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江北嘴金融覈心區風貌。現時,在江北嘴金融覈心區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注册企業4443家,其中金融類企業超300家,全國性、區域性金融總部73家,金融資產規模達1.8萬億元。記者 謝智强 攝/視覺重慶
主持人:
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訪談嘉賓: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董建國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 常斌
重慶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 許洪斌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楊正華
9月23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召開。會議提出,主城都市區要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增强帶動力,在服務國家戰畧中展現更大擔當、發揮更大作用。
下一步,主城都市區將在現有基礎上如何發力?9月26日,重慶日報記者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做客重報圓桌會進行探討。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董建國:
全面提升主城都市區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董建國表示,2020年5月主城都市區座談會舉行後,市發展改革委切實履行主城都市區聯席會聯絡組職責,牽頭製定《重慶主城都市區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在“十四五”市、區兩級規劃綱要及專項規劃中細化落實主城都市區各項目標任務,積極爭取一批重大政策項目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項規劃和方案,及時開展經濟運行監測、重大專案建設調度,會同市級部門對《行動方案》落實情況開展調研評估,就各區反映的困難問題提出針對性解决舉措。
從《行動方案》實施情況看,一年來,主城都市區建設總體進展良好。今年上半年主城都市區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占全市比重77.8%,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態勢不斷鞏固。呈現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推進、產業能級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融合發展取得實效、公共服務提質擴容、聯動周邊協同發展等特點。
董建國表示,下一步市發展改革委將切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以促進主城新區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推動產業鏈協同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政策體制先行先試、都市安全聯防聯治,全面提升主城都市區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為此,將重點抓好五方面工作。
抓規劃策劃。統籌推進“十四五”市級專項規劃編制,將各區發展訴求充分體現到規劃中。加强國家“十四五”專項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專項規劃及方案銜接,力爭更多涉及主城都市區建設的重大政策、重大專案得到支持。在推動六張新名片規劃建設的同時,積極研究策劃更多城市功能名片,打造現代都市功能新場景。
抓項目投資。持續推動“抓項目穩投資”專項行動,加快形成“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產一批”的重大專案滾動推進格局,有力支撐主城都市區建設。
抓改革創新。扎實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投融資創新等綜合性、系統性、牽引性重大改革,圍繞交通、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建立健全同城化發展機制。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綜合性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著力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抓協同發展。强化“一區”與“兩群”對口協同幫扶,深化項目立項、合作模式、資金來源等創新,完善“組團式”產業合作、勞務合作、人才交流和資金支持,加快形成協同發展典型經驗和有效路徑。
抓統籌協調。完善《行動方案》實施情況評估機制和統計監測體系,及時調研梳理和研究解决主城都市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健全重大問題常態化協調解決、重大任務動態跟踪和督促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常斌:
全面提升都市綜合功能和發展能級
“都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主城都市區在全市現代化建設中具有特殊使命。”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常斌介紹,近年來,市住房城鄉建委全面落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戰略部署,按照“强核提能級,擴容提品質”要求,以都市提升為依託、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主城都市區都市品質提升,都市提升行動取得不俗成效。
立足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將以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以推動主城都市區同城化發展為目標,抓重點規劃落地、抓重點專項變現、抓重點區域提升、抓重點專案推進,以“四個堅持”推動都市提升在促進產業鏈協同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政策體制先行先試、都市安全聯防聯治上下更大功夫,更好發揮主城都市區對全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大都市。
一是堅持突出交通引領,推進主城都市區互聯互通。我市將堅持軌道交通引領都市發展格局,奮力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在中心城區形成“環+放射”軌道線網、“5橫6縱1環3聯絡”都市快速路網基本成型的基礎上,將加快建設璧銅線等主城新區城軌快線,梯次推進中心城區至主城新區快速通道,加速構建互聯互通的主城都市區。
二是堅持聚焦都市能級提升,實施都市更新行動。推動以“兩江四岸”為主軸的都市有機更新,做精做亮都市新名片。繼九龍灘廣場、磁器口碼頭等“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項目建成開放之後,雅巴洞濕地公園、花溪河濕地公園等項目也將很快與市民見面。不僅如此,我市正在開展“兩江四岸”109公里岸線治理提升,讓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宜居宜遊都市。我市將大力推進以人為覈心的新型城鎮化,穩步實施1億平方米老舊社區改造,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切實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四是堅持創新城市建設管道,激發開放發展動力。市住房城鄉建委將扎實開展“新城建”全國試點,大力推進智慧、綠色、工業化建造,在主城都市區建設中更加擔當有為。在獲評國家裝配式建築範例都市、形成千億級現代建築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將爭取形成年產值3000億元的現代建築產業鏈,打造西部現代建築產業高地。
突出關鍵領域,有序推動各項工作,隨著我市深入實施都市更新行動,全力打造主城都市區“一小時通勤圈”,强化“兩江四岸”主軸功能,精心做亮六大城市名片,統籌行業創新發展和產業培育,精心建設綠色都市、智慧都市和韌性都市。
重慶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
加快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要提升主城都市區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需要大力培育營造好的創新生態,促進創新要素加速聚集,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潜能。”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表示,主城都市區去年研發投入强度2.44%、高於全市0.3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908家,科技型企業2.94萬家,科技創新動能持續增强,是全市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創新活躍度最强的區域。隨著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入,主城都市區創新氛圍更加濃厚,高端創新資源的集羣效應凸顯。
許洪斌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著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强,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加快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抓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更大力度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島智創生態城及高新區、經開區、產業園區等科創平臺,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推進中科院汽車軟件創新研究平臺建設,創建大數據智能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輕金屬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及病理診斷、感染性疾病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抓好重大科技專案實施。聚焦大數據智能化主方向、產業科技創新主戰場,更大力度推動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實施碳基晶片、葉岩氣、生物醫療、綠色技術、良種創新等重大科技專案,產出一批原創性成果,推進先進科技場景化應用,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投入强度超過2.6%。
抓好創新創業氛圍營造。突出科技成果產生轉化應用主抓手,開展“雙創”大賽、成果進區縣行動、科技人才“興園興企興鄉村”等系列活動。促進科技企業高品質發展,力爭“十四五”期間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5萬家和1萬家。
抓好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優化創新生態主任務,出臺基礎研究行動計畫、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優化科研經費管理,完善成果評估機制,促進科技與資本對接,以改革“小切口”實現創新“大紅利”。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正華:
建設全市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引領地和增長極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正華介紹,主城都市區工業總量占到了全市的90%以上,是全市工業經濟的“基本盤”。近年來,市經濟資訊委堅持做大總量與提高品質並重,區縣特色化與區域一體化並舉,積極推進中心城區製造業加快高端化、創新化、服務化轉型,大力推動主城新區製造業規模化、集羣化發展,努力構建“研發在中心、製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佈局”的現代都市圈產業分工體系,不斷增強主城都市區製造業整體競爭力。
楊正華表示,“十四五”時期,市經濟資訊委將進一步加大主城都市區製造業轉型陞級高品質發展推進力度,持續增强區域製造業競爭力和影響力,聚力將其建設成為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的覈心支撐。
一是著力提升產業能級。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引導主城都市區各園區專注2-3個細分領域,打造特色產業鏈,協同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快速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順應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深化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健全製造業綠色發展體系,新增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培育知名品牌,持續提升電子、汽摩、消費品、裝備製造等支柱產業發展質效。
二是著力增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畫,加快佈局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積極培育科技型企業,顯著增加創新主體數量。持續壯大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規模,針對性搭建新應用場景,不斷健全多層次創新生態。推動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加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培育一批硬核產品。
三是著力深化大數據智能化賦能。廣泛普及數位化、智能化裝備,創新推動工業軟體發展及運用,壯大智慧工廠和數位化車間規模,積極培育打造智慧製造“燈塔”工廠,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完善工業互聯網國家頂級節點功能,加快二級節點建設,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入推動“5G+工業互聯網”場景試點示範,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和應用生態,促進更多中小企業“上雲用數賦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