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大决戰》是一部大型歷史劇,播出已經幾個月了,可謂好評如潮。一般來說,像拍攝解放戰爭這樣的歷史劇,力求真實,客觀,才能讓觀眾看得舒服,引起共鳴,瞭解革命時期我軍戰士的不易。
與舊版經典《大决戰》三部曲相比,新版的《大决戰》雖然畫面更加清晰,也收穫了較高的收視率,整體評分也比較高,但與經典依舊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上面,與歷史有偏差,或不符合真實歷史人物形象。
解放戰爭劇,尤其像三大戰役這樣的大型歷史劇,我們不能像拍攝抗日劇那樣出現“手撕鬼子”,“刀槍不入的燕雙鷹”那樣,如此神話正面人物,或者有意貶低反面人物,這樣不僅無法起到教育作用,而且還容易帶偏觀眾,達不到整體效果。
新版《大决戰》中,大多數人物較為符合歷史形象,在某些細節方面也把握地比較到位,如“龍捲風司令”韓先楚整個人物就展現得很不錯。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大决戰》中,有些人物與歷史形象不是非常符合,甚至嚴重不符,主要有兩人,容易帶偏觀眾。
“不尊重”老蔣的範漢傑
範漢傑老成持重,是黃埔一期的老大哥,蔣介石對他較為尊重。1927年,國民黨寧漢分流,範漢傑離開武漢轉投南京,由於是黃埔出身,蔣介石對他的到來非常高興,委以重任,成為黃埔軍校畢業學生中第一位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範漢傑奉蔣介石的命令,駐守錦州,擔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在大決戰劇中,範漢傑在蔣介石面前有一種“獻媚”的感覺,對他的話唯命是從,在年齡上,顯得有些年輕。
錦州被圍,廖耀湘兵團和侯鏡如兵團均被我軍擋住,我軍對錦州實施猛攻的時候,範漢傑在形勢不好的時候,顯得有些失態。有一個鏡頭,範漢傑拿著紅酒瓶砸向掛在牆上的蔣介石畫像,這是對自己領導的領導大不敬,範漢傑忠於老蔣,不會去大庭廣眾之下去砸了老蔣本人的畫像,以免被別有用心之人打小報告,給自己惹麻煩。
還有一個爭議點,從範漢傑本人被俘虜的照片來看,當時他有長長的鬍鬚,白髮鬢鬢。可劇中的範漢傑鬍鬚剃得非常乾淨,被俘虜後不會有長長的白髮鬍鬚,這算是一個小漏洞了。
“發牢騷”的衛立煌
早年衛立煌也是老蔣的五虎將之一,擅長領兵作戰,深得老蔣的喜愛。衛立煌早年與紅軍交過手,雙方打得較為慘烈。為了表彰衛立煌在“圍剿”紅軍時的戰功,老蔣特意把一個縣改名為“立煌縣”。
抗日戰爭時期,衛立煌也是功勳卓著的名將,他與八路軍之間的關係還不錯,曾資助了百萬發子彈,幾十萬顆手榴彈等豐富的武器彈藥,從這方面來看,在此期間衛立煌與我軍算是冰釋前嫌了,大家共同抗日,不搞摩擦。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衛立煌因為偏向我軍,逐漸不被老蔣信任。自陳誠在東北待不下去的時候,老蔣立即電令催促遠在國外的衛立煌來東北主持軍政大事,這說明老蔣覺得衛立煌能力挽狂瀾,替他收拾好東北這個爛攤子。
從新版《大决戰》中,我們看到衛立煌的外形就不是很過關了,整個人顯得有些偏胖,臃腫,這倒還好,畢竟不是每個角色都會用特型演員,那樣成本太高了。從語言行為方面,新版《大决戰》中的衛立煌整天是求那裡,說這裡,愁眉苦臉,沒有一點名將的氣場,像是一個受氣包。
歷史上,衛立煌自接替陳誠,主政東北後,他本人在東北還是有相當大的威望。衛立煌有自己的主張,他提出固守要點,將兵力集中到瀋陽、錦州、長春附近,拒不出戰,從時局來看,衛立煌這種辦法雖然不是上策,但也不是下策,力求保住東北態勢,不讓局勢再度惡化,這也沒錯。
新版《大决戰》中,衛立煌不救援錦州,不配合軍事行動,演得像是我軍的“臥底”一般,讓人覺得他沒有一點作用,完全在幫倒忙。實際上,作為國軍在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衛立煌面對老蔣的越級指揮,更多地是一種無奈,無法力挽狂瀾的失落之情,而不是到處發牢騷。
新版《大决戰》中除了衛立煌,範漢傑二人於歷史人物有些偏頗外,諸如林總、宋美齡等主要人物也不盡如人意,與舊版大決戰相比,差距還是不小。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大决戰》中,中央小組五人的話實在是太深奧了,有點像是背臺詞,一般情况下,領導人私下講話的時候不會這麼嚴肅的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