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歷史冤案,魏延的腦後真的有反骨嗎?

陕西 58℃ 0
摘要:西元211年,魏延以私兵身份跟隨主君劉備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數有戰功,拜為牙門將軍。不想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全軍震驚。為此,劉備大會群臣。劉備稱好,群臣亦對他所說的話感到很有魄力。劉備稱帝,再被昇為鎮北將軍,成為蜀漢獨當一方的大將。以致魏延怒燒棧道後完全無人為其說情辯護,種下日後殺機。所謂“腦後有反骨”為不忠,其實是一樁冤案。

西元211年(建安十六年),魏延以私兵身份跟隨主君劉備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數有戰功,拜為牙門將軍。漢中之戰之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遷回成都,在决定重地漢中的守將時,眾論都以為此職必在張飛,張飛亦以心中自許之。不想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全軍震驚。為此,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今天委任你以重任,你上任後,欲如何應對?”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稱好,群臣亦對他所說的話感到很有魄力。劉備稱帝,再被昇為鎮北將軍,成為蜀漢獨當一方的大將。

魏延善於培育士卒且膽識過人,勇武戰畧兼備,是彌足珍貴的將才,故能得劉備破格提拔。然而其性格驕傲,執著,眾人皆避其鋒芒。以致魏延怒燒棧道後完全無人為其說情辯護,種下日後殺機。

西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丞相司馬,領凉州刺史。此後,魏延每次都跟隨諸葛亮北伐,每次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常批諸葛亮用兵保守膽小,歎恨自己的才能無法完全發揮。

例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提出建議,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願意親自帶領精兵五千,由子午穀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弃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他的計謀懸危而不用。

西元234年(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亮於五丈原病危時,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商討退軍事宜,決議由魏延斷後,薑維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軍撤退。

魏延素與楊儀不和,當諸葛亮死後,真的不願為楊儀斷後撤軍,自己帶隊率先撤走,這還不止,更放火燒橋阻撓楊儀撤軍。雙方更派人向劉禪互告對方一狀,說對方想造反。

由於魏延最初是以部曲(私兵)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地位低微,但其後累有戰功,獲得劉備大力重用,提拔為鎮遠將軍,任漢中太守。正因為他升官太快,不少人都對他很妒忌。這次告禦狀,宮中的人都偏信了楊儀,於是蔣琬帶兵鎮壓魏延。

此時的楊儀等人經由山谷通道,日夜並行,亦追迹於魏延之後。魏延先至並佔據了南穀口,遣兵逆襲楊儀等人,楊儀等人遂命討寇將軍王平在前抵禦。

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軍師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將士認為錯誤在魏延,不敢為其賣命、軍隊潰散。魏延於是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楊儀派平北將軍馬岱追斬之,並帶回其首級,楊儀起脚踏之:“庸奴!複能作惡不?”遂誅滅魏延三族。

蔣琬率領宿衛諸營,行數十裏,聽聞魏延已死,問其原委,乃旋而歸返。

可憐的魏延,一生立下不少戰功,為蜀國出了不少汗馬功勞,到了最後因為爭權而身死,還遭小說家冠以造反之名,令後世都誤會了他。不過,據《三國志》載,即使當時宮中人懷疑魏延,但後主劉禪沒有否定過他,在他死後降旨曰:“仍念前功,賜棺椁葬之。”

魏延的“反骨之說”源自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該書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賬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正是以後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延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之後魏延在劉備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並獲得重任,但與諸葛亮之間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了,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

《三國演義》安排這一情節,可能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但,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驕傲矜持,恃才傲物,正是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才要刻意壓抑魏延,致使延“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所謂“腦後有反骨”為不忠,其實是一樁冤案。《資治通鑒》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