只來了唐通帶領的八千人,而吳三桂至北京城破崇禎帝身死,才回到半路而已,這與之前皇太極繞道入關打到北京城下時可是截然不同。

為什麼李自成攻打北京是輕輕鬆松,甚至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而皇太極幾次繞道入關打到北京城下卻鎩羽而歸呢?

就是因為前文之中交代的清朝之特別之處,正因為有了這個特別之處,所以區分很明顯,因為哪怕當時明朝朝廷已經爛到骨子裡了,但是面對這樣的外敵,還是起到主心骨的作用,是一致對外,使得皇太極幾次繞道入關都鎩羽而歸。

這個時候,明朝內部崛起的李自成,則不會使人認為是外敵,甚至認為他是下一個朱元璋,會建立下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文臣武將是望風而降,拋弃了已經爛到骨子裡的明朝朝廷,而李自成自然順利攻進北京城,這樣一來雖然腐朽,但外敵來襲可做主心骨的明朝滅亡了,天下是群龍無首,清朝這個外敵自然是趁虛而入,而且是打著替明朝復仇的旂號入的關,這才是清朝“”創業太易”和“奪取天下太過機巧”的根本原因。

打個不恰當比喻,就是一大家子雖然矛盾重重,還有人一直興風作浪,但是曾經的家丁如今做大了要回來欺主,除了沒有眼力勁興風作浪的人,其他人哪怕有再多小算盤也是一致對外,外人家丁自然無從下手,想著從長計議。

這個時候,興風作浪的人卻是如同打了雞血一般,拿起一把刀把家主給砍了,雖然有相當一部分人見風使舵聽從興風作浪之人,但也有人不服,還有人是自立門戶,一大家子內部是亂成一鍋粥,這時候家丁高興壞了,直接打著替曾經東家報仇旂號來了,這樣一來大家抵抗力就小多了,更沒有一致對外,一部分人還將信將疑投靠做大的家丁,結果家丁順利進入家門以後,開始一個一個收拾,等到剩下人想要反抗的時候早已大局已定,興風作浪之人是為他人做嫁衣,曾經的家丁最終逆襲成為新家主,曾經的家人看著不同姓的家丁成為家主,也只能打了牙往自己肚裡咽。

試問如果沒有興風作浪之人突然砍死家主這個主心骨,即使家丁之後可能會勢力越來越大再前來奪取家產,並且很有可能會成功,但是絕對不會這麼容易這麼快就奪取成功的。

如果李自成不打散主心骨,使天下群龍無首,雖然不可否認的是,按照清朝的蒸蒸日上之勢頭,可以一步步發展,不再繞道入關攻至北京,而是攻破明朝防線,直接推到北京城下,甚至攻破北京也不是不可能,但大家不要小瞧了清朝的特別之處帶來的阻力,即使內部再腐朽,但面對強敵,一致對外之時,即使清朝可以正面對戰中攻下北京,甚至如同李自成那般使得崇禎帝逃跑無望而自縊,但也要付出巨大代價,至於再往南推進,更是會遇到强力抵抗。

相比之下,在李自成消滅明朝以後,使天下群龍無首一盤散沙之際,再快速打著替明朝復仇旂號入關,這樣的阻力和難度是小太多太多了,跟著硬碰硬奪天下的難度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如果真要硬碰硬,光是入關就要付出大代價,更不用說實現大一統了。

而且李自成的崛起是站在風口上的成就,本身並沒有硬實力,或者說對比清朝差遠了,所以站在風口上攻下北京以後,卻對內沒取得官紳集團支持,還使其站在對立面,對外山海關敗於多爾袞和吳三桂聯軍,之後逃出北京是徹底一蹶不起,這樣的沒能力的對手,也是清朝之福。

同時再往前推,李自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些年,是變相為清朝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因為明朝始終要兩線作戰,對外集中不了力量鎮壓後金(大清),對內也是集中不了力量消滅李自成和張獻忠,使得兩方一步步做大,然後李自成螳螂捕蟬在前,清朝黃雀在後。

二、清朝得國雖有“易處”,但也是不易的,也是靠實力打的天下

清朝雖然打天下過程中的確投機取巧了,但是有時候我們也要明白,即使要投機取巧,並且還可以成功,也是需要實力的,不然沒有實力,抓不住大好機會,連投機取巧都做不到。

清朝在關外時期歷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是統一關外,降服了李氏朝鮮和漠南蒙古,為之後及時抓住機會,順利入關打下了良好基礎,而入關時,已經是第三代順治帝時期,三代人才打下天下,這在歷代並不多見,像唐高祖李淵靠著祖輩積累,一年就建立了唐朝,相比之下,清朝的創業史其實也不容易。

入關以後,清朝也並非最具有優勢的,反而是明面上最容易被針對的,因為清朝在明朝沒有滅亡之時,是當時一致對外的外敵,而且面對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南明,比聲勢,李自成雖然山海關大敗退出北京,但依舊是大部分人認可的會成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勢力,比正統性,明朝殘餘勢力擁立藩王建立的南明,比其他三方都要具有合法性。

但在這種情況下,清朝的手段很高明,對內是大力拉攏官紳集團,維護其利益,大舉歡迎前明降臣,投靠清朝的大臣直接官複原職甚至晉職,對外明白其他三方弱點,是各個擊破,先後消滅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再是迅速攻打南明,直接攻破南明弘光政權,入關只是一年,就取得江南之地。

到了南明的永曆政權時,與清朝展開過拉鋸戰,清朝這時期的主力,其實多是前明降將軍隊,有人認為這也是清朝取巧的一面,但其實應該換一種角度,人家用曾是你們內部人來攻打你們,懂得“以漢制漢”,還可以把握住分寸,並且大獲成功,難道不也是實力的體現?

雖然同清朝爭奪天下的三方勢力中,李自成並非雄才大略之主,張獻忠也非梟雄,南明更是全無新朝氣象,還繼承明朝黨爭內鬥等弊病,但清朝能籠絡人心,兼施,還有因勢利導,對於軍事和政治上的運用,其實是手段高明和相當爐火純青,這點在歷朝歷代可是少見,這樣的手段也屬於實力的一種,不是說非要硬碰硬一個一個打過去,才是實力,真正的實力,往往是包含手段、智慧、謀略,不是說只靠武力才叫實力,只靠武力那叫莽夫,打天下治天下,可不是只靠武力就可以打下,就可以坐穩的。

最後綜合來說,一方面,李自成消滅明朝,等於消滅了對清朝威脅最大的主心骨,使天下一盤散沙,清朝入關及其南下大一統的難度明顯大幅度降低,的確是“創業太易”和“奪取天下太過機巧”,但另一方面,清朝歷經三代人才完成入關夙願,並且大一統,雖有取巧成分,但軟硬實力兼有,硬實力是可以正面戰敗其他三方,軍隊戰鬥力强,軟實力是手段高明,可以抓住一切有利於自己的機會,哪怕是取巧也能取成功。

不得不說趙烈文其人,真乃晚清奇人也,看問題是一針見血,而且不是局限於一事一人一地,而是著眼於天下大勢之上,他還是一個預言家,在與曾國藩進行交談時,不只是往前評估過清朝得天下,還預測了之後清朝走向,評估道“我估計,异日之禍,必先顛僕,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清朝不出50年便會亡國,届時還是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

之後的歷史證明不出趙烈文所料,清朝於45年後的1912年亡國,而民國初期十幾年間,北洋軍閥混戰,你方唱罷我登臺,是好不熱鬧,是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混亂時代,的確是“方州無主,人自為政”!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