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主張必須占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不得,誰更高明?

河北 80℃ 0
摘要: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荊州時,曹操還沒南下。劉錶控制著除宛城外的荊州大部分地區。劉備要是取了荊州,以之為立業之本,東聯孫權,西吞巴蜀,完全可以與曹操一戰。而到了龐統給劉備提出戰略規劃時,情况大不一樣了。首先,因為戰火,荊州已經殘破不堪。用龐統的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可以說,荊州因戰火被打荒廢了,就是龐統建議劉備取益州的首要原因。赤壁之戰後,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

這是兩碼事。

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荊州時,曹操還沒南下。

劉錶控制著除宛城外的荊州大部分地區。麾下帶甲之兵十餘萬。治下百姓,不說敢說有兩三百萬吧,至少也有一百多萬。

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三國志·劉錶傳》

荊州這麼好的資源。再加上劉錶年邁,活不了幾天了。他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也都不是能守住基業的人。

劉備要是取了荊州,以之為立業之本,東聯孫權,西吞巴蜀,完全可以與曹操一戰。

可以說,這是當時那個時間點,最符合劉備的戰略規劃。

而到了龐統給劉備提出戰略規劃時,情况大不一樣了。

首先,因為戰火,荊州已經殘破不堪。

用龐統的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

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九州春秋》

可以說,荊州因戰火被打荒廢了,就是龐統建議劉備取益州的首要原因。

第二,劉備沒能全據荊州。

赤壁之戰後,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

據《後漢書》記載,荊州人口頂峰時,有六百多萬人。其中南陽郡就占了三分之一,大約為243萬人。

所以別看南陽郡面積不大,但其實這個地方是荊州的經濟覈心。戰畧地位很重要。

這麼重要的地方,劉備沒占住,這就註定了劉備在荊州的發展上限不會很高。

而且沒能佔據南陽郡,這還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南郡還被周瑜奪了去。江東勢力掌握了由荊州入蜀的水陸通道。

眾所周知。荊州本就是四戰之地,荊州的北大門宛城、襄陽,劉備沒能控制住;入蜀水陸通道,他也沒能拿下。

他在荊州還有什麼發展前途?

這等於,劉備的發展下限也變得也低。

幸虧,劉備靠聯姻從孫權手裡借到南郡。周瑜又恰逢其時的病死了。劉備這才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但結合前面提到的“荊州荒殘,人物殫盡”。

劉備坐守江淩,有四個半郡地盤。看似有立身之地。但實際上,還是沒多少發展潜力。

他要想徹底扭轉戰畧不利局面,必須馬上吞併益州,擺脫曹操、孫權對他的鉗制。

這個時候,龐統建議劉備入蜀,自然也是當時最符合劉備的戰略規劃了。

需要強調的是,龐統不是讓劉備放弃荊州。

他是建議劉備儘快吞併益州。不要因為有了荊州,就停止擴展步伐。

對於龐統的建議,劉備是怎麼想的呢?

劉備在聽到龐統慫恿他取益州時,內心是烦乱的。身為一代梟雄,他當然想取益州,複製高祖之業。但是,他有顧慮。

顧慮一:實力不够。

劉備在取得荊南四郡與南郡之後,算是繼承了劉錶三分之一的勢力。但是,他的兵力仍不過四五萬。而益州劉璋有十萬大軍。他擔心自己全力相爭也打不過劉璋。

顧慮二:口碑問題。

一直以來,劉備都以仁義形象面對世人。現在龐統讓他搶劉璋的地盤,他擔心自己的人設會毀掉。

劉備是有大志向的人。就算要毀形象,那也得等奪取天下後再毀。取一個益州,就把形象毀了。劉備擔心這會對事業有影響。

所以當龐統勸劉備取益州時,劉備表示:

我不是不想取,但我擔心這會得不償失。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九州春秋》

聽了劉備的顧慮後,龐統說了一句改變劉備餘生的話。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九州春秋》

大概意思是說,現在這亂世,弱,就是一種原罪。你得懂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從前你沒地盤,所以要仁義。如今有了一塊地盤,咱們要發展壯大,那你就得展現霸氣的一面。不吞併弱國,咱們怎麼發展?歷史上哪來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你要是覺得對不起劉璋,以後可以封他一塊地,再補償他不就好了?你就別猶豫了,再猶豫,讓別人占了益州你就後悔莫及了!

為什麼說龐統的這句話改變了劉備餘生呢?

因為,從這之後可以明顯看出,劉備的道德觀與思維方式變了。

在這之前,劉備言必稱仁義,動不動說我不忍心。諸葛亮讓他挾持劉琮,拿下荊州,他說我不忍。導致劉備集團差點被曹操團滅。

那時候的劉備,似乎有種道德潔癖的感覺。

而這之後,劉備就變得非常現實與功利了。

可能,劉備的本性就是如此。

但不能否認,是龐統把劉備內心最真實的欲望給勾了出來。

劉備想什麼,龐統一清二楚。這方面,諸葛亮明顯不如龐統。

龐統做戰略規劃,可能不算頂級。但他說話和揣摩他人心理的本事,絕對是三國時期的頂級水准。

個人覺得。如果說諸葛亮是政治家,那麼龐統就是所謂的“策士”。

後來輔佐劉備的法正,還有早年輔佐曹操的郭嘉,也都是“策士”。

歷史上的“策士”,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看問題只論利弊,不講仁義;只講成敗,不講所謂的立場。

後來面對夷陵慘敗,諸葛亮曾長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說這話,不是說劉備更信任法正。

而是指法正這類策士更懂得語言的藝術。

諸葛亮、趙雲勸劉備,只懂得說立場。都是大道理,劉備肯定聽不進去。

但如果是龐統、法正,他們就會從利害角度勸阻劉備,讓自願劉備入套。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劉備和劉璋翻臉後,龐統給劉備出主意。

上策:陰選精兵,晝夜兼程,偷襲成都;劉璋軍事能力很差,又對我們沒有防備,可以趁機幹掉他。

中策:讓劉備給劉璋帶信,假意說荊州老家有事,自己要回荊州。待劉璋見信,令沿途的官員送別劉備時,建議劉備趁機幹掉蜀中名將楊懷和高沛,並吞併他們的部隊。然後再圍攻成都。

下策:先退到白帝城,再想辦法徐圖益州。

這所謂的上中下三策,看似是三選一。

其實,上策和下策爛透了。全是廢話。完全沒有可行性。

這裡面,只有中策有可行性。

因為中策最為詳細,有具體操作建議。相當於龐統手把手的教劉備,你第一步應該怎麼幹,第二步應該幹什麼,第三步應該怎麼幹。

劉備又不是傻子,他自然會對比。

只要劉備對比了,他就入套了,入了龐統為他設計的心理套路。

實際上,龐統早就把劉備的心思摸透了。

他知道,劉備並不是不想拿下益州。劉備猶猶豫豫,是他下不定决心跟劉璋翻臉。總是擔心自己的形象毀了。

所以這個時候,對龐統而言,難點,不在於他怎麼出謀劃策,而是另外兩方面。

一,怎麼讓劉備下决心跟劉璋翻臉。

二,怎麼讓劉備感受到決策成就感。

畢竟,龐統只是參謀,只是在幕後提建議供劉備參攷的人。

如果他只提一條建議,讓劉備沒得選。

這個時候,他們的角色就會發生互換:龐統成了實際決策人,劉備反倒成了陪襯。

劉備缺乏成就感,肯定不會爽快的在建議書上簽字。

結果,龐統只用一個小套路就解决問題。

而且還讓劉備很高興,很有決策成就感。

網上常有人問:

龐統和諸葛亮誰更厲害?

法正和諸葛亮誰更厲害?

郭嘉和諸葛亮誰更厲害?

這種問題不好回答。

因為諸葛亮不是策士。很難直接對比。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諸葛亮、龐統等人,雖然擅長方向不同,但他們都是有不俗本事的人。

論守家,論發展,論政權建設,諸葛亮肯定强於他人。

但我們也不能小看了說話藝術,心理揣摩方面的本事。

因為我們平時是在與人交流,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在人與人交流過程中,會說話真的是一門學問。有大用的大學問。

如果“臥龍”、“鳳雛”都健在,他們肯定有辦法勸阻劉備東征。即便不能勸阻,也有辦法把損失降到最低。而劉備的發展前途,也必然比歷史上要更大。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