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得知自己捐給三江源生態保護事業的10萬元善款,將用於深化瑪可河林場生物多樣性觀測基地建設,遠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古稀老人海昌榮感到很欣慰。
“我是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工作了一輩子的青海人,我自願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捐款10萬元,為家鄉作點貢獻,請接受我的一點心意。”8月12日,海昌榮走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向工作人員遞交了一封特別的申請書。
今年79歲的海昌榮,是在內蒙古生活了63年的青海人,而這不是他第一次捐款。
這些錢他攢了二十多年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79歲的海昌榮雖然遠在內蒙古,但看到電視裏的家鄉畫面,他决定要做一件事。“這次,我一定要把錢捐出去。”2017年,海昌榮就有了為家鄉的綠化建設捐款10萬元的打算,但瞭解到大山裏引水上山存在困難,捐款的事宜也就暫緩了。
海昌榮一直關心著家鄉的生態,青海是三江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任重而道遠,他希望能為青海的生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决定將10萬元捐給三江源生態保護事業。
8月12日,海昌榮寫了書面申請後,於8月26日通過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將10萬元善款捐給了三江源生態保護事業。海昌榮說:“離家這麼多年,我要為家鄉作點貢獻!”
10萬元善款,是海昌榮攢了多年的積蓄。多年來,海昌榮平時生活很節儉,外出總是坐公交車,捨不得打車。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小氣”的老人,省吃儉用,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捐出了10萬元。
離家六十餘載,他一直心系家鄉
這不是海昌榮第一次捐款。海昌榮出生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團結村。老人說回憶起小時候在老家的事歷歷在目。
海昌榮說,小時候家裡有14口人,人口多,經濟條件有限。16歲那年,海昌榮遠在內蒙古的舅舅到民和探親,因為舅舅家的生活條件要比自家的稍微好一點,母親就讓他跟著舅舅去內蒙古生活。
初到內蒙古大草原,海昌榮先是幫舅舅、鄰居放牧。海昌榮說,後來他到呼倫貝爾衛生科技學校培訓班學習,學成後便在當地的衛生所工作。
海昌榮自己也沒想到,這一走竟與青海分別十多年。1972年,離家多年的海昌榮第一次回到家鄉,他看到民和縣有了很大變化。
在內蒙古成家立業,生活漸漸好轉,他很感激一路上幫助他的熱心人,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感恩。1990年,第十一届亞運會在北京舉行,他萌生一個想法:為亞運會捐款。
“當時,我為亞運會捐了100元錢。”海昌榮說,他希望力所能及為社會作點貢獻,讓需要的人群得到幫助,為祖國表達一點心意。
海昌榮心系家鄉建設,後來為家鄉公益事業捐款1000元,又為中川鄉官亭敬老院捐款共計5600元。回老家探親時,他曾多次給敬老院的老人義診……
善款將用於深化瑪可河林場生物多樣性觀測基地建設
多年來,海昌榮不僅為家鄉建設盡綿薄之力,還熱心公益事業。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災後重建、疫情防控、河南洪澇災害……只要能出點力,他從來不會缺席。
2011年開始,海昌榮定期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向每年的“全旗博愛一日捐”活動捐款。這項公益,這份愛心,他堅持到了現在。
閑不下來的海昌榮還報了老年大學繼續學習。今年8月,正值放暑假的時候,海昌榮回老家探親,每次回到青海,他都看到青海不同的變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江清水向東流”海昌榮想到了母親河,想到了三江源。經介紹,他找到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8月26日,海昌榮前往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捐款。
收到老人捐贈的善款後,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科技宣傳部部長蘇格平說,海昌榮老人作為一個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青海人,不忘為自己的家鄉作貢獻,作為接受這筆善款的機构,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非常感謝老人的這一善舉。
因為老人沒有具體說明要將這筆錢用於哪一個項目,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多次會議商討後,决定將這10萬元作為深化瑪可河林場生物多樣性觀測基地建設部分資金。
9月17日,得知這筆錢將用於深化瑪可河林場生物多樣性觀測基地建設,海昌榮說,他特別支持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這一決定,希望青海的山更綠、天更藍、水更清。
(記者郭紅霞實習生馬伊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