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誠信也貫穿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始終。誠信,是商鞅為求變法成功,立木為信,一諾千金;亦是曾子殺豬,教子立信,“內誠於心,外信於人”是也。作為優良的道德準繩,即便是在身處困頓,物資匱乏、經濟疲敝時期,人們也依舊保持著這個高尚的品質。
2015年,一張飽經滄桑的“欠條”的出世以及最後當地政府對它的處置結果,也讓我們又一次見證了誠信的力量。
湖北省孝昌縣,地處大別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而在近代以後,風起雲湧的革命熱火席捲大江南北。作為鄂豫皖蘇區的重要根據地,孝昌、孝昌人民也貢獻了他們不朽的力量。
那麼這張欠條又有何出處呢?
這張欠條正是孝昌縣轄下的金盆村村民楊明榮的物品。根據他的描述以及欠條上所留的文字,這張欠條當是在1930年時他祖父留下的物品,欠條其上有書借款人: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借款金額為400元大洋。
這張時隔85年的欠條一經問世,很快便引起了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政府也迅速派出人員,查究史料,論證真偽,畢竟絕不能讓百姓吃虧。而在調查過後,這張欠條背後的故事也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黃麻起義之後,鄂豫皖根據地的部隊隨後進行了整編,1930年春各師合編為紅一軍。雖然實力獲得了較大的增長,但在當時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多次圍剿,儘管紅軍有著堅定信仰、紅軍戰士們也不懼鬥爭,作戰英勇,還多次粉碎了敵人的圍剿計畫,但受制於糧食匱乏,物資緊缺的局面,紅軍傷亡慘重,因餓致死的事件也是常有發生。當時的羣衆看到紅軍缺衣少食,也便紛紛慷慨解囊。但與前朝不同,紅軍在當時已經確立了三條紀律六項注意,堅決不拿羣衆一針一線。於是,紅軍便主動為捐糧、借糧的百姓開出了印有紅軍印信的借款憑據,並表示在革命勝利之後定當奉還。
1930年,陽平口戰役爆發前夕,作為參戰部隊的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為了有備無患,便將當時的軍伍規模從1200人擴張到1500人。現實並沒有如今抗日神劇之中那般臆造,300人或許在我們看來數目也並不大,可在當時的時局之下,300人的新增在意味著有生力量壯大的同時,還意味著軍隊物資供給上的新增,困難重重。
如何解决新增的阿兵哥物資供用問題呢?紅軍也只能向當地百姓借款。而在紅軍到了楊長銀家中說明來意之後,一聽紅軍缺錢,他當即將自己的300元大洋借給了紅軍,期間他還又東拼西湊凑齊了100塊,也借給了紅軍,如此一來便有了他的孫子楊明榮手裡拿出的那張400大洋的欠條。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之後,楊長銀大可以以借條為憑找紅軍還錢,但楊長銀非但沒有前往討要,還將這張欠條,一直珍藏左右,也直至2015年他的孫子楊明榮公之於眾,才廣為人知。可見,在楊長銀心中也是有著拳拳愛國之心。
這張欠條,不僅是當時那段歷史的見證,也更是軍民魚水情的見證。而當地政府在查實了這張欠條的真實性後,也就面臨一個問題,這85年前的400大洋,現在又該還多少錢合適呢?
最終,在專家的意見之下,參攷了當時1930年的物價之後,當地政府將4萬元人民幣交付給了楊長銀的孫子楊明榮。這恰恰也是誠信為本的體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