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康熙做出的貢獻絕對不可忽略。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皇帝自16歲實操朝政大權,於憂患之中强有力地開拓疆土、平定戰亂、穩固皇權。在數十年的時間,就創造出了盛世的景象。
自己登基之初,就標榜了一個詞為“仁政”。殊不知步入晚年後,康熙開始變得仁慈。吏治敗壞、政務荒廢,好不容易創造出的盛世局面開始消退,直到孫子乾隆即位。
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其中11個夭折,即便如此皇權鬥爭也會十分激烈。在生前的時候,許多人就露出了所謂的眉目。
雍正野心很大,但是父親仍然在世,唯一能做的就是投其所好。當時康熙皇帝的住所裏栽滿了牡丹,這正是雍正個人所為,只因父親比較喜歡。
只要一有機會,雍正就會邀請父親來到這座花園中遊玩。誰也不曾想到,這竟然是策劃好的一場奪權事件——九子奪嫡。
當時雍正還帶著自己的兒子弘曆,康熙見到後驚得放下了酒杯,難道他是發現什麼了嗎?
雍正之子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弘曆,今天我們暫且不談正史,畢竟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味。看過清宮劇《甄嬛傳》的應該都有印象,一個小男孩次次求見父皇,每次都失望而歸,他就是弘曆。
他是雍正第四個孩子,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生母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後被封為熹妃,父親正是後來的皇帝,弘曆的地位自然不容小覷。
對於接下來的奪權,雍正還是有很大把握的。如果自己能成功,勢必要關注和培養繼承人,弘曆恰恰是自己認為的合適人員。
從五歲的時候,弘曆就還是接觸計謀等東西。加上父親經常忙於奪取皇位和政權之事,自己也有了較好的實踐接觸。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慢慢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所需。即使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他仍然用功讀書。個人突出的天賦,引得了雍正的喜歡和青睞。
為了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奪權事件中,為了弘曆的未來,雍正特意為兒子找來一比特教書先生福敏。後者因為過於清高,很快遭到了眾人的排擠,沒過多久就被革職。
弘曆並沒有停下學習的脚步,每天都在各種誦讀。當時朝廷上下都聽說過這樣一個孩子,包括康熙,但從來沒有見過。
爺孫初見
為了表示自己的孝順之心,雍正很快張羅栽滿了牡丹花,隨後在朝廷上向父親發出邀請。既然是兒子的一片心意,自己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康熙說把孫子弘曆也帶上,雍正答應了。
此時弘曆不過八九歲,調皮的他還在園裡亂跑,康熙還在園中認真觀賞著花,和兒子雍正暢談著人生。
走累了,就在身旁的凉亭處歇息,雍正還為自己的父親準備了一些美味的菜肴,幾壺好酒。如果不出意外,二者應該會暢飲一番。
一個小孩突然在管家的帶領下走上前來,雍正馬上說道:“還不快拜見爺爺”。
康熙隨即放下酒杯,上下打量著這個孩子,弘曆絕對不一般。噙齒戴發,尖尖地翹著鼻樑,這不是人們常說的帝王之相嗎?難道他就是未來的皇帝嗎?
一邊好奇,一邊激動,一邊害怕。69歲的康熙閱人無數,唯獨弘曆能給這樣的感覺,冥冥之中自有深意,上天早已做好安排。
從這個時候開始,康熙就對這位孫子格外上心,難怪後來當上皇帝後對爺爺如此敬重。明明可以當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還是願意位居爺爺之下。
有何緣由
追溯歷史的真相,自然離不開史書,《清史稿》對這塊有著詳細的記載。
康熙讓雍正帶上孩子不過是隨意之舉,如果父親不提雍正就會直接提起。之所以這樣做,他認為自己的孩子弘曆足够優秀,只需要一面就可以贏得康熙的青睞。
當時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更別說會有多少孫子。爺孫倆能見上一面,簡直是珍貴到不能再珍貴。
要才華有才華,要能力有能力,什麼事情都追求完美,加上一臉帝王相,試問:這樣的孩子讓康熙看到後,內心會作何感想?
作為當朝皇帝,康熙內心顯然是有幾分緊張之意,這樣一來,就為雍正奪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包括現在民間野史中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因為過於欣賞弘曆,才會把位置傳給雍正。
生活中常講“隔代親”,到了皇帝身上就是“隔代定”,他難道不想讓自己的朝代更好嗎?如此優秀的一個人,能讓天下百姓和朝廷大臣心服口服的,正是傳位於兒子,兒子再傳位於兒子。
事實恰如康熙所預想的那樣,爺孫三代人統治大清100多年,期間還創造了“康乾盛世”。不過因為他晚年的目光短淺,在病逝之後大清開始走向衰落。
寫在最後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潜移默化的。不管你身居何比特,血緣關係永遠無法改變。深厚的“隔代親”傳統,在每個人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至於乾隆皇帝的評估,歷來都有很大的爭議。雖然有點好大喜功,但他的功績人們也有目共睹。作為一名旁觀者,最重要的是全面,為何要局限於某種思想環境下去評估?
我是溯古君,感謝您的閱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