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觀點是關羽作為一個鎮守一方的大將,他的態度很關鍵。橫向比較東吳的周瑜和魯肅,他們的態度就對東吳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關羽個人的政治地位上升,他話語的象徵意義就越重,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辱駡吳使者,擅自取相關的糧草未經吳國交流,孫權方是沒有同意的。另一方面,關羽對孫權請求聯姻的態度,關羽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應對。真不行,說我請示下主公劉備再來答覆也比辱駡好多了。
關羽和魏延都有同樣的問題,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驕而自矜,最後兵敗身亡。其實樊城之戰是東吳聯盟最後的機會,很多人都怪東吳背刺,但是看不到背後是關羽作為推手加速了季漢荊州戰區的敗亡。
關羽圍樊城,遣使求孫權助之,孫權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關羽。關羽憤其延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孫權在伐魏還是攻蜀漢之間徘徊不定下,關羽順勢推了孫權一把,孫權很明顯經過了一個權衡試探的過程,關羽直接將孫權推給了曹操。
關羽對下屬將官並不好,素皆嫌羽輕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平時就不好。並且仗還沒打完的時候就說:等我回去就收拾你們倆。至少吳仕仁和糜傅這倆人的投降是關羽直接造成的。
另一種觀點是荊州實際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劉備得了漢中,關羽再把荊州前方那塊打下來,曹操和孫權就再難遏制劉備了。所以在劉備做大以前曹操和孫權恨不得除了守城的兵力以外,大部隊都開過去兩家一起打關羽。東吳不止呂蒙,後面幾乎是良將盡出,群英薈萃一起打關羽。孫權是政治老手,不會意氣用事。囙此關羽的做法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還是東吳覬覦荊州已久。
面對得了益州後實力大增的劉備,孫權已經很難單憑東吳現有實力從劉備手裡拿下整個南荊州了。劉備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了,不再是當年那個沒地盤、需要向吳借兵千人的劉備了。不借助曹操的力量,孫權全力以赴也很難從劉備手裡拿下南荊州。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