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何能够成功?

江西 77℃ 0
摘要: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便開始走下坡路,藩鎮割據,中央權利削弱。唐末中央權利的旁落使得唐朝之後的時代混亂至極,五代十國時期,藩王混戰,人民苦不堪言。一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南宋,情况才有所緩和。宋太祖趙匡胤則做得非常好,他並不像漢朝劉邦那樣,在建國之後便與這群功臣决裂,一個個趕盡殺絕,而是選擇了杯酒釋兵權,留下千古絕唱。

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便開始走下坡路,藩鎮割據,中央權利削弱。唐末中央權利的旁落使得唐朝之後的時代混亂至極,五代十國時期,藩王混戰,人民苦不堪言。一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南宋,情况才有所緩和。

在陳橋兵變後,趙匡胤順利登基成為了宋太祖,而怎麼處理有從龍之功的大臣便成了很多新登基的皇上的難題了。宋太祖趙匡胤則做得非常好,他並不像漢朝劉邦那樣,在建國之後便與這群功臣决裂,一個個趕盡殺絕,而是選擇了杯酒釋兵權,留下千古絕唱。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在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的皇位也坐穩了。於是,趙匡胤也像之前的那群帝王一樣,開始擔心自己手下的將領兵權過大而威脅皇權統治。

一開始趙匡胤沒有想到要奪走自己故友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只是在丞相趙普的再三提醒下,他才覺得確實有必要將石守信等人的權力拿回來,掌握在自己手上了,畢竟他可以信得過石守信等人,但是卻不知道他們手下的人會不會也對石守信等人“黃袍加身”,讓他們也造反。他對於自己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再清楚不過,所以非常害怕其他武將會效仿自己。即便是自己最好的兄弟仍然要防著!

那到底是像劉邦那樣將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殺絕以絕後患呢,還是留他們一條生路?若是趕盡殺絕,這對於並不暴虐的趙匡胤來說又非常難做到,但是若是對這群手握兵權的人太過放縱他們的勢力可能會日益壯大,最終威脅到趙宋的天下。

日夜思考這個問題的趙匡胤非常烦乱,最後他終於還是給出了一個答案——只需得到他們手中的兵權,而非一定要取他們性命。這樣便是兩全之策了,既維護了趙宋的統治,不至於兵權旁落,又給趙宋留下了將才。

▲趙匡胤

於是,在建隆二年的一個晚上,趙匡胤把禁軍統領石守信等人留下來一起喝酒,準備在這場宴席上解决這個讓他頭疼了很久的問題。在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趙匡胤突然把身邊的隨從全部摒退了,在場的那些將領一看,這是要說正事了啊,紛紛打起精神聽趙匡胤接下來要說的話。

“如果沒有你們,我說是到不了現在這個位置的。“趙匡胤先是肯定了在座幾個的功績,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只是鋪墊,真正的話還在後面。“我心裡一直都記得你們做過的事情,但是這個天子難當啊,還不如當初做節度使的時候來的自由快樂呢。“石守信等人聽到這裡心中一驚,忙問趙匡胤原因。趙匡胤也不藏著掖著,直接便說了:“這還不簡單?我這個皇位誰不想要呢?”

這些將領本就都是聰明人本就都是聰明人,這個時候聽到趙匡胤都這麼明說了,便也都明白了他們這是受到了皇上的猜忌憐,自古以來都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他們這種手握兵權的人,又是在開國之君身邊,則更是步步艱難。

▲黃袍加身

於是他們趕緊跪下磕頭,表明自己絕無二心,希望消除皇上對自己的猜忌。可他們不知道的是,趙匡胤擔心的不止是這些將領的野心,還擔心這些將領手下的人的野心,“你們雖然沒有异心,但是如果你們的部下為了富貴而把黃袍加與爾身,你該如何?”

聽到這裡,伏地的將領們都以為死到臨頭,紛紛哭了起來,懇求皇上可以給他們指條明路。

趙匡胤見到昔日威風凜凜的部下如今卻紛紛伏地而泣,感覺氣氛也渲染得差不多了,便緩緩地將他的打算道出。放弃兵權,回到地方,置田修屋,給自己美滿的晚年,也給後世留一個安穩。到時候再和趙宋聯姻,豈不美哉?

▲趙匡胤

聽到這裡,這些將官也都明白了,趙匡胤其實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只要自己乖乖聽話,便能保一世平安,於是他們都表示太祖仁慈,伏地謝恩。第二天,這些將領便都稱病不上朝,並上書請辭,要求解除自己手中的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並給他們安排了高位但無實權的崗位。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是為後人所稱讚的君臣典範。後世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都認為當時的情况一定十分兇險,但是仔細研讀史料之後便會發現,這可能只是趙匡胤和臣子們聯合演的一場戲,只是走了個過場而已。放在當時的大背景下,這場“兵權之爭”的勝利者肯定是趙匡胤。所以說對於當時的趙匡胤來說,兵權並沒有那麼難釋。

▲趙匡胤

兵權並非那麼難釋

當時在場的幾比特將領,如石守信等,都是禁軍的將領,所以當時的宋太祖也只是想要收回禁軍的統治權而已。這對於當時的他來說,並不是很難。是給這些將領安一個罪名然後殺了他們,還是杯酒釋兵權都只在他的一念之間而已。

▲趙匡胤

首先,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十分高,將士們都很認可趙匡胤的管轄。趙匡胤的父親在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大將,曾因為冒死救下了李存勖,非常受後唐李存勖的器重。後來在後漢時期又奉命征討王景崇,雖被射傷了一直眼睛,但是作戰仍然非常勇猛,屢立大功。他的勇猛也被自己的兒子趙匡胤完美繼承,在後周建立之後,趙匡胤便和柴榮四處征戰,憑藉自己豐厚的戰功,漸漸地也在軍中樹立起了威望。

在後周建立後,趙匡胤便任職禁軍東西班行首,開始跟隨後周皇帝柴榮。高平之戰,柴榮御駕親征,柴榮的部隊在還沒有與敵軍碰面的時候便慘遭部下背叛。樊愛能、何徽帶著部下所有人全部投降北漢,打了柴榮一個措手不及,就在眾人都以為柴榮會輸掉高平之戰的時候,柴榮帶著少數幾比特親兵出現了,他奮不顧身地沖向了敵人,拯救柴榮於水火之中,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爭結束之後,柴榮便將趙匡胤昇為了殿前都虞候,把他變成了禁軍的高級將領之一。後來在後周與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胤也是屢立軍功,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下被提拔成了禁軍的頭號人物。

▲宋太宗

趙匡胤是在禁軍中摸爬滾打過的,所以他本人對於禁軍十分瞭解。更何况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也並沒有對禁軍進行太大的改動,幾乎是全盤繼承,所以禁軍裏前期的人事變動也不是特別大,裡面很多人都是曾經和他一起浴血奮戰過的,對趙匡胤本人也是十分信任的。

而石守信等人更是早年間和他拜過把子的兄弟,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不然趙匡胤也不會放心讓石守信等人幫他來管理禁軍。所以說趙匡胤也不怕石守信等人不交出兵權,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禁軍從未真正離開過他的手。

▲石守信畫像

其次便是趙匡胤的仁慈之心了,能兵不血刃地將兵權收回來,也得益於他長期經營的仁慈的形象。在取得後周的天下之後,趙匡胤也信守承諾,留下了柴家的性命,這就讓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對趙匡胤的人品十分相信,相信他並不是那種會趕盡殺絕的人。如此,在趙匡胤提出要他們交出自己手中的兵權的時候,也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拼死一搏。而且趙匡胤也許諾了很好的條件,在這種威逼利誘之下,相信沒有人會拒絕信守承諾的趙匡胤的要求。

事實上,趙匡胤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在他們交出兵權之後,趙匡胤並沒有爽約,給了他們平安和財富,還讓他們和趙家聯姻,給足了這群曾經的好兄弟們安全感。趙匡胤把他們安排得很好,幾人榮歸故里,雖然對於趙匡胤來說是費心思了一些,不過也給趙匡胤在史書上留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名聲。

▲宋初地圖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當時的宋朝並不像是劉邦建立漢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一般,是四處征戰得來的結果,那些武將全部都功勞高的嚇人。趙匡胤是竊取了後周的皇位,所以也並沒有打很多場戰役,石守信等人的軍功也遠遠沒有到功高蓋主的地步。所以趙匡胤也沒有必要殺他們,在趙匡胤提出要收回他們手中的權利的時候,石守信等人也沒有底氣去拒絕。

趙匡胤的念舊情、再加上這些將領本身的權利也不是很大,這才促成了中國歷史上廣為傳頌的一段君臣佳話。

因為這件事,很多人一說到趙匡胤,第一印象便是他的仁慈,事實真是如此嗎?在收回兵權之後他還做了什麼呢?

仁慈並非趙匡胤唯一的符號

首先要給出的答案是,趙匡胤絕絕不僅僅只有仁慈一個符號,決策果斷、深謀遠慮更是他的代名詞。不然他也不可能在五代十國如此亂世崛起,創建宋朝,並且通過自己的一系列操作為宋朝三百多年的國祚奠下了基礎

五代十國有多混亂呢?五十三年一共歷經了五個朝代,十五個皇帝竟然有七個是靠篡位得來的,所以說生活在這樣一個亂世,不狠是根本不可能立得住脚跟的。

畢竟誰也不知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他舉起的那個酒杯如果落地,到底會不會有數千阿兵哥蜂蛹而入,將石守信等人亂刀砍死。不過這些都沒有發生,所以一切都是未可知的。

▲宋太祖

所以趙匡胤並不是福斯所認為的那般仁慈,作為一個帝王。他放過了石守信等人是有自己的打算的。趙匡胤拿回兵權本來就是為了禁軍的改革,他也深知自己的目的,所以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馬上便展開了對禁軍的改革。

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後期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力過大,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趙匡胤在免去石守信等人的職務之後,便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以及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這兩個職位,設立三衙統領,將兵權分散開來。除此以外,他選取的擔任禁軍統領的人都是“鎮不住場子”的人——資歷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這樣一來,禁軍這支鐵軍就牢牢掌控在了趙宋皇族的手中,將領擁兵自重的問題也就解决了。

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宋太祖還對宋朝的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樞密院制度,把調兵權給樞密院管。這樣一來,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將領的權利大大削弱,就很有效地維護了中央的絕對權力。

宋朝的中央權利是非常大的,宋朝將大部分兵力都留守在京城,地方只留下一小批的兵力,以防止地方發生暴動。而且由於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所以他非常瞭解對於一個武官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威望了。所以他還製定了兵將分離的政策,要求駐紮的禁軍要定期調動,以防止將官在軍隊中樹立起自己的威望。畢竟兵和將誰也不認識誰,要樹立威望自然也無從下手了,既然不能樹立起自己的威望,那麼將官便是“無根的浮萍”,再也沒有底氣跟朝廷對著幹了。

▲趙匡胤

正是由於趙匡胤的這些改革,宋朝的中央權利才能有效集中,才可以存續三百多年。但是也正是因為趙匡胤製定的政策太過於嚴苛,所以才導致後期宋朝軍隊力量太過薄弱,將兵互相不熟悉,又怎麼能打好仗呢?以至於宋朝在面對蒙古鐵騎南下的時候,並沒有多少能力去還擊,最後滅亡。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